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多少都有上吐下瀉的痛苦經驗。慈濟大學醫學資訊系講師陳逸光表示,吃到不新鮮的食物為急性腸胃炎發病的主因,常引起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但拉肚子不一定是食物所引起,民眾可從飲食到發病時間的過程,來初步推斷是否是細菌所引起。
陳逸光醫師指出,進食後立刻拉肚子,是屬於機械性的腸胃道刺激,例如吃得太飽、肚子太撐、喝太多酒、酸鹼度太高等食物造成腸胃道傷害,或是吃到令人嘔心的食物,皆可能造成立刻性的腸胃道損害。然而,細菌性的拉肚子,一般都會在進食數小時後發生,因為細菌必須繁殖到一定數量,腸胃道才會發病。
上吐下瀉是每個人總會遇過的慘痛經驗,不過當發生腹絞痛又頻頻瀉肚子,胃痛、嘔吐、頭又暈,甚至還會脫水導致口很渴,結果因為怕再吐而不敢喝水,其實「吐、瀉」是人體防禦機能起動所致,目的是要把髒東西排到體外的結果。
陳逸光醫師強調,「吐、瀉」都是人體排毒的功能,如果任由毒物進入人體腸胃道,則消化道很有可能就被細菌所侵犯,其後果是很嚴重的,所以食物中毒初期不宜止瀉,必要時還要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當胃很不舒服,胸部悶塞很想吐,但卻又吐不出來時,建議可用簡易的吐法,先喝進大量溫度適中的運動飲料,再用壓舌板放進咽喉探吐,這是催吐洗胃且容易實行的方法,吐後胸中悶塞頓開,腸胃道的負擔也大為減輕,不但有助後續治療藥物的吸收,並且還可縮短療程,減少疾病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