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道德:政治無道,則社會寡德
道德:政治無道,則社會寡德 |
| ||
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憂心台灣亂象,特發行《道德月刊》,首期元月十日問世,每期印兩萬份,免費贈閱大眾,希望能收匡正風氣之功。 張榮發的這項善行義舉,是合乎「道德」規範的。但善念未必即有善果,主要是他的方向、目標有問題。 倫理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龐大而複雜。老子講的道德是「天道之德」,順應天道即為德,遵道守法即為道德。孔子講的道德是「仁義道德」,道德來自仁義。透過教化,希望人人都能行仁布義,成為有德之士。 無論是「天道」還是「仁義」,都不能脫離人世,而是以人的幸福為目標。尤其孔子強調「仁政」,則道德的最高意義和價值實在於約束統治權力。 鴉片戰爭,暴露中國政治的腐敗。而官吏之貪瀆,尤為道德退化之病灶。有良心的官員,以律己來提升道德。兩江總督陶澍為自己立下做官準則:「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無知者。」林則徐則自勉:「當保涓潔,弗逐流波奔。」 但知識分子逐漸了解,挽救國家不能只靠個人自修。龔自珍就認為,官僚和士大夫的寡廉鮮恥、阿諛奉承,肇因於專制統治者。他說,主政者「去人之廉,以快號令;去人之恥,以嵩高其身。一人為剛,萬夫為柔」。 魏源的思想更明晰,他認為要拯救人心,關鍵在整頓統治集團的道德。他指出:「(在上位者)身無道德,雖吐詞為經,不可信世。主無道德,雖襲法古制,不足以動民。」 道德之改造,雖後來續有志士仁人如嚴復、譚嗣同、梁啟超等人鼓吹呼號,但清廷已徹底腐敗,無由革新。於是章太炎發表《革命之道德》,孫中山推翻了帝制。 民國雖建,民主未立,袁世凱的洪憲稱帝,是對道德的徹底反動,道德秩序之建立就難上加難,於是軍閥之割據與混戰起焉。 政治道德對社會整體道德之破壞,無過於毛澤東之統治大陸。一連串的政治運動,到文革達於高潮。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可以隨意瓜分、占有他人的財產;可以任意加上罪名,羞辱、毆打任何人,雖碩彥鴻儒、高級官吏亦不可免;可以不經法院審判,監禁、處決一切看不順眼的人……今天大陸百姓各種各樣的道德問題,豈是無因? 所以說:政治無道,則社會寡德。 回頭看看台灣,陳水扁的民進黨政府,主政快八年了,他們有誠信嗎?有正義嗎?有廉恥嗎?有法律嗎?有文明嗎?有「食民祿、報民恩」的念頭嗎?他們給台灣留下什麼有形的建設和無形的價值嗎?凡是列於道德信條上的,他們做了幾條? 他們表現最「傑出」的,是貪汙,是弄權,是亂政,是分裂同胞,是為一己之私什麼都做得出來的卑劣,是使台灣向下沉淪。 這些話說得太過分了嗎?舉一個最近的例子:民進黨政府拗公投綁大選,前陣子派三人擔任北市、北縣和中市三選委會主委,三人都有刑事案件,受法院拘傳或判刑。行政院對此解釋說:找他們來是主持選務工作的,不是來搞形象的。 嗚呼!這種行徑豈是「無道」二字可以形容的。 面對這樣的主政者,誰還能要求百姓講道德?即使民間人人皆聖賢,能「教化」得了這個政府嗎? 張榮發的《道德月刊》讀者對象搞錯了,普羅大眾雖然在道德上絕非完人,但比起府、院裡的那些人,是強得太多了。月刊不必每期印兩萬本,印三兩本送給少數「道德缺乏症」最嚴重的人,也就夠了。 不過,道德不是認知問題,是實踐問題。即使那幾個人真讀了,從他們的品格表現來看,能改嗎? 【2008/01/10 聯合報】@ http://udn.com/ |
++++++++++++++++++++++++++++++++++++++++
下一篇:【藝文賞析】白飯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