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先閱讀《明騎西行記》心得
以往所知鄭和出使西洋的可能動機:1)尋找惠帝、2)成祖積極拓展外交,穩固中國傳統以來君臨天下的天朝統治權,維持與四方藩屬國之間朝貢往來,尤招徠自太祖海禁後逐漸與中國朝貢關係失序的南洋諸國、3)聯合印度洋周邊國家以圍堵「帖木兒」擴張,並牽制其進攻中國行動。
但政治上,明廷內部對此仍有爭議,尤其士大夫鄙視宦官主導海洋政策,加上鄭和出使西洋缺乏以經貿為核心的海權,反增加政府財政負擔;同時國人未重視海洋發展,又受倭寇入侵影響,遂使鄭和偉大成就為曇花一現。作者由歷史碎片中著手賦予耳熟能詳又遙遠陌生的傳奇新的生命。
從東瀛國而來的前朝臣民如何潛伏於大明出使團,如何遇到來自不同各地人種、事件,一如少年成長小說脈絡,必須歷經許多冒險危難,才能獲得人生智慧寶藏;另外一條敘事線則依循政府權力鬥爭,講述「伴君如伴虎」、「扮豬吃老虎」的叢林法則,原來一切不過是「背叛」旋律的變奏。其實我個人看到這裡就覺得有點乏味,全篇文字雖屬流暢,但其創意單調、掌控氣氛能力應要再加強。如第六章鬥螳螂搶羊大賽及第七章日落月下孤馬行,同一件事情卻分成兩個章節,也許作者希望情緒張力能漫延,但至少導致個人閱讀過程中有失去焦點的疑慮。這本書讓我閱讀困擾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太多複雜地理名詞,雖想塑造一種四海為家、海內外皆兄弟的全球化,但總覺得這樣的新潮寫法無法滿足真正想看一個完整故事的欲望。
這樣的航海壯舉,不管在船隻或人數的動員都算得上空前,所耗費的國家財力更無法勝數,所謂「費錢穀數十萬,軍民死者亦萬計。」(李贄著,《續藏書》卷十六,〈經濟名臣.太子太保項襄毅公〉)所歷國家「凡三十餘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費亦不貲。」(《明史》卷三0 四,〈鄭和傳〉)因此,儘管有研究認為鄭和下西洋的經濟意義大,但無論從政府投資的成本或獲利來算,都稱不上是個成功的經濟活動。由此來反推鄭和實為報一己之私仇,個人覺得是有點牽強,兩條敘事線(少年成長、政府鬥爭)也沒有做很好聯結,整個故事被講的非常零散,實為敗筆。
明代當代即有編成戲劇演出、寫成小說,將鄭和出使西洋故事流傳巷里,「蓋三寶下西洋,委巷流傳甚廣,內府之戲劇,看場之平話」。內府梨園傀儡戲演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劇目、雜劇《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及羅懋登的百回小說《三寶太監下西洋記通俗演義》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也有不少文人學士,以各種形式記錄鄭和通番的事蹟和軼聞,如袁忠徹《古今識鑒》、祝允明《前聞記》、顧起元《客座贅語》、嚴從簡《殊域周咨錄》等,可尋找有價值資料。
我一直相信小說要「在情理中、意料之外」鋪成才能說服讀者,否則只是一堆史料或是意想天開,不過就像大塊文化企畫部說的:「這年頭不挑是一種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