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的視角和自我定位
其實夢就像是在看一齣戲,不同的是你既是這齣戲的編劇、導演、主角,又是觀眾。
所不同的是你這位編劇也不清楚自己會如何寫其中的情節,出現的元素、情節和角色也不儘合理,但卻有背後連你自己也不肯定的主旨。
而你雖是這齣戲的導演,但你卻拿不到劇本,隨時都可能插入連你都沒預謀的即時劇情,出場的角色也不是你能預知和控制的,但卻又真真確確是由你指揮和生出的角色和情節。
劇中出現的場景,人物或物件都是在你不知其所以出現的(但有來源),所以不一定合邏輯或現實。劇組裡負責道具或劇務甚至檢場都不會乖乖聽你的話,但不斷出現意外的情節和人物又由你去導演。
這就是夢,所有的一切其實在不同的時間都早就都存在你的大腦裡,有的甚至已放了許多年?難得找到機會把它推上場...但它只管把腦裡的垃圾拿出來清除,不管你能不能把它們編出一套合理的劇情。
開始做夢時,通常你是以「上帝的視角」去觀看夢的內容。那就像你置身事外在看電視裡或舞台上的表演一樣。(事不關己)
但隨著劇情的發展,你的視角由全視界轉而關注到夢境中的個別物件或人物,再接著整個重心轉到其中你關心的部份,比如一個角色上頭;這時你會以這個角色在這個事件中的心情去感受,你開始進入這個角色以為你就是他,以他的身份進入整個故事。
做夢時並不是只能扮演一個角色,什麼時候會轉換角色?我的意思是你在當下的夢什麼時候會變成另一個人?那取決於你的視角和對那個角色的情感深度,也就是你進入那個視角以後的投入程度。這麼說有點籠統,我來舉個例子吧:
你夢見一個海邊,海邊這個景色其實早就存在你的潛意識裡了,也許是你去過?也許是你在影片或圖片或某段新聞事件裡看過(印象),只是現在才浮現出來。海邊有沙灘,船,碼頭,和許多人。你夢見有個孩子在玩沙。(這個孩子也是早就存在的印象,視角進入這個孩子的視象...)
然後你成為這個小孩,你站起來向海邊走去,發現/看見前方有個女人,女人在沙灘上散步,好像在撿貝殼?(視角忽然轉入這個女人的角度和感覺...)
然後你成為這個女人,走在腳印半沉入沙子的沙灘細沙上。忽然看到前面沙灘的沙裡埋著一個半露的貝殼?於是你伸手去把它從土裡拿出來(你已經進入這個角色,她的手就是你的手)。結果這不是一個貝殼,竟然是一隻長得很奇怪的活螃蟹...那螃蟹忽然伸出螫夾了妳的手指...(其實根本不痛,但妳的經驗告訴妳(「認為」)會痛...於是妳叫了一聲(沒有聲音的叫),把它甩出去。(視角跟著這螃蟹飛走)
這時妳發現碼頭上還坐著一個男人在釣魚?覺得那人好像有點眼熟...於是妳的視線停在這男人身上...
哦,(鏡頭拉近變成特寫)看起來(其實是一種認定,不是真的視覺)像是妳爸爸?(但妳爸爸已經去世很久了呀...然後妳就出現在他身後和他說話(沒有走近他這段夢境),當他抬起頭,果然真的是妳爸,妳忽然悲從中來,妳說:「爸爸,我好想您(沒有聲音的說話)...」但他只是抬頭對妳點點頭笑了笑,並沒說話。(如果有說話也是一種會意,不是聲音。)
妳忽然想哭,覺得哽噎...可是為什麼卻哭不出聲音來?(如果哭出聲音來就會醒轉)
然後這個釣客起身,拍著妳的背,安慰妳,要妳堅強(會意)、別哭。
妳覺得妳很可憐(自我同情)很傷心,因為妳很想念他,但他不是已經死了嗎,怎麼會又出現?於是妳再仔細一看:原來他不是妳爸,竟然變成是妳的前男友...(悲傷情緒的共通性連結)
然後妳推開他,指責他:「你滾!回來幹什麼?」心裡充滿怨懟和悲慽...
然後妳就醒了,發現自己只是在做夢,而且滿臉淚水....
=====================
以上的夢境是我瞎編的。
但這樣的夢是根據我的親身體驗和夢的知識去設想和編出的夢境。
這個夢裡面的意識由小孩視角移轉成女人,釣客身份由女人的父親又轉變成前男友。這都是有可能的角色變換,也是夢的不合邏輯(荒謬)情節。
這裡要說的是我們做夢時常會因為視角的改變而進入其中的角色,而夢裡會出現的人物是由潛意識導演情感的投射生成的,以情感發洩為目的。如爸爸和前男友的轉換,其實是這兩個角色有其「共通性」(曾經的所愛和呵護的男人),由情感的同質性連結而在夢裡轉換變型(愛→悲傷→怨)。最後在情緒飽和或發洩完成時夢醒...
所以,夢的真正導演其實是潛意識的「情感(緒)」,夢的目的也是為了情感的發洩或願望的完成(例如想念父親或前男友回到身邊),夢裡出現的物件都是取自「有意識或無意識收集的人生經驗」。
夢中的個人不是真實的個人,其實只是個情感投射的工具,所以可以依當下的情緒去變型。做夢者憑藉自己主觀去構築其中的角色和互動,而這個角色在夢裡則是成為某種情緒的容器或開口,提供了做夢者為了發洩和「平衡」的目的而存在著。
上一篇:墓碑和髒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