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3 13:56:10marcelmarcel

繪畫的銷抹與再現:傑哈‧李希特

 



假如已經存在攝影,又為什麼要繪製照片?繪製照片有什麼特質是無法從攝影中尋獲的?換句話說,其中又具備什麼樣的表現,需要透過照片繪製的手段才能取得?我們都知道,攝影由於具有銘刻此時此刻的性質,能夠提供我們某種回顧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透過單純的影像再現,得以讓我們憑藉種種細節,湧現當時的情緒,回味時光的變遷。另一方面,對於繪畫,在一般的狀況底下,我們會認定它是無中生有的,富含創造性的。
 
然而德國畫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卻不僅僅這麼認為。在繪畫生涯中,他經歷過照片繪畫、色卡、灰色繪畫到抽像繪畫,極盡所能的展現繪畫的特殊性。他的藝術生命累積有大量的素材、媒材與多變的藝術風格表現。也因此,繪畫在他看來,已然具備有溢出自身特質的條件,並生成自足的生命體系。
 
他認為,繪畫,不論是最終作品還是繪製的過程,都具備某種人性的東西,像跳舞或唱歌,永遠不會消失。在一次的訪談中他表示:「我所追求的,只不過是讓繪畫生成更多樣的面貌。」
 
由於東德的背景與歷史經歷,他對照片的情感,與我們對影像的情感,有著極不同的關係。他認為:那是一種無法親近、無法往返的時間、紀念,隱藏著深刻且超越時間的感情。因此,無論是描繪死亡、災難、或是親人、生命,李希特的照片繪畫流露出尊敬與哀悼,透過這樣的身體創作與過往的存在訣別。也在這樣的繪製經驗中,重新定義了繪畫與攝影之間的差異,並在最後思考自身的存在意志。
 
「當我會畫照片時,我就可以忘記對象既存的樣式化表現、忘記自己的觀點、以及既有的美的規範。」他認為,如此一來,他會暫時性地忽略所有的技巧與長期以來的繪畫習慣、技巧展現,單純的跟隨照片中的樣貌去進行描繪。
 
在繪畫的歷時表現下展示出的特質,可以看見,為了讓畫變得更加純粹,李希特不斷地稀釋繪畫中的自主意識:在繪製過程中,他試圖取消主觀、意圖、評論、判斷,不論是朦朧的形體、在未乾地畫布上用畫筆、畫刀乾刷成模糊的痕跡、照片的使用、繪畫與攝影的關係、單色畫等,透過種種心理上的抽離手段,它讓繪畫跳脫抽像、具像或任何形式的矛盾,讓本質變得模糊。
 
50年來,作為探索各種繪畫可能的畫家,李希特對於影像本體的思考不曾間斷。反覆地進行自我批判、自我懷疑。他將悲觀轉或成某種深沉的能量,並企圖透過外在的繪畫形式,從中跨越自身的經驗與種種意識,尋求某種能夠讓人感動的藝術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