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反同者豈能變身性平委員(楊巧玲)。(2014.01.21)
焦點評論:反同者豈能變身性平委員(楊巧玲)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名單出爐,納入了曾發表歧視同志言論的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系教授曾品傑及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也是台灣真愛聯盟成員丁雪茵,不少民間團體隨即召開記者會,喻為「請鬼開藥單」。在《性別平等教育法》公布將滿十年之際,此事的確令人感到十分遺憾。
在《性別平等教育法》中明訂要以教育方式教導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同時規範中央與地方層級主管機關以及學校都需設置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其中教育部的性平會為最高位階,負責全國性的性別平等教育相關事務,其重要性無庸贅言。
教育部性平教育委員會由17到23人組成,以教育部部長為主任委員,其餘委員由部長遴聘,性別平等教育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民間團體代表及實務工作者之委員,應佔委員總數三分之二以上。
遴選委員標準為何
這些規定至少產生兩個問題:「性別平等教育相關領域」如何以及由誰界定?哪些委員會獲續聘?
教育部才在去年訂定「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師資人才審核及人才資料庫維護要點」,其中明訂6項指標,包括曾任或現任性別相關委員會、曾發表或出版性別議題相關著作、近3年內具性別平等教育相關授課或演講經驗、近3年內具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相關實務經驗或方案執行經驗、曾參加政府機關或大專院校辦理之性別平等教育講員培訓等。
弔詭的是,對性平教育師資人才的審核標準並未適用於性平委員的遴選,以曾品傑為例,其學術著作看不到任何性別平等的相關研究,但曾品傑曾在多元成家法案公聽會上公開反對同志婚姻合法,認為將會嚴重衝擊人口發展,且會傷害下一代的身心,也曾遭中正大學同志學生公開質疑他多次發表文章都涉歧視同志。
專門學者竟未獲聘
教育部遴聘這樣的「反同人才」擔負研擬全國性之性別平等教育相關法規、政策及年度實施計劃的重責大任,如何能夠達成「以教育方式教導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這不正是自相矛盾、找自己碴?
檢視過去5屆委員名單,有些委員持續獲聘,有些則僅止於一任。目前國內3所性別相關研究所,包括世新與高醫的性別所以及高師大的性別平等教育所,沒有任何學者獲聘為第6屆委員,那麼到底續聘的標準與考量又是什麼?
教育部應珍惜得來不易的性別平等教育成果,重新檢視相關規定,徹底落實,慎選委員,以期貫徹性平價值、尊重教育專業,讓性別平等教育成為我們與世界接軌的一項特色發展,而非大開倒車、自打嘴巴。
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長、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