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6 11:50:55招潮人

隴山書舍隨筆2 林錦鴻

馬祖音樂創作猜想()


20031029日周六晚上,翁玉峰老師、雲台文化協會潘建國理事長與招潮人文社群的朋友們,深夜促膝長談馬祖藝文發展時,受到翁老師談到整個中國民歌的發展歷程啟發,讓我想到如何讓華人音樂情感交響化,確實是個長久能開發的範圍,近代台灣音樂前輩如許常惠、蕭泰然等都有投入研討,雲門舞集長期使用的音樂,已成為富有成就的一個體系。而台北愛樂合唱團將民歌整理編劇演出,活絡了民間音樂的生命力,也協助馬祖民樂的發展,如《心海風燈》音樂會的舉辦與相關音樂的創作。


回看在西方音樂史十三世紀的複音音樂時期,克魯賽的佩特魯斯(PetrusdeCruce),在八度音程與五度音程被視為完全音程;然後逐步納入三度音程及六度音程。我們可以聽到莫札特的音樂,如小夜曲多用八度音程作為起勢,而巴哈的曲子中多五度音程的變化。創作馬祖歌曲,我想創作者是否多思考研究音程,不知適不適和?個人很喜歡巴洛克音樂,一些型式單純的作品,可說比較容易入手,又讓人有親和力,對地區而言朝此方向寫音樂可能較佳。


《偉大的音樂之旅》叢書推崇印度與印尼的音樂,認為兩者體系較複雜而完美。在新世紀音樂的創作中,大量使用冥想式的印度音樂風格,然而印度的歌舞音樂較為通俗與歡樂,兩者方向頗為極端。讓我們也試著用極端的方式來觀察古典樂與現代流行樂,同樣的在解說中國上古歌曲集成《詩經》時,曾說「歌之不足而蹈之」,因此再加上律動思考對音樂的創作是有好處的。二段體的曲式(AB)讓我們想到了「吉魯巴」的節奏,步伐因而搭配而來;三段體的曲式(ABA)讓我們想到了「華爾滋」的節奏,然而在舞蹈的步伐上,一直在原地上ABA,則沒有明快的運動感,所以現代流行樂增加了一種推動的延伸感,因此我們知道了在創作時變化上的需求,而形成今天大眾的音樂形態,但許多古典堅持者,仍主張原地律動。


在變奏曲的第二種類,讓我想到在許多爵士樂裡,也多在低音部做持續的變奏;或許在古典歌曲中,高音花腔已表現得非常多樣性了,特別是爵士樂是在小酒吧或咖啡屋這樣的環境產生的,低音部可說是最容易融合群眾,而又不會產生驚擾的好方式。無可否認的,古典作品在音樂廳中近無限的展示方式,是保留其高雅價值的最好方法,巴哈也推動些適合大眾空間的作品,馬祖民樂還是需要長期能展演的大眾空間,以增加欣賞與從事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