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04 15:40:44 落葉之楓

【藝文賞析文學】明日的武俠經典

 

明日的武俠經典
【聯合報╱舒雪/記錄整理】
2007.08.04 03:14 am
 

明日工作室/主辦

炎熱的夏日午後,參與座談會的讀者更是熱血澎湃,早早選好各自的最佳位置,等待一場新世代論武大會的開始。原本預定的參與者有《新新聞》社長楊照與甫獲得「第一屆溫世仁武俠小說百萬大賞」的吳龍川,但因為素有「武俠小說史第一人」的葉洪生到場,因此,座談會就形成三足鼎立的論俠模式。

楊照首先提出吳龍生的作品《找死拳法》的特出之處,他以「正寫」、「逆寫」方式處理,實際上應該視為兩本書。書的主題──為拳法寫傳記,他先寫拳法,再寫「拳法的傳記」,從它怎麼出現在江湖中,然後往前推找出江湖系譜,翻開過往的武俠小說,幾乎找不到前例。做為一位武俠小說創作者,吳龍生無非是相當有才華且備受期待的新作家。不過,楊照也直接詢問吳龍川,在這個時代,也許是「最後一位武俠小說的作者」,有道理嗎?為什麼願意創作武俠小說?

外表溫文儒雅,看起來非常年輕的吳龍川,實際上已經有十數年的創作經驗,他說一開始寫武俠小說,其實只是為了娛樂自己,因為在那段時間,沒有什麼武俠小說可讀,即使仍然有些武俠小說,卻不是自己感興趣的作品,因此,讀著讀著他就決定自己寫小說。加上他認為自己個性「不切實際」,反倒喜歡在虛擬的世界裡。也因為特別的機遇,他遇上沈剛伯教授,聽他一句「量才適性」,讓他覺得自己在寫武俠小說時最能優遊自在,於是沉溺於武俠小說的創作之中。

自詡為「老武俠迷」的葉洪生,果然能從武俠小說的重要作品淵源角度來看,他認為從陸魚的《少年行》──在當時被視為台灣最好看的五部武俠小說之一──開始,接續下來有諸多現在已成名家的作品,不過,現在看到吳龍川的小說,馬上又喚起驚豔之感,因為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那麼好的文筆,將傳統典故與現代文藝結合得非常巧妙,這或許可說非古龍可超越,也不是金庸能做到的部分,因為古龍的文筆沒有那麼好,金庸則是傳統武俠小說的創作者。吳龍川結合傳統與現代,而文筆優美,達到一定的高度,並有所突破,因此能吸引讀者的目光。

對於此點,吳龍川則說出讓大家驚訝的事實:他是先成為詩人,才成為小說家。他在二十六歲開始創作小說之前,其實已經得過新詩創作獎,也常常讀詩、讀散文,因此對文字的美感特別注意。小說方面,他喜歡張愛玲、沈從文、黃春明,也深受這些作家的影響。在他求學過程中,從動物系轉中文系,但是,沒有改變的是他對於與生命有關的興趣,因此他也喜歡老莊思想,並認真研究古典典籍,對於文學的造詣累積更深,凡此種種都有助於開創武俠世界。同時也讓他的作品蘊含特殊的風格,例如,他會用不少篇幅寫景,因為他原本就喜歡自然的景色。

文字優美、內容深厚、言之有物,亦有詩人奔放、如水銀洩地的熱情,是吳龍川作品的優點,不過,葉洪生也擔心這些特點會不會反倒成為考驗讀者耐性的因素。因為在這四十萬字的作品中,吳龍川試圖融合許多概念,有典故、有現實、有人心險惡等等,加上「挖雲補月」的敘述手法,用太多補筆,在很多一筆帶過的地方,往往要讀到後面才知道「原來那時候發生了那樣的事……」若非細心的讀者,可能就無法看出作者隱藏的伏筆。而有些部分運用意識流寫法,閱讀起來就不是那麼順暢,也測試讀者的記憶與耐性。但是葉洪生也讚賞吳龍川的巧思,從一幅圖畫開始,要參透「找死拳法」,頗有小乘佛教的意涵,這是過去武俠小說寫武功的部分並未出現過的方式,故事最後主角要悟出「找死拳法」,至少要做到離四象、陷入空境,到證「須陀洹果」,境界高妙。

楊照也補充了這部新的武俠小說與傳統武俠小說的一大差異。不管古龍或者金庸,當初他們的作品,都是以連載方式發表,每天寫一段,為了吸引讀者隔天繼續閱讀,當日結尾必得設計高潮、懸疑,但有時候只是神來一筆,所以,常常會發生情節無法相符的狀況,作者就必須想辦法自圓其說,於是也編寫出原本不在預期之內的發展,甚至還有他人代筆的狀況。這是傳統武俠小說的特性,結構較為鬆散,卻也是大家熟悉的節奏。相較之下,吳龍川的《找死拳法》,在開始寫作的時候就已經設定好特定的目標,包括字數、結構,這是這部作品的長處,同時也是缺點,正逆寫法結構嚴謹,情節發展都在特定的設計中,技巧創新,卻同時失去了傳統武俠小說容易閱讀的特性,也不像以往高潮迭起的節奏。

不過,對於將武俠小說寫作帶入新的型態,吳龍川的確做到了。

【2007/08/04 聯合報】@ http://u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