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環境/民俗】〈家庭診療室〉你的憂鬱 我陪你走出
〈家庭診療室〉你的憂鬱 我陪你走出
圖/林怡芬 |
自由時報/文/嚴烽彰
並非每個憂鬱症病人都是鬱鬱寡歡、萎靡不振的,而是會有不同的症狀,這時要針對其屬性給予不同的生活建議。
「事情終究會過去的,如果沒有過去,那就是憂鬱症。」這是一位西方醫師對憂鬱症所做的解釋,一語道出了憂鬱的關鍵問題──憂鬱的情緒持續不斷且揮之不去。
憂鬱症和一般疾病不同的是,憂鬱症雖然已被醫學證明是一種病,但是卻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戰勝它,醫生、藥物是協助者、是配角,自己才是主角。只要你願意、有勇氣、有毅力,憂鬱症可以被擊潰,治療的同時也是挑戰自己。
只是,並非每個憂鬱症病人都是鬱鬱寡歡、萎靡不振的,而是會有不同的症狀,這時要針對其屬性給予不同的生活建議。每個人呈現憂鬱症的方式不一,因此需要「對症下藥」,也就是針對不同屬性的憂鬱症患者給予量身訂做的生活建議。
<對症下藥1>激躁型患者 放慢生活步調
症狀:個性急燥,如果無事可做,生活可能會失去重心。
生活建議:告訴自己:「事情等到明天再做也不嫌遲」,並藉由從事自己的嗜好轉移煩躁的心情,或是與朋友、醫師聊天解愁。
此類憂鬱症患者個性通常比較急,行事作風都比別人快半拍。不但喜歡同時做好幾件事,脾氣通常也較急躁。他們如果是家庭主婦,就會是個像小蜜蜂一樣辛勤操持家務、忙裡忙外;如果是上班族,就極有可能是工作狂,不但喜歡加班,還會習慣把工作帶回家。
對於這種的病人,「今日事,今日畢」反而不適用在他們身上。因為他們永遠有忙不完的事,今日事永遠做不完。因此,建議他們不妨將生活步調放慢,一次做一件事,而且不要太執意把事情做完,試著將人生格言換作「即使事情放到明天做也不嫌遲」。
我有個病患阿山就是典型的工作狂。他發病前經營一家小規模的贈品公司,因為景氣不佳,公司業務不再像以前那樣繁忙,裁減了一些員工後,雖然還能撐下去,但是他本身卻變得無事可做。後來反而整個人失去幹勁與活力,每天緊張到睡不著,擔心公司倒閉。上班時仍然大小事搶著做,卻做得很慌亂而缺乏頭緒。
我建議他將工作分派給底下的員工做,讓自己停下來,安排出遊或早上到公園散步30分鐘。我問他:「像你這樣慌亂地做事,公司業務就會好轉嗎?」他想了想,若有所思地回答:「好像不會!」「既然如此,不妨暫時停止像無頭蒼蠅一般地工作,放自己一個假,找找昔日好友泡茶聊天。」我記得他曾告訴我,以前最喜歡和三五好友到茶藝館泡茶聊天。
另外有一種激躁型病人,情緒一上來就以喝酒抒發心中鬱悶,就像所謂「借酒澆愁」,尤其是那些忌諱就醫尋求他人協助的人。通常,他們不習慣向別人吐露心事,一碰到問題就關起門來喝悶酒,結果只會讓病情更惡化,甚至染上酒癮的問題。此時,找個朋友聊聊,或上醫院找醫師談談,反而是比較好的解愁途徑。
<對症下藥2>退縮型患者 維持生活節奏
症狀: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生活萎靡。
生活建議:強迫自己維持生活的基本節奏,並適時加入一些嗜好或休閒活動。
這類的病人日子過得萎糜不振,每天躺在床上睡覺,懶洋洋地提不起精神做任何事。針對這類型病人提供的方法,就是規律的生活,最起碼也強迫自己做到維持生活的基本節奏,然後再依情緒調節的步調,適時加入一些休閒活動,或者從事未發病前自己所感興趣的嗜好,就算萎靡也要有個萎靡的時間表。
例如我有個病人,一個大學男生,他在發病之前最喜歡的嗜好就是畫畫。處於憂鬱期的他,往往什麼事都不想做,連作畫也顯得意興闌珊。在接受抗憂鬱劑的治療後,他才比較願意提起畫筆,家人也觀察到他在畫畫時心情最平靜、穩定,因此常常催促他做這件事。甚至請繪畫老師來家中教導,如此一來反而讓他備感壓力。
後來,我建議雙方各讓一步,原本家人希望他一個星期可以作一幅畫,現在改為憂鬱期時兩個星期一幅,而且時間由病人自己決定。對於這個安排,他欣然接受,而且事後證明都有做到。繪畫不僅帶給他平靜的心情,也讓他的生活逐漸回歸往常的節奏。
規律的生活以及適時適量地延續昔日(不憂鬱時)的休閒嗜好,不但有助於病情的康復,同時也能調整病人的生活腳步,讓憂鬱時的生活和不憂鬱時(或者康復後)的生活能夠順利銜接上,病人就不需重新適應一番。
<專家小檔案>嚴烽彰
現任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光武技術學院駐校精神科醫師。
長期關注憂鬱症,並深入研究探討相關議題,現與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遺傳分子生物實驗室合作,進行血清素受體及酵素基因多形性與憂鬱症之相關研究,希望能對憂鬱症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