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17 14:06:37樂地
[It's my way, my life]--哲學、小孩、生命教育
曾幾何時,開始喜歡觀看葉落花飛?追溯原由,原來是以前背誦的詩詞作祟,潛意識與意識之間滲透著「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生命即是如此循環著。儒家認為「未知生,焉知死?」生與死本是一體兩面,反之,認識死亡更能體驗生之可貴。
以往避而不談的生與死,現今該以怎樣方式教導兒童?「生命教育」融於九年一貫的課程中,教師與父母如何生活實例裡與孩童對話?我想大多數的人多以「長眠」與小朋友解釋吧!但是有一則網路流傳一個笑話,卻相當另類,有一位小朋友的爺爺往生,身體在冷凍箱裡準備入殮,外面天氣溽熱和冷空氣結成水珠,小朋友突然驚奇地跟奶奶說:「爺爺在冒汗耶~」奶奶回答道:「因為爺爺第一次死掉,會緊張。」(當然,這只博君一笑,沒有人還會有第二次死掉吧!!除非,起死回生)
G .B.馬修斯在史密斯學院教授「哲學與小孩」要求以小朋友的疑問進行連貫的問號式對話,記錄討論後並寫成<<哲學與小孩>>一書,其中提出人幼時懵懂,對於宇宙事物存有疑惑,比如人有兩隻眼為何只能看到一個物品,兩個耳朵聽到的是一個聲音,而這也是亞里斯多德說的:「哲學緣起於好奇。」人類探索科學、累積經驗及培養邏輯思考,藉由哲學源頭進行對談,已達了解生命與生活。如孩童對於桌上的蘋果,懷疑是生是活時,大人如何在旁引導,那長在果樹上的蘋果和放置在桌上的蘋果有何差別?就如落花而言,又與未凋落的花又有何差別?
我們追尋生命本質也間接浮出些許問題,生命體乃具有生命的功能如消化、排泄、生殖與運動等,某個有機物能具有某幾種生命功能,它可以說是活的,也就是說當生命循環的過程受到打擾,有了間斷或終止時,那便是死亡。
如果你週遭有小朋友,請試著與她/他對話做實驗,答案或許好笑,但往往卻會打破你原本既定的思考模式,獲得某層面的啟發。
樂地2004/8/14 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