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1 16:59:56
落葉之楓
【生活/環境/民俗】淡水區古蹟介紹淡水禮拜堂
淡水禮拜堂
歷史背景
淡水為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展的根據地,而功勞最大者首當加拿大長老教會馬偕牧師。 馬偕 博士於西元 1872 年 3 月 9 日 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也學習閩南語和地方文化,而原租賃的房子,不但是作為醫院,也是傳教的地方。而在 1873 年為第一批信徒施洗,因無教堂,僅在租用住宅內進行。為了擴張宣教,經常率領學生到各地傳教,開設教會,交由學生主持。雖然經歷許多波折,卻能讓教會分布於整個北台灣,而北部第一所教堂設於五股,淡水教堂則是後來由偕醫館醫師宿舍所改建的,現為縣定古蹟。
1901 年馬偕去世,教會進入了新的時代,由於實際及擴展需要,教堂於 1915 年改建為一所北美洲樣式,磚造白灰牆,俗稱白色禮拜堂,鐘樓設於正門上方。 1928 年因不敷使用,決定改建,興建經費除了由會友、學生和各友會奉獻外,其大部分由馬偕牧師兒子偕叡廉,向加拿大母會申請補助,且親自設計、督建。於 1932 年改建,至 1933 年 9 月 3 日 完工。
淡水禮拜堂有著仿哥德式的尖塔,採用扶壁,柱頭以小帽尖裝飾,外牆以清水磚砌造,內部採用有鋼筋的 RC 柱及樓板,屋頂大跨距的鐵骨承拖住,再以木板作天花板,左邊是高聳的鐘塔。 1986 年屋頂因傳統屋瓦維修困難,故採用進口鋁質浪板全面翻修,也將傳統玻璃改為鑲鉗彩色玻璃,教堂正面有著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鐘樓則是「五餅二魚」及「客西馬尼禱告」的基督教義,而教堂已配合淡水風光,成為有名的觀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