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3 13:43:49δ(t)→1

〈你有蹺課的義務〉一文之反思

 

 【前文:〈你有蹺課的義務〉部分節錄

Joey Chung 鍾子偉在〈你有蹺課的義務〉一文中提到: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blog/article.php?id=1124

 

「一位大概50幾歲的教授舉手問我:

『哈佛會點名嗎?你的成績是否會因為你沒去上課而受到影響?』

我想了幾秒鐘。

『會。當我在哈佛商學院時,學校對於出席上課非常重視,沒去上課對成績會有非常嚴重的影響。』」

 

「以我個人來說,我認為有些大學在每堂課上都點名這件事,不但過時、不切實際、不必要,而且還是世界上最不合邏輯、不合理的商業模式。」

 

「對這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生意和產品來說,規則很簡單。你提供一個產品,而如果我喜歡你的產品,且對我來說有價值,那我就會買。……那些提供不好的產品、沒有創造價值,客戶不滿意的企業生意自然會變差,最終有一天他們會被趕出這個產業。」

「那要求學生不論如何都要上課,不准有疑問這件事,不就跟我們應該要教給學生真實世界運作方式完全相反嗎?基本上這是說:

我不管我的產品是好或壞,你都要向我購買,而且是每週都要跟我買。不管我的服務是否有提供價值或完全就是在浪費你的時間,這根本不需討論。如果你對我的產品不滿意,你不但不能拒買,你也不能退換瑕疵品,或是因為不好的服務或是糟糕的品質而告我。」

「我們到底在提供學生什麼樣的教育啊?」

「如果你沒有學到東西,如果你教授上課上的很爛,把時間關在教室裡面不如跑到外面去學對你未來人生更有價值的東西的話,那你不但應該要蹺課,有時候你對自己有義務要蹺課。」

 

 

 

 

〈你有蹺課的義務〉一文之反思

【正文】

    非常匪夷所思的是,鍾子偉在哈佛大學不翹課,不翹課的原因是因為:沒去上課對成績會有非常嚴重的影響。可是,在台灣,鍾子偉却鼓勵台灣學生:你有翹課的義務。

 

    學生去上課不應該只是為了分數。老師點名,也不是罪大惡極。

 

    大家都當過學生。我們來想想看,如果是幼稚園階段,小朋友「翹課」會怎麼樣?有一部電影,內容描述一個單親媽媽,撫養一個小男孩,另一個單親爸爸,撫養一個小女孩,這兩個小朋友在幼稚園是好朋友,他們曾「翹課」到墓園去,因為小男孩帶小女孩去看他的媽媽。可想而知,大人急壞了,警察、鄰居等等全都在街頭巷尾找人,最後,小朋友出現,急壞了一堆大人。所以,幼稚園階段,一定要點名,這無庸置疑。小學、國、高中亦是如此,功能大同小異。

 

    如果是到了大學,要不要點名呢?很多學生大概會認為,點名很浪費時間、課上得不好的教授才需要點名維持「人氣」、點名是不相信學生……,我猜想,在學生的心裡:不喜歡點名。但我認為,大學老師常常是透過點名,認識學生,包括學生的名字、學生的樣子、學生是選課生還是旁聽生、知道班上是哪些科系生來選課。有時候,老師會知道某學生很久沒有來上課,會多問兩句:「最近還好嗎」之類的互動。換言之,學生和老師之間偶有互動,上課時師生會有眼神接觸,下課也可以去找老師討論課堂上不懂的問題,這是在教室(軟硬體環境)、師生(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與上課內容(課程、教材)的交互影響的作用下,所謂的「學習」。

 

    以上我大致上提到點名的功能,在未成年以至青少年有其安全的考量,大學以後有其互動、老師瞭解學生狀況的功能。鍾子偉提到大學課堂上每次點名這件事,「不但過時、不切實際、不必要,而且還是世界上最不合邏輯、不合理的商業模式。」我想說的是:

1很少有大學老師會每堂課拿起點名單逐一點名。

2點名這件事並非「過時、不切實際、不必要」。

3點名並非「世界上最不合邏輯、不合理的」。

4課堂上的授課並非「商業模式」。

 

   教育,是一個整體、完形,尤其是高等教育。作者鍾子偉在哈佛從不翹課,因為「沒去上課對成績會有非常嚴重的影響」。換言之,去上課的動機,可能是想要拿高分。理論上,在高等教育裡,學生的學習不應該是為了分數而到課堂上去。學習,也不是覺得教授講得不好,「我就翹課」。

 

    我們都知道,如果上課覺得聽不懂,可以在下課或上課的時候發問。事實上,有的老師習慣學生在課堂上發問,有的習慣學生在下課發問,當然也有都很歡迎或者都不歡迎學生發問的老師。我想說的是,選了一門課,在整個學期當中,學生也必須去學習,那一門課的老師,準備用什麼方式和學生互動,在第一堂課中,老師往往會和學生「建立默契」。

   

    教育為什麼不是商品?教育和商品有共同性,但也有相異性。

 

    相同性在於,兩者都有金錢給付關係。買東西要付錢,上大學也需要付學費。但不同的是,如果我買了一台電視。電視是一個商品。但,我需要賣場的小姐跟我有什麼互動嗎?商家會需要知道我的名字嗎?不,商家不需要認識我。商家關注的是,我有沒有付錢。而在大學裡,老師在授課時,往往學生已經註冊完畢,甚至,有的學生沒有選課(付學費),旁聽生通常不會被轟出教室。而你不可能,沒有付費,就將商品拿來使用。

 

    另外,法學上常講「有權利,始有義務」,意思是:享受權利,負擔義務。教育與商品,也都有權利、義務的關係。買東西是一種債權與物權的關係。例如,我花9千元,買一個電視。商家的權利是收9千元,義務是給我一台可以用的電視。而我的義務是付9千元,權利是拿到一台可以用的電視。

 

    老師的權利在於,身為教師在班級經營、授課內容有「教師自主權」,老師的義務在於,老師沒有罷課權,以及身為教師必須授課、關注學生出席表現、作業表現、測驗表現來決定給予期末成績。學生的權利在於,學生有「受教權」,老師不能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在走廊上罰站,老師也不能在上正課的時候,帶學生去打籃球,如此等等,都有妨礙學生的「受教權」,學生有受教育的權利。學生的義務在於,籠統來講,學生的行為要符合規範。

 

    學生有翹課的義務嗎?不,學生的義務在於,行為符合規範。規範這個名詞聽起來也許很八股,人,是不分年紀都要遵守規範的,孔老夫子「七十而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孔老夫子也是到了七十歲以後,才到了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夠不踰越規矩。

 

    學生的義務在於,行為符合規範,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只是形式上比中小學較為寬鬆,如果無法到課堂上,通常會在事前或事後,口頭跟課堂老師請假。若未如此,即是翹課。試想:在上班期間,有事或臨時不能到公司,有人會從頭到尾都不吭一聲嗎?鍾子偉鼓勵大學生,翹課寧可去聽對自己有好處的演講也是好的,只要對自己的創造力有所啟發,翹課也可以。但,如果真的想去聽演講,可以事前得知的事情,應口頭先請事假,悶不吭聲的翹課,這是負責任的表現嗎?有什麼事情,不敢坦蕩蕩的告訴授課老師,為什麼無法到課堂上來?我認為,誠實,是一種高貴的行為。除非,心有所愧,才羞於說出口。

    鍾子偉提及,如果學生對於老師的上課內容不滿意(諸如:上課內容不能應用在職場上),又要求不能翹課,那麼,「我們到底在提供學生什麼樣的教育啊?」

    所謂教育,正是在模擬一個學生畢業以後的社會環境,也就是一個職場環境,老師就像是職場上的「師傅」,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師傅所教的東西有限,很多要靠自己預習、認真學習(包括作筆記)、複習。學生不翹課,正是培養以後上班的操守。

鍾子偉提到:

「如果我在面試我公司職員遇到一位大學生快樂地說,他們在大學從來沒有翹過一堂課、從沒遲到、總是把教授寫的每句話都抄下來的話,我可能還會懷疑這個人的自我判斷能力,成熟度,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很想知道,如果一個大學生告訴面試官,他大學的時候,時常翹課,也不大愛作筆記,代表這個人就是很有自我判斷能力,成熟度,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這麼說好了,如果你把這句話當成是一個邏輯問題:有一個孝順又友愛兄長的人,這樣的人會干犯君父嗎?想必是不會的,古人重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一個不會冒犯君父的人,這樣的人會去作亂,這是未曾有的。換言之,一個時常翹課的學生,畢業後上班不會翹班、打混,未之有也。

    重點在,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甚麼意思呢?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本。身為學生,想要學習「創造力」沒有錯,但不是翹課到處去學,如果你想翹課去學習「創造力」,你為什麼不在你的課堂上學習「創造力」呢?當你對於課堂上的點名有意見,你為什麼不私下和老師討論呢?如果你很有心學習,卻因有事無法到課堂上,你應該鼓起勇氣跟老師溝通一個兩全的辦法,如果老師同意你不能全勤,你應該交出報告什麼的,作為你不在課堂上的學習表現。

    本,就是一個人的中心思想。思想產生行為。如果有一個人,學生時代時常翹課(聲稱去學習創造力、更有用的知識),那麼,身為老闆會相信這樣的員工會有很好的出席表現嗎?如果連出席率都不好的員工,上班會有很好的績效,未之有也。

    我認為,學習的重點在於自己,而不在於老師。前提是,選修一門課,學生有到課堂的義務。如果有事無法到課,學生在事前、事後,有跟老師口頭或email等方式請假的義務。如果對於老師的教學有疑問,可以在下課或者email跟老師反映或討論,若老師上課違反學生受教權,可以就具體事實,跟學校反映。而不是,對於授課有任何想法,鍾子偉提及「如果你沒有學到東西,如果你教授上課上的很爛,把時間關在教室裡面不如跑到外面去學對你未來人生更有價值的東西」。我認為這是很消極的。

    我在雜誌中讀過一段文章。大致上是這樣,有一個大學新鮮人剛出社會,到了一家新公司,她在學校就很懼怕和老師講話,能閃則閃,能躲則躲。到了公司,也是很怕和主管講話。所以她戰戰兢兢,負責業務也還可以交差,因此始終沒有和主管單獨說過話。有一次,她犯了工作上的一個錯誤。主管問她,「我開會的時候,不是有講過嗎?」新鮮人說:「我、我沒聽清楚。」主管又問,「那妳為什麼不問呢?」新鮮人說:「我、我看你很忙的樣子。」主管說:「我忙我的,跟你發問有什麼關係?我本來就一直都很忙啊!」

    這就是教育的目的,不管身為學生或者出了社會,有時候我們心裡總有些意見,對象往往是和我們有關係的父母、師長或長官。我們不能說,因為被主宰了零用錢、分數、考績,就以翹家、翹班、翹課來處理。這就是難處,這就是溝通,這就是學習,這就是教育要教導我們面對的人生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