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與掙扎:湖南同性戀者的婚姻困境(圖)。(2012/10/14)
資料圖:9月13日,泉州關帝廟一影樓附近非常熱鬧,福建首對公開結婚的同志——24歲的陸忠和20歲的劉萬強正在拍婚紗照。
華聲在線網友「美妙的人生」是一名同性戀者,已婚。近日,他在華聲在線發帖,尋求離婚建議,想對妻子進行一定補償。輿論一邊倒地傾向於他的妻子。在同性戀者的異性婚姻當中,「同妻」越來越多地受到外界的同情和關注。
據相關公益組織估計,中國約有3000~5000萬同性戀者,在社會壓力下,80%的男同性戀者最終選擇了跟女性結婚,研究同性戀問題的專家張北川估計,「同妻」數量在1600萬左右。近年來,「形式婚姻」在同性戀者中悄然興起,一些人開始嘗試與女同性戀者結婚,以應對父母和輿論壓力。
4月15日,《都市週末》創刊,首期便以4個版面重磅推出長沙男同報道,引發強烈反響。本周,《都市週末》記者再次走進湖南「同志」群體,瞭解他們不得不面對的婚姻問題。
「形式婚姻」能否解除「同妻」痛苦?它會是當下中國同性戀者的最佳婚姻之路嗎?「同志」與「同妻」的無奈與掙扎,讓我們再次看到,生命的複雜、人類的困境與時代的難題。
壹
「同妻」是指同性戀者的妻子,她們本是異性戀女子,大多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與同性戀者結婚,婚後多因社會壓力、孩子而忍辱負重。85後女生陳芬(應採訪對像要求,本文采訪提及人物全為化名,下同)差點成為其中一員,幸運的是,男友向她坦白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她曾給男友改變的機會,卻是徒勞,男友告訴她:「做同性戀是一條不歸路。」
「如果你給我機會,我就好好和你在一起,從此離開Gay圈。」
陳芬和鍾遠認識快一年了,鍾遠是個比較溫和的男生,陳芬也常常揶揄他不夠Man。8月底的一天,當陳芬再次開玩笑說鍾遠比較靦腆,有點像Gay(男性同性戀者)的時候,鍾遠對陳芬坦白,他曾經和男生在一起過,也發生了同性性行為。
「如果你給我機會,我就好好和你在一起,從此離開Gay圈。我真的沒什麼後悔的,唯一後悔的就是在感情上,我曾經的感情很不堪,我想重新來過。假如你從此和我分開,我就一條黑路走到底算了,反正我對其他的女人也沒什麼感覺。」鍾遠極力挽回這段感情,渴望開啟一段新的生活。
深夜2點多,掛完電話,陳芬哭了,不知所措。她叫醒了和她一起合租的好友李夢,兩人聊了一整夜。李夢並不喜歡鍾遠,「自認為長得帥,其實是被身邊的各種姐姐給捧出來的,事實上,沒能力,沒學識,沒見解,不上進!」
儘管如此,陳芬還是決定給他一次機會。鍾遠說他之前有過的同性情感,不過是「情感的寄托,肉體的發洩」。這十個字,陳芬深深地刻在了腦海裡。
「我寧願他跟一個女的在一起,也不願他再和Gay做朋友。」
坦白後一個週末的上午,陳芬準備和剛剛畢業於湖南某傳媒院校的鍾遠一起吃午餐,可鍾遠說要去姨媽家。
下午,陳芬打電話給男友:「鍾遠,在哪呢?今天晚上還一起吃飯嗎?」
「我還在姨媽家看電視呢,晚上可能不能一起了。」將近五點,陳芬聽到如此回復,心裡頓時涼了一截。因為下午閒來無事,她翻看了鍾遠的微博主頁,發現鍾遠的一個朋友用微博記錄下了他和鍾遠兩人在王府井星巴克喝咖啡的情景,發佈時間正好是陳芬打電話的當口。陳芬知道,鍾遠的這位好友是一名男性同性戀者。
晚上7點,鍾遠的電話不斷地打過來,陳芬一個一個掛掉,和鍾遠在一起喝咖啡的朋友也打電話過來解釋。
最終,陳芬接起鍾遠的電話,鍾遠說:「他是我弟弟。」
「對啊,誰都是你弟弟,只要是個Gay就可以是你弟弟。」陳芬很氣憤。
「我根本就不想聽他的解釋,在我看來,這真的很多餘,我寧願他和一個女的在一起,也不願看到他再和一個Gay做朋友啊。」陳芬說,她知道上次鍾遠坦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無論如何,他迫於家庭壓力還是要結婚的。
「同志是一條不歸路」
經歷了星巴克事件,陳芬選擇了和鍾遠分手,她記起鍾遠曾經對她說過,做同性戀是一條不歸路,做一名男同比犯「七宗罪」要更甚,鍾遠說自己有太多的顧慮,來自家庭、朋友、愛人還有未來的道路。
「其實看他的QQ、微博,他還是在和很多Gay聯繫,估計永遠也斷不掉,我們分開可能會好很多,要分就趕緊分,要斷就趕緊斷。」陳芬說。
儘管忘不了兩人在一起的日子,但陳芬分得果斷、決絕。她對記者聊起了「同妻」,今年夏天四川大學女博士跳樓事件給了她很大的震撼。「在我最後的時刻,請讓我破功詛咒你:畫皮落盡,一世孤單!」6月15日,剛考上博士生的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韓語教師羅洪玲在微博上發出這樣一句悲鳴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羅洪玲口中的「你」正是她法定意義上的「老公」,一名隱瞞了自己性傾向的男性同性戀者。
「她們真的很可憐,在感情上受到挫敗,在婚姻上得不到幸福感。」陳芬說,「像我們80後還好,但是七八十年代的女人,對同性戀者真的難以理解。當她們知道自己的老公是同性戀者時,肯定會崩潰,會受到很大的打擊和傷害。」
貳
陳芬是幸運的,但更多的同妻卻沒有選擇的機會。國內研究同性戀問題的專家張北川在接受採訪時表示,80%的中國男同性戀者會進入婚姻或已在婚內,人數約為1600萬。張振便是這80%中的一位。結婚後,他和以往認識的「同志」朋友斷絕了來往,但出於生理的原因,他每個月都會去找男性性工作者。
「她人真的很好」
三年前,張振和妻子丹丹結了婚,當時兩人相識還不足半年的時間。儘管張振將滿30歲,但哥哥和妹妹早已成家,所以父母逼婚也不是很強烈。丹丹的家人把丹丹介紹給了張振,看到丹丹,張振還是很歡喜,女方年輕,比他小了7歲,還說普通話。
張振和丹丹談了差不多6個月,期間也不再混跡同志圈,他說他進同志圈比較晚,也因為是「1」(男同性戀者中扮演男性角色的一方)的緣故,找一個女朋友除了心理上的感覺之外並沒有什麼不同。
幾年前,張振和丹丹在長沙最具盛名的五星級酒店舉行了婚禮。其實兩人的婚禮舉行得很倉促。當時,張振所在的單位有一次福利性購房機會,可只有結了婚的職工才享有這一福利,張振問丹丹:「你想好了沒,要不咱們結婚?」
張振也坦言,要是丹丹不願意,他也不會為了一套房子隨便找一個人結婚。「她人真的很好」,張振不止一次說。
每個月都會去找男性性工作者
「我認為做『0』(男同性戀中做被動角色的一方)的還是不要結婚的好,畢竟心裡感覺太不一樣了。你想,做1的喜歡抱著人睡覺,做0的卻是喜歡被抱著睡覺,這結婚後像話嗎?」張振說。
而除了心理感覺不同,最困擾張振的就是「夫妻生活」。他十分不樂意去觸碰這一領域,每週一次,總是草草完成任務。
陳天宇,張振現在的性伴侶,是一名MB(給男性提供性服務的男性性工作者),一年前,張振在某「同志」聊天室裡認識了陳天宇。每次去陳天宇那裡,張振都必須先打電話進行預約,之所以找陳天宇,是不想再在同性圈裡混,也不想找男朋友,張振不想給家庭增加累贅。
陳天宇建立了一個QQ群,裡面有20來人,除了他和另一MB,其餘全是「顧客」。群成員「很多人是客戶相互介紹來的新成員。」張振猜測。「每天去陳天宇那裡的有10幾個吧,10個是肯定有的,大部分是30~40歲,30歲以下的可以找BF,而40歲以上的陳天宇不願意,年紀大了,要求也會比較特殊。」
「有些號碼是不能存在手機裡的」
張振說,結婚對於他來說,是提供了一個緩衝階段,慢慢地從同性戀變成異性戀。
儘管張振一直強調婚後自己的改變,但那只是盡可能少地觸碰「同志」圈,好比去找那位MB,在張振看來,自己找的次數少了便是一種改變,但要他徹底斷掉,根本不可能。
他喜歡現在的家庭,他喜歡有子女的生活,但他也喜歡男性。他的轉變更多的是為了維持現在的婚姻,他不能讓自己是「同志」的事實讓妻子知道,更不能影響到孩子。他的孩子不滿一歲,保持這個秘密,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張振很累,這種矛盾是他痛苦的根,也是這個群體最糾結的所在。
當記者問到陳天宇的電話號碼時,張振不看手機,不假思索地報出了一個手機號。他和丹丹在婚前有一個約定,彼此不看對方的手機信息和QQ等聊天記錄,「但有些號碼是不能存在手機裡的。」
三
同性戀者的異性婚姻不僅給「同妻」造成巨大的傷害,自身也很痛苦。而「同志婚姻」不僅在國內暫時行不通,在國外也飽受爭議。於是,近年來,男同性戀與女同性戀的互助婚姻模式——「形式婚姻」悄然興起。在剛剛過去的8月,湖南娃牛驍領了結婚證,對方是一名女同。
母親在南湖廣場突然發飆
今年端午,在長沙某高校做行政的牛驍回岳陽陪家人過節,他是一個戀家的孩子,每個月總要抽幾天時間回家。但是,兒子歸來並不是大家想像的其樂融融的團圓場景,這其中摻雜著逼婚與訓斥。
晚上,牛驍陪家人在岳陽南湖廣場散步。廣場上一對對情侶牽著手,也有不少年輕父母穿著情侶服帶著小孩在玩鬧。突然,牛驍的母親把叔叔(牛驍爸爸的弟弟)扯到一邊,指著人群中的情侶大聲說,「就是你,你看別人一家多幸福。從來就不帶個好樣,那麼晚才結婚,搞得牛驍一點都不積極……」
牛驍的叔叔到40歲才娶老婆,牛驍的母親一直認為牛驍之所以不結婚,是因為他叔叔帶了個壞頭,她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兒子是名「同志」。
每當母親說叔叔的時候,牛驍只好默默地坐在一邊不發一聲,不然母親的爆發會更強烈。牛驍也一直覺得在結婚這事上特別對不起父母親,30歲的他已經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學校的待遇不錯,他也在省城買了房,可「立業」之後,「成家」卻一直沒個影。
「生活已經夠不如意了,何必再委屈自己呢」
半年前,牛驍結束了一段愛情,他的前男友是他所在學校的一名博士。今年春節,這名博士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事實上,牛驍最長的一段感情有兩年多,當時的對象是一家知名房企的營銷總監,兩人在健身房認識,慢慢熟絡,開始走向「曖昧」。而當時,這名營銷總監的兒子已經兩歲了。
牛驍並不介意對象是已婚人士,但他堅決拒絕和有正常性傾向的女性結婚。「生活已經夠不如意了,何必再委屈自己呢。」 為此,牛驍一年前就開始尋求走「形式婚姻」的路子,顧名思義,這種婚姻只有形式,而無實質內容,這是由男女「同志」組成的沒有性關係的形式意義上的家庭。
牛驍加了長沙的幾個「形婚群」,發了自己的簡要介紹和需求後,QQ上彈出很多「好友申請」的消息,這些人都是女「同志」(俗稱「拉拉」)。
通過QQ聊天,牛驍在去年認識了一位「拉拉」,現實生活中接觸了一段時間,兩人最終還是沒有走向形婚家庭。「她看起來太爺們了,打扮完全是男性化的,特別『陽剛』,這不明擺著向家裡『出櫃』(向家人表明自己是名同性戀者)嗎。」
除此之外,那名女同志不願意要小孩。而這是牛驍最為需要的。
「最基本的問題談攏了,其它都可以婚後再談」
今年8月,牛驍和另一位「拉拉」走進民政局,辦理了結婚證,只是到現在還沒有在一起生活。她和牛驍並沒有商量具體的婚後生活細節,只是要求彼此在需要對方出面的場合一定要在一起,並且生一個小孩,但採用何種方式,他們並沒有明確。
牛驍認為,只要最基本的問題談攏了,其它都可以婚後再談,沒什麼大問題。他規劃著自己和女方各自擁有伴侶,四個人在一套房子裡像朋友一樣生活的場景。
「這是一種妥協。」牛驍說,要是沒有家人的相逼,要是沒有同事的看法,他不會走上這條道。
而牛驍之前認識的「拉拉」已經結婚,對這位拉拉來說,與老公的性生活是最繞不過的一道坎,也意味著不堪與屈辱。「雖然老公常年出差,但我還是特別排斥和老公發生性行為,簡直像在受刑。」
聲音
同性戀問題專家張北川:是否選擇形婚是個人權利
對於男同這個人群,婚姻壓力可能是普通人難以想像的。這種情況有很多方法來避免,形式婚姻是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特殊時代裡,人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中國的主要人口還是農村人口,在農村不結婚會被看成有病。「形婚」既是無奈的,又是積極的。我在1996年就接觸過「形婚」,兩人週末時互相到對方家裡看看父母,緩解了很多壓力。
很多同志給我寫信,說不能傷害一個無辜的善良女性,「形婚」就不至於造成這樣的傷害。這是在特殊的社會壓力下,保護別人也保護自己的方法。「形婚」是無奈之中的一種抗爭方式。
形式婚姻有時候是比較快樂的,但是可以想像,這種快樂和一般男女自由戀愛進入婚姻的快樂絕對不是一個層面的。對於「形婚」,我們既不應指責也不應反對。是否選擇「形婚」是個人權利。
網友「勇敢的同志」:形式婚姻遠沒想像的那麼美好
形式婚姻,讓很多同志嚮往,但是,我必須提出其中的隱憂。
形式婚姻對親人無疑是欺騙的,因此,在親人面前必須做出像夫妻的樣子,才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這需要投入很多。因為是夫妻,接踵而至的責任馬上跟著到來,稍為不慎,很容易引起新的人際關係矛盾,導致父母不滿意,親人不滿意,朋友不滿意。
時間再長些,配偶必然在父母面前出問題,好比生育孩子、經濟問題等。另外,走形式婚姻的同志,肯定還想同X愛情。作為一個結婚的同志,你拿什麼向配偶證明愛情是真誠的?這給同X愛情留下多少隱患?
同志想用形式婚姻來減輕壓力,這個可以理解!但形式婚姻只是解決眼前的問題,日後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很容易產生新的問題,並不值得推崇,其作用遠遠沒有某些同志想像的那樣美好。
記者手記
解救「同妻」、解放「同志」,最需要的是社會的包容和理解
中國有句老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算過了父母一關,一個人若是終生不娶,也會被視為身心有問題,飽受周圍人的閒言碎語。婚姻是同性戀者無法逃避的問題,結不結婚、跟誰結婚成了一個痛苦的選擇,因為它決定了兩個人、甚至是兩個家庭的未來。
1600萬人不是個小數目,「同妻」們在無性婚姻的冷暴力中默默掙扎。其實,這樣的傷害並不是選擇異性婚姻的男同性戀者樂意看到、惡意為之的。就像鍾遠和張振,他們都曾強迫自己去改變,嘗試著去接受異性,以滿足父母的心意,避免周圍人異樣的眼光。我相信他們的決心是真誠的,只不過違逆天性的努力並不成功,結果壓抑了自己,也給對方造成巨大的精神傷害。
異性婚姻不可取已經是很多同性戀者的共識,於是,「形式婚姻」作為一種新的婚姻嘗試開始在同性戀者中出現。支持者認為它為同性戀者贏得自由,反對者認為這不過是個新的謊言。不管怎樣,像牛驍這樣的形婚可能過於草率,沒有經過細緻商量的婚姻雖然解決了暫時的逼婚問題,卻沒辦法預防未來的家庭矛盾。
形式婚姻是同性戀者的無奈選擇,要想解救「同妻」,解放「同志」,最需要的還是社會的包容和理解。(記者 王銘俊)
(聲明:上述文章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僅供討論和參考。淡藍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