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8 16:55:58 落葉之楓

【藝文賞析】語言張成 一張網

 

語言張成 一張網
【聯合報╱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2007.10.07 01:19 am
 

評《文明之網》

麥克尼爾父子著

張俊盛、林翠芬譯

書林出版公司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遍布全球的物種。這個事實很少引起注意,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因為所有大型哺乳類都有長途跋涉的能力,即使是小型哺乳類,如各種鼠輩,適應力也不容小覷。為什麼只有人類遍布全球呢?

更惱人的是,全球擴張並不是人類自然史的新鮮事,而是最近兩百萬年的大趨勢。非洲雖是人類的演化發源地,可是一百八十萬年前,人已走出非洲,在歐亞交界處(高加索山南麓)落腳。

至於我們現代智人的直接祖先,十五萬年前出現於東非,十萬年前到了中東,四萬年前進入澳洲,三萬年前散布於舊世界,一萬五千年前從西伯利亞進入新世界。然後短短兩千年,足跡已達南美洲南端。

《文明之網》是一本人類通史,也以想當然耳的邏輯處理人類全球擴張的事實。全書獨到之處,在於以「建立聯繫」作為主軸,敘述人類分布全球後的歷史。作者麥克尼爾父子都是職業史家,老麥克尼爾以《西方的興起》成名於近半世紀前,早已退休。小麥克尼爾出道不久,以二十世紀的生態史初試啼聲。父子聯手,老幹新枝,視野更為遼闊,超越了傳統史家的「文字障」。他們從更為基本的人類形質下手──語言。

人類的語言本能預設了社群生活;透過語言,每個人類社群都是個溝通與合作的網絡。另方面,人的語言本能超越了溝通的需求。人類生活在象徵符號編織出來的意義之網中,社群間為了「意義」,都會發生合作或競爭關係;善於維持內聚力的社群終必併吞一盤散沙的社群。因此,分布於各地的人類社群,遲早會形成「人類網」(英文書名直譯)。文明開化也是以象徵符號從事思考的自然後果,因為腦子想的與實在界往往扞格,促進了理性的發展。

作者斷言,第一個全球人類網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具體而微,只是不絕如縷。這一萬年來,這個古老的網絡逐步脫胎換骨。首先,網絡內出現了幾個區域中心(即一般教科書所謂的文明古國)。每個區域中心各有地質、生態特色,必須解決各種難題,才能鞏固、擴張。最近五百年,現代全球網絡興起。

歷史不過是後見之明。由於互聯網與全球化已滲透了我們的生活,本書似乎無甚高論。可是這部以三百多頁寫成的世界史,主旨並不在刻劃令人興起古今同情的性格悲劇,而在針砭現實。我們與其質疑作者的敘事理據,不如專注於作者的用心。

話說世界人類網彙集越來越多資訊、動員越來越多資源、消耗越來越多能量,創造了空前複雜的社群類型。作者憂心的是,社群的財富與權力增加了,個人卻益發不平等;有些社群財富與權力增加了,其他社群卻沒有分享利益。人類每個創新與突破,都製造了新的失勢者。腦力開發使更多人淪入失智的境地。作者似乎在警告我們:只要國家競爭仍是主流思潮,人間的不平等就會繼續擴大。

巧的是,去年影星梅爾‧吉伯遜拍攝的《阿波卡獵逃》,引用史家威爾‧杜蘭之言,提出了同樣的警告:須知文明崩潰,始於內部。

【2007/10/07 聯合報】@ http://u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