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3 16:59:01 落葉之楓

【生活健康你我他】小剪刀用力剪 老翁剪出「媽媽手」

【生活健康你我他】小剪刀用力剪 老翁剪出「媽媽手」
文/許嘉麟

76歲的唐伯伯,愁眉苦臉地抱怨右手疼痛和僵硬,根本沒有辦法做事情!他嘴裡不停數落自己:「年紀大了!不中用了!」我一直無法插上話問診,只好邊點頭,邊診視他的手。沒有外傷或發炎,大拇指轉動時,有撞到檔板的感覺。

伯伯忙著感嘆,我只好直接將他的大拇指包在手掌內後握住,向小指處下壓,果然,他立刻喊痛。我連忙告訴他:「伯伯,請別生氣!這是『媽媽手』的理學檢查方式。」

「媽媽手」,醫學上稱作「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拇指的張、握動作會使局部肌腱與外包的腱鞘滑膜反覆磨擦,當施力超過生理負荷時,拇指外側的肌腱腱鞘滑膜及支持帶就會出現肥厚性增生,讓肌腱滑動不順,嚴重時,更會有沾黏的症狀,會出現疼痛,合併有局部腫脹、手部用力困難。

簡單來說,只要是大拇指經常用力的民眾,像是:長期握粉筆的老師、拿刷子的油漆師傅、長時間編中國結的人、寫申論題過多的考生、需要把書放上櫃子的圖書館員工、簡訊打不停的熱戀男女等,都是罹患媽媽手的潛在族群。

在傳統上,擰衣服、包餃子、捏湯圓、持針縫衣服等家事,是由媽媽包辦,加上懷孕期間荷爾蒙的改變,滑囊及關節易產生輕微的炎症反應,此症才會被貼上「媽媽專屬」的標籤。

疼痛發生時,常會將症狀歸於是「骨刺」、「骨質疏鬆」等,殊不知是肌腱出了問題。唯此症與「腕隧道症候群」、「退化性關節炎」症狀類似,需由復健科醫師做進一步的鑑別診斷及軟組織超音波檢查,才能確定診斷。

唐伯伯在了解原因後,才說他最近幫忙朋友修剪黃金榕,在缺乏專業配備的情況下,拿著小小的剪刀,用蠻力剪,才讓右手發出警訊。

在治療上,除了患者配合或使用手架制動,常給予病人物理治療以緩解疼痛。若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注射類固醇。在所有保守治療都沒有起色時,才會考慮手術。

除此之外,非侵入性的「震波治療」,可達8成的治療效果,只是目前健保不給付,需以自費的方式進行此療程。

其實,再先進、再高昂的治療方式都比不上「預防」。維持正確的姿勢、使用好的工具,並適當的休息,以平穩、緩和的態度與身體對話,就能減少許多不適的發生。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

 


自由時報-98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