2004-02-11 00:03:33尚未設定

[轉載] 相對論》四個小孩 全留台灣念本土學校

相對論》四個小孩 全留台灣念本土學校


■ 記者吳雯雯、王鴻薇/專訪

從第一個孩子出生,陳藹玲就親自打理小孩,包括洗澡、餵奶,而當很多企業界把孩子送去國外或是美國學校、英國學校念書,蔡明忠和陳藹玲的孩子則是念本土學校,老大念的還是公立國中。
親子相處-大書桌,全家一起用;家庭日,全天陪小孩

問:你們家有個很大的書桌,全家人一塊使用,但除了這個具體的桌子外,你們覺得維繫家庭的最主要元素是什麼?

陳:就是要付出時間,與小孩相處,沒有省路的方法。所以我要求他,每星期要有一天是家庭日,全天都要和孩子在一起。

我們有個共同的想法,不能視孩子為「次等的個人」,而是從小就應該視他為「完整的個人」,不能因為他小,就說「這個你不必了解、這個你不知道」。

我很重視與孩子的承諾。如今晚我答應要帶老三去看電影「熊的傳說」,我就不能說「對不起,我有事情」,然後把她擺一邊。

特別家法-鬚水管,會痛不會傷;生氣時,一定不下手

問:孩子犯錯如何處罰?打過孩子嗎?

蔡:我們家的「家法」是一條水管,有一頭是剪成鬚狀,所以兩頭打起來的感覺不同,有輕重之分。

陳:這是特別去請教功夫老師而訂做的,打下去會痛,但確保不會受傷。因為父母在生氣時下手都很可怕,我們盡量避免在生氣時打小孩。

期許未來-孩子的路,讓孩子選;健全人格,再談生涯

問:對孩子會不會有「繼承衣缽」的期許

?聽說老二在學校填寫我的志願就是要當「金融家」,你們反應如何?

陳:很欣慰啊(大笑) 。

蔡:還好啦。我這一生最大遺憾就是沒有機會去選擇自己的生涯。我希望小孩都有選擇機會,以後他願意回到公司工作,fine,不需強求,順著環境改變去走就好了。

我只希望小孩的人格形成能完整,以後會有快樂的人生。還有,以我們的經驗認為他該學習到的價值觀,我們會教導他們,讓他們有準備去面對全球化的競爭。

陳:對小孩能力的培養是一定要的,不會因為家族的財富而有省力的方法,自己的學識自己要去吸取。但在能力培養之前,一定先要有健全人格、有安全感,有快樂的生命才能去談生涯規劃。

問:阿公對於孫子們有特別的期許嗎?

蔡:總裁畢竟是長一輩的人,對孫子們一定是「自己家裡的好」。像上次我家老二說「我以後長大是要發薪水、不是領薪水的人」,阿公聽了很樂,覺得是「雄才大略」。

但我聽到兒子這種無厘頭的說法,也不知該怎麼反應。到底是該鼓勵他這樣想呢,還是說「你這樣想不對」,所以我就裝做沒聽到,「中性處理」。

問:你們小孩都選擇留在國內公私立學校上學,你們對台灣的教育環境有什麼看法?

陳:台灣過去太閉塞,所以一開始要多元、自由時,不管是政治、經濟或教育問題都一樣,在開放同時沒有經過時間的疏導、了解需求,再給予適當的啟發教育,說開放一下子就開放十五家銀行,要教改就馬上「一綱多本」,一下子驟變,醞釀期太短了。

像教改從有一個idea到推行前,應該有實驗階段。但現在看不到實驗階段,驟然推行的結果就是把大家都變成實驗對象。但在學校教育沒有辦法很完美前,家庭教育應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雖然國內學校教育環境還有很大改進的空間,但我不覺得就該因此放棄在台灣就學而出國,我們還是選擇讓四個小孩念本國學校。因為我希望把他們放在身邊,在高中畢業前,孩子還是需要家庭的愛與關懷。

放不放洋-家庭的關愛,很重要;十八歲以後,再考慮

我認為太早讓小孩出國念書,會有「認同」的問題,小留學生可能覺得自己在哪裡都沒有歸屬感。等到十八歲以後,人格比較健全、對挫折容忍度也比較好,到時再考慮出國念大學,畢竟未來是全球化的競爭環境。

蔡:我周邊企業家朋友的小孩,如果留在台灣,幾乎都是念美國學校,像我們這樣念local學校的是「鳳毛麟角」。

問:身為大企業家孩子,小孩在校有影響嗎?(問到這裡,陳藹玲突然有話要說,可能是心情激動,旋即說「爸爸你說好了」)

蔡:念國三的大女兒在學校中被調皮的男同學開玩笑,讓她難過得眼淚掉在便當盒內,再舀起來吞下去。我們完全不知道,一直到最近她與最要好的同學去上吳若權的廣播節目,同學說出來,我們才知道。藹玲聽到這件事時,眼淚都快流下來了。

陳:女兒只跟我說「她很痛苦,不想上學」,但原因她不肯講,說怕我擔心,她實在成熟的令我心疼。

【2004/02/10 聯合報】 @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