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教也!〕
〔詩,教也!〕
《禮記‧經解》:「孔子曰:其為人也:
溫柔敦厚,《詩》教也;
疏通知遠,《書》教也;
廣博易良,《樂》教也;
絜靜精微,《易》教也;
恭儉莊敬,《禮》教也;
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
樂之失,奢;易之失,賊;
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
其為人也:
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
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
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
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
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
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白話譯文】
「孔子說到了一個國家,
可以看出那個國家教化施行的情況。
如果人們的為人溫柔厚道,
就是施行《詩》所教化的結果;
如果人們通達事理並了解古代歷史,
就是施行《書》所教化的結果;
如果人們知識廣博而平易善良,
就是施行《樂》所教化的結果;
如果人們審度達靜而精深入微,
就是施行《易》所教化的結果;
如果人們謙恭儉樸而莊重肅穆,
就是施行《禮》所教化的結果;
如果人們善於辭令和分析問題,
就是施行《春秋》教化的結果。
所以說,沒經《詩》的教化將使人愚笨;
沒經《書》的教化將使人虛妄不實;
沒經《樂》的教化使人奢華無度;
沒經《易》的教化使人互相傷害;
沒經《禮》的教化使人拘泥繁瑣;
沒經《春秋》的教化使人心混亂。
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果既溫柔敦厚而又不愚笨,
那就說明深得《詩》的道理;
如果既通達知古而又不言過其實,
就說明深得《書》的道理;
如果既廣博良善而又不放縱過度,
就說明深得《樂》的道理;
如果既審度達靜精微而不相傷害,
就說明深得《易》的道理;
如果既謙恭莊重而又不拘泥繁瑣,
就說明深得《禮》的道理;
如果既善於辭令和分析,而又不使人心混亂,
就說明深得《春秋》的道理。」
〔王陽明·尊經閣記〕摘錄:
經,常道也。其在於天,謂之命;
其賦於人,謂之性。其主於身,謂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ㄍㄣˋ;時間或空間延續不斷)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其應乎感也,
則為惻隱,為羞惡,為辭讓,為是非。
其見於事也,則為父子之親,為君臣之義,
為夫婦之別,為長幼之序,為朋友之信。
是惻隱也,羞惡也,辭讓也,是非也;
是親也,義也,序也,別也,信也,一也。
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達四海,
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
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
〔文心雕龍.宗經〕摘錄:
三極彝訓,其書曰經。經也者,恒久之至道,
不刊之鴻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
制人紀,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者也。……
自夫子刪述,而大寶咸耀。義既埏乎性情,
辭亦匠於文理,故能開學養正,昭明有融。
然而道心惟微,聖謨卓絕,牆宇重峻,而吐納
自深。譬萬鈞之洪鐘,無錚錚之細響矣。
夫《易》惟談天,入神致用。故《繫》稱旨遠辭文,言中事隱。韋編三絕,固哲人之驪淵也。
《書》實記言,而訓詁茫昧,通乎《爾雅》,
則文意曉然。
故子夏歎《書》「昭昭若日月之明,
離離如星辰之行」,言照灼也。
《詩》主言志,詁訓同《書》,攡(張也)風裁興,藻辭譎喻,溫柔在誦,故最附深衷矣。
《禮》以立體,據事制範,章條纖曲,執而後顯,采掇片言,莫非寶也。
《春秋》辨理,一字見義,五石六鷁,以詳備成文;雉門兩觀,以先後顯旨;其婉章志晦,諒以邃矣。
《尚書》則覽文如詭,而尋理即暢;
《春秋》則觀辭立曉,而訪義方隱。
此聖文之殊致,表裡之異體者也。
《論語‧為政》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語譯
孔子說:《詩經》三百多篇,
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論語‧陽貨》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
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
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註釋
小子:年紀小的人,此猶言學生。
何莫學夫詩:何不去學學詩。詩指詩經。
夫,語中助發聲的詞。
學:即讀而兼研究。
興:感發志氣。
觀:考見得失。
羣:使大家和睦相處。
怨:抒發抑鬱,怨而不怒。
邇:近。
多識:謂其餘事副益。
語譯
(一)孔子說:「弟子們!何不去學學詩經呢?詩可以激發人的志氣,可以考見政教的得失,可以溝通大眾的情志,可以抒發個人的抑鬱。近則懂得事親盡孝的道理,遠則懂得事君盡忠的道理;並且可以多知道鳥、獸、草、木的名稱類別。」
(二)孔子說:「弟子們!你們何不好好熟習詩經且深切體驗它呢?詩經裡的詞句委婉動人,可以激發人的志氣;備載國風民情,可以觀察時政的得失;可以體會合群的道理;可以抒發內心的鬱悶;就近處說,可以懂得奉養父母、體察親情,以盡孝道的道理;就遠處說,可以體察事理,事奉君上,以盡忠誠;並且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稱、類別。以增廣見聞。」
本章是孔子指示門人學詩的益處。
孔子一向以詩書禮樂教導弟子,詩經可以說是孔門教育的必修科目,本章是孔子教弟子善自研讀詩經,並指出學詩的益處,三百篇詩裡,作者的用意無非勸善懲惡,而詩詞委婉,聲韻抑揚,使人在吟詠品味之餘,可以感動情意,抒發心志;詩意中或讚美治道的興隆,或諷刺政教的衰替,或陳述各國的風俗,或抒寫各地的人情,這些詩都可以考見時政的得失,觀察風俗人情的善惡。還有描述賢主嘉賓從容談笑、和睦相處,而沒有絲毫恣肆放蕩的舉止;這些詩足以使人知道交友樂群的道理,也足以使人知道離怨的道理;其他小則描述家庭父子骨肉間的親情,可以瞭解為子盡孝的道理;大則陳述國家君臣之間的道義,可以瞭解為臣盡忠的態度。再者,還可以多認識一些鳥獸、草木方面的知識。
詩經本乎至情至性之描述,由詩可以明人倫,處處循理合道:識物理,則可以修心養性,通民情,則可以移風化俗,誠是修持內聖外王的另一方式也。
《詩‧國風‧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詩‧大雅‧文王》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聞不已。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
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
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孫子。
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將于京。
厥作祼將,常服黼冔。王之藎臣,無念爾祖。
無念爾祖,聿脩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鑒于殷,駿命不易。
命之不易,無遏爾躬。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詩‧小雅‧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傚。
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樂且湛。
我有旨酒,以嘉樂嘉賓之心。
《詩‧頌.周頌‧清廟》
於穆清廟,肅雝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
《詩‧頌.周頌‧維天之命》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
〔山亭夏日〕唐.高駢先生
綠樹陰濃夏日長,
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
滿架薔薇一院香。
作者:高駢,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晚唐名將。
高駢出生于禁軍世家,其一生輝煌之起點爲西元866年率軍收復交趾,破蠻兵二十餘萬。
後歷任天平、西川、荊南、鎮海、淮南等五鎮節度使。
期間正值黃巢大起義,高駢多次重創起義軍。
被唐僖宗任命爲諸道行營兵馬都統。
後中黃巢緩兵之計,大將張璘陣亡。
高駢由此不敢再戰,致使黃巢順利渡江、攻陷長安。
此後至長安收復的三年間,淮南未出一兵一卒
救援京師,高駢一生功名毀之一旦。
高駢嗜好裝神弄鬼,幾乎達到癲狂的程度。
後被部將畢師鐸所害,連同其子侄四十餘人,同坎(坑)瘞(埋)之。
註釋:
⑴濃:指樹叢的陰影很濃稠。
⑵水精簾:形容質地精細而色澤瑩澈的簾。李白〔玉階怨〕:「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⑶薔薇:植物名。落葉灌木,莖細長,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狀複葉,小葉倒卵形或長圓形,花白色或淡紅色,有芳香。
花可供觀賞,果實可以入藥。亦指這種植物的花。 唐韓愈《題於賓客莊》詩:「榆莢車前蓋地皮,薔薇蘸水筍穿籬。」
鑑賞(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描寫夏日風光的七言絕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細玩味「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後,烈日炎炎,日烈,「樹陰」才能「濃」。這「濃」除有樹陰特別之意外,尚有深淺之「深」意在內,即樹陰十分變態。《紅樓夢》裏描寫大觀園夏日中午景象,謂「烈日當空,樹陰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後最能給人以夏日短的感覺。楊萬里〔閒居初夏午睡起〕說「日長睡起無情思」,就是寫的這種情趣。
第二句「樓臺倒影入池塘「寫詩人看到池塘內的樓臺倒影。「入」字用得極好:夏日午時,晴空驕陽,一片寂靜,池水清澈見底,映在塘中的樓臺倒影,當屬十分清晰。這個「入」字就正好寫出了此時樓臺倒影的真實情景。
第三句「水晶簾動微風起」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兩層意思來說。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吹來,水光瀲灩,碧波粼粼。詩人用「水晶簾動」來比喻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個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簾子,被風吹得泛起微波,在盪漾着的水波下則是隨之晃動的樓臺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觀賞景緻的詩人先看見的是池水波動,然後才感覺到起風了。夏日的微風是不會讓人一下子感覺出來的,此時看到水波纔會覺着,所以說「水晶簾動微風起」。如果先寫「微風起」,而後再寫「水晶簾動」,那就味同嚼蠟了。
正當詩人陶醉於這夏日美景的時候,忽然看到了薔薇,十分漂亮,詩人精神爲之一振。詩的最後一句「滿架薔薇一院香」,又爲那幽靜的景緻,增添了鮮豔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詩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氣。
詩寫夏日風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圖畫。這一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然而當人在欣賞這首詩時,卻彷彿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閒自在的詩人。
〔江村即事〕唐‧司空曙先生
釣罷歸來不繫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
只在蘆花淺水邊。
司空曙(約720-790年),字文明,或作文初。廣平(今河北永年縣東南)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唐代詩人。約唐代宗大曆初前後在世。大曆年進士,磊落有奇才,與李約爲至交。性耿介,不幹權要。家無擔石,晏如也。嘗因病中不給,遣其愛姬。韋辠節度劍南,闢致幕府。授洛陽主簿。未幾,遷長林縣丞。累官左拾遺。終水部郎中。曙詩有集二卷,登進士第,不詳何年。曾官主簿。大曆五年任左拾遺,貶長林(今湖北荊門西北)丞。貞元間,在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幕任職,官檢校水部郎中,終虞部郎中。曙爲盧綸表兄,亦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其詩多爲行旅贈別之作,長於抒情,多有名句。胡震亨曰:「司空虞部婉雅閒淡,語近性情。「(《唐音癸籤》卷七)有《司空文明詩集》。其詩樸素真摯,情感細膩,多寫自然景色和鄉情旅思,長於五律。詩風閒雅疏淡。
譯文(作者:佚名)
垂釣歸來,卻懶得把纜繩繫上,任漁船隨風飄蕩;而此時殘月已經西沉,正好安然入睡。
即使夜裏起風,小船被風吹走,大不了也只是停擱在蘆花灘畔,淺水岸邊罷了。
註釋
⑴即事:以當前的事物爲題材所做的詩。
⑵罷:完了。繫系:繫好。不繫船:《莊子》曰:「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即以「不繫之舟」爲無爲思想的象徵。
⑶正堪眠:正是睡覺的好時候。堪:可以,能夠。
⑷縱然:即使。
賞析(作者:佚名)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二九二。下面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吳小林教授對此詩的賞析。
這首詩寫江村眼前事情,但詩人並不鋪寫村景江色,而是通過江上釣魚者的一個細小動作及心理活動,反映江村生活的一個側面,寫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釣罷歸來不繫船」,首句寫漁翁夜釣回來,懶得系船,而讓漁船任意飄蕩。「不繫船」三字爲全詩關鍵,以下詩句全從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點明「釣罷歸來」的地點、時間及人物的行動、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時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經疲倦,該睡覺了,因此連船也懶得系。但是,不繫船能安然入睡嗎?這就引出了下文:「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這兩句緊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問題。「縱然」、「只在」兩個關聯詞前後呼應,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進一層:且不說夜裏不一定起風,即使起風,沒有纜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長滿蘆花的淺水邊,也沒有什麼關係。這裏,詩人並沒有刻畫幽謐美好的環境,然而釣者悠閒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寧靜優美的景色躍然紙上,表達了詩人對生活隨性的態度。
這首小詩善於以個別反映一般,通過「釣罷歸來不繫船」這樣一件小事,刻畫江村情事,由小見大,就比泛泛描寫江村的表面景象要顯得生動新巧,別具一格。詩在申明「不繫船」的原因時,不是直筆到底,一覽無餘,而是巧用「縱然」「只在」等關聯詞,以退爲進,深入一步,使詩意更見曲折深蘊,筆法更顯騰挪跌宕。詩的語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詩情畫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諧。
西元 二 O 一 五 年十一月十四日
歲次乙未十月初三日
中壢區亞德壇臺北道場中壢區法會
南屏濟顛慈示訓
師降塵紅捎訓書,肺腑之言訴賢徒。
南屏有間雜貨舖,交易買賣於東土;
琳琅滿目之貨物,供給天下諸凡夫。
無論叟童或貧富,必買三寶識真主;
超生了死免受苦,茅塞頓開悟本如。
修道用品再填補,四絕可將四相除。
再買三省與四勿,日新又新去三毒。
若能用於朝與暮,掃卻無明淨心屋。
祖言菩提本無樹,本無一物何染污?
二六時中無旁騖,允執厥中德不孤。
再添大學八條目,中庸鑽研論語讀;
孟子道德仁義述,從善如流效聖儒。
白陽時期三曹渡,闡發儒教道匡扶;
綱常倫理為基礎,五倫八德不可無。
在家兄弟處和睦,盡心竭力孝父母;
佛堂方能後學顧,遵前提後行自如。
俗云真佛家常訴,火宅煆煉握機樞。
白陽弟子各憬悟,燃眉之際勿躊躇。
迴光反照己督促,修道用具是否足?
全年無休雜貨舖,為師歡迎諸賢徒。
購買完畢櫃臺付,真心一顆師滿足。
使用完竣龍華赴,萬八逍遙慶瑤都。
各且善用爾貨物,皆有物品廣用途。
中華民國 九十九 年 七月 廿四日
歲次庚寅六月十三日
南投埔里天元佛院讀經班家長法會
至聖先師孔老夫子慈悲指示訓
吾之一生以仁為中心思想,以淑世為懷,以撥亂反正為責,更以大同世界為理想,故而刪詩書、訂禮樂、作春秋,乃欲挽世之頹風。
奈因生於春秋亂世,禮崩樂壞,人心不古,道德淪喪;以致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人人失其道,忘其禮,淫其樂,貪其利;早將固有之倫理道德,孝悌仁慈、忠信仁義忘失,捨本而逐末,實可嘆矣!
念及斯世,凡事講求效率,速食文化,蔚然成風;又多將古之詩書等書籍視為八股落後,不合潮流之說。
殊不知古典古籍蘊含之智慧哲理,歷千古而不敗,經百世而不衰,鞭辟入裡,言簡意賅,皆為顛撲不破之真理也,非今世之白話文得以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