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微電影促進中國社會討論同性戀話題。(2015.03.14)
《外交政策》網站截圖
美媒:在中國談同性戀話題變容易電影起推動作用
參考消息網3月14日報導:外媒稱,雖然有所限制,但在中國討論同性戀話題已變得容易很多。
據美國《外交政策》雜誌 網站3月11日報導,2015年春節期間,一部名叫《回家》的微電影在視頻流媒體網站的點擊達1.27億次。2015年春運開始於1月31日,結束於3月5日,每年這個時候,中國都會經歷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對於所有性向的中國年輕人來說,這都是一個特別緊張的時期,他們經常面臨來自懷有過度期望的父母催著相親、催著結婚的局面,還不得不向父母解釋自己“完成不了人生任務”的原因。而對那些確定是同性戀的中國青年來說,春節回家是一件令人憂傷的事,他們會面臨更加難以承受的壓力。
《回家》這部微電影僅有6分鐘,片中名叫方超(音)的同性戀男主角是一名獨生子,從小對父母很順從。當他對父母坦白自己是同性戀者時,父母稱他不知羞恥,並威脅他斷絕親子關係。不過後來方超的母親逐漸改變了觀念,開始參與中國同性戀權益團體的活動。經過一年的疏離,方超的母親要求兒子回家過春節。在片尾,數名現實中的母親建議同性戀青年“與父母分享自己的經歷”,要求父母不要“讓傳統的婚姻規則阻止孩子回家”。
報導稱,當談到性問題,中國人存在很深的代溝。出生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中國人比之前出生的中國人更能接受同性戀和同志權益運動。
然而在一些老年人中,同性戀仍然是恥辱的標誌,大多數作為子女的中國同性戀人群選擇保持沉默。
事實上,1997年新《刑法》已廢除了流氓罪,這被認為標誌著中國同性戀的除罪化。隨著新技術的出現,似乎讓同性戀的沉默行為更容易操作:在線同性戀通訊軟件越來越受歡迎,這使同性戀青年在不告知父母或沒有父母的干涉下,維持愛情生活。一些年輕人可能會把伴侶帶回家過節,稱伴侶是“最好的朋友”。
《回家》這部微電影在主流社交媒體引發不同的反響。很多微博名人分享了這部短片,但群眾對該片的反應則呈現兩極化的局面:當一些人為該片投出贊同票時,另一些人則稱片中的男主角與“和他一樣的人”是屬於“病態”、“墮落”、“噁心”。
報導稱,在中國那些低調而逐漸獲得活力的同性戀題材電影中,《回家》只是最新且最受歡迎的一部。電影作為一種強大的方法,正在提高中國同性戀群體的可見性。同性戀題材的電影製片人為了放映自己的電影,經常不得不依靠類似酒吧或沙龍這樣的場所,這限制了電影的前景,例如曝光率和盈利能力。29歲的範坡坡拍攝過5部同性戀題材的電影,並寫有一本關於同性戀電影史的書,他表示,自己不得不從事另一份工作,用這份工作的工資拍攝電影。
報導稱,雖然有所限制,但在中國討論同性戀話題已變得容易很多。範坡坡表示,他發現對待同性戀問題的態度已發生戲劇性且顯而易見的變化。當範坡坡8年前拍攝第一步電影時,“甚至難以找到一個人討論這個話題。我甚至不能想像今天同性戀群體的家人可以公開和我討論這件事情。近年來,我很多朋友已向父母坦白”。
報導稱,就像《回家》電影中的男主角一樣,中國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麵臨來自父母殷切的期望和巨大的代溝。然而作為獨生子女,這一代人也擁有前所未有的影響力。父母只有一個孩子,所以他們更願意接納不是各方面都完美的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