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4 09:14:48羊皮書裡的天使

因為「大觀」,所以必須瞭解「觀」的方法

Dear 同學

上堂課跟大家解釋「觀」的概念有三

如是觀(目前的展品呈現的狀態)
因果觀(構成展品的時空背景、畫風、材質分析…..)
世界觀(超越時空限制的感受)

請放在心上,上網觀覽「大觀特展」
http://www.npm.gov.tw/exh95/grandview/index.html

以下是我和好友本驥(前經典雜誌總編輯)在和張文玲老師一起看畫之後的感想。她留下很好的建議,在今天上課之前,請看她給我的mail。

張宏實 2007/3/14

PS周本驥小姐曾在「漢雅軒」工作,有結實的看畫經驗,不妨參考看看。

我昨天上床時看了一下大觀展的介紹文字(周本驥)
寫得非常好
但是太濃縮了
每句話後面都是許多論文結果
對宋代書畫的歷史發展有很好的梗概描述
但是
我又想了
這些重要嗎
對欣賞中國書畫來說
一個人如果對歷史時間文化背景不甚了解
也完全不影響欣賞
因為大部份的作者在書畫中所投射的都是個人生命的情境
觀者必須先能體會這個生命情境的內涵
再倒回去看這樣的生命內涵蘊釀自怎樣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時空
才有意思
否則
只是記得北宋畫風的特色是華北山水
堂堂大山在中軸線.....ect.
這是不夠的
大觀書畫展的介紹文字
完全避開對畫作的藝術成就討論

這麼多年了
我一直在想為何有些畫讓人難忘
范寬是個怎樣的人
為何他看見的山水是這個樣子
一個人要多穩定才能慢慢畫完谿山行旅圖
而這張畫可一點不死板
要同時保持繪畫期間的穩定與活潑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
如果繪者生在我們的年代是畫不出這種畫的
所謂的氣勢又如何體會 (別忘了這畫有不過那麼點大 )
中國人愛用的形容詞
意境雄渾天然生機活潑
可以重新用現代話去敘述嗎

我喜歡盯著畫看
慢慢認識它

本驥
大觀展討論心得(張宏實)

建榮說即使現代的陶瓷創作者也無法展現「汝窯」的美
這個看法,我絕對同意

但是,請再想一想
同時再看下文(本驥的談話)

范寬是個怎樣的人
為何他看見的山水是這個樣子
一個人要多穩定才能慢慢畫完谿山行旅圖
而這張畫可一點不死板
要同時保持繪畫期間的穩定與活潑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
如果繪者生在我們的年代是畫不出這種畫的
所謂的氣勢又如何體會 (別忘了這畫有不過那麼點大 )
中國人愛用的形容詞
意境雄渾天然生機活潑
可以重新用現代話去敘述嗎


這段話最精髓的話是
「如果繪者生在我們的年代是畫不出這種畫的」

所以生在此世的人無須模仿「乳窯」
而是專注於創作者所處時代的作品

因為他「在」現代
因為創作「不是模擬」
因為時代會塑造「創作」的形式

任何作品是不可以模仿的
即使是Keroro傻瓜青蛙
再談漢寶德與賴聲川 2007-03-15 22:25:35

對於某些器物我當然會一見鍾情
而且莫名其妙的瘋狂喜歡

這就是「習性」 或所謂的「緣分」
說不出原因,就是喜歡
我一直如此

我漸漸發現,因為緣分而喜歡一件器物
是遮蔽我過去探究純粹之美的最大障礙

我想突破

賴聲川與漢寶德兩位大師想說的是:當開始懂得拋開個人的感情因素(莫名地喜歡)
突然之間,純粹之美的體驗有機會「顯現而出」

請注意:純粹之美的出現「不會影響」莫名的緣分之美。也不是在否定「如是觀」。

如是觀、因果觀、世界觀的觀
就如同佛法一般,當「無遮」之後,佛性顯現而出(世界觀顯現)

佛現顯現,往「空」的地方走(不存在),空諦
人性顯現,往「有」的地方走(存在),有諦
達到究竟實相,是非空非有的中諦

美術也是如此,當成功「靜觀」之後,純淨顯現的機會提昇

凡是能達到純淨之美的藝術,無須繁複的知識學習
無論懂得的人、不懂得的人都會喜愛
那就是所謂的Master Piece

不妨再看一次賴聲川的「圖」
看看那個眼睛橫跨在那中間兩端般

右端是「美感」「結構」「宇宙運行」「技術」
左端上側的一端是「習相」
左端主畫面是「動機」

右者是我們熟悉的那一塊(相對較容易學的那一塊,是學習知識,是十多年我一直努力的部分)
左者,難「尋」、難「顯」,它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底層(我這兩年才開始學習)

尋求「世界觀」,並非否定技術、美感、結構
而是超越「因果觀」達到更純淨的世界觀
但起頭要培養自己而非別人的「如是觀」

雁茹有很好的「如是觀」「因果觀」
再挑戰「世界觀」吧

如果能「瞇著眼睛」在腦海清楚現所「觀察的器物」
像一張相片同樣清晰映射在腦海
那就是賴聲川與漢寶德的「靜觀」
即是是優秀的「如是觀」
我確知讀書會有人做到了

轉回汝窯的討論
「靜觀」之後,依憑「反覆學習」(包括陶土的研究、真實的製作),也就是進入「因果觀」
兩者互相輔助

最後,當兩個因素都拿掉之後
「世界觀」顯現而出

雁茹 2007-03-15 22:19:36

的確 的,

創作不是模擬 ,而模擬也不能成為一個創作,這是無庸置疑的。



但模擬 或許有它存在的意義,
- 顯示引用文字 -

以汝窯為例,也許它是要告訴我們

清代的人嘗試著製造過, 現代的人也模擬過,

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

汝窯不是花功夫就可以製成的。



同樣的也許透由模擬過程當中

能激發出創作的靈感這也說不一定,

其實它是可 以有先後關係的,

汝窯是青瓷的一支, 釉色及器型表現出中東的影響,

其 釉色也是在 不斷試驗中加入了瑪瑙所創作出來的新色。

而後人也在仿這失傳配方的同時創造出新的釉色及器皿。



我們必須去了解

那個時代的美學

對器皿的極致要求

胎的土質

釉的配方

燒的溫度

燒製的技術

投入的人力

甚至更多更多的因素

並不是我們把它想得多困難

而是在那短短的二十年當中

他們將中國陶瓷器皿的美學及製作到達一個極致

至今仍無法被超越

這當中是否有我們值得學習或借鏡的地方。



陶藝不僅是藝術也是一門工藝

而在工藝的技術不斷的轉換

不一定是成長

也不一定是進步

只是天然的條件不同了

現實的條件也不同了

陶藝家就像實驗家一樣

嘗試著用現有的科技與方式去燒製汝窯

一般人也許覺得我們目前擁有的更高的科技

去模仿也許並不是一件難事

但陶瓷的燒製是充滿著許多不確定及無法完全掌控的因素

有少數幾位陶藝家克服萬難達到非常相似的成果

但總是少了些什麼,多了些什麼,而那又是為什麼?



既然模仿如此困難,

又不是自己的創作。

為什麼要去仿呢?

這仿又有何意義呢?

為何不去創作新的東西而要去模仿前人的?

如果我們把它想做人們尊敬佛陀及他的思想,

而尊敬他的人一開始會遵循他的修行方式,實行與推崇他的思想,希望有一天能像他一樣到達涅槃的境界。

藝術同樣是一種信仰,你 admire他的方式有許多種

而對於陶藝家來說,模擬也許就是他們 paying respect的方式之一吧!



&quot Bleue comme le ciel apr ès la pluie &quot

所指的是 &quot有如雨後天空般的藍 &quot

用來比喻北宋汝窯,

為何不形容它是暴風雨前的灰藍呢?

因為它的釉色是嫻靜內斂的帶著一絲絲雨後的陽光,

它的藍是青映著極微的粉紅

是不是給人一種雨後天青的清新,解放與希望呢?

它不華麗也不令人緊張,就是靜靜的,靜靜的在那邊。

這種美是不是北宋時期文人美學及思想中的美呢?

雖然我們不生長在那個時代,但在這喧鬧吵雜的城市裡,

當您仰頭望到雨後天青,雲端灑出的陽光,是否也能微笑了起來呢?

我想這大概就是美吧!



我不是大師,也不是陶藝家或是學術研究者,

純粹 以一個渺小民眾的角度,傳達個人對汝窯的喜愛,

從單純的喜歡,一直到 漸漸認識後的崇敬,

我想 這種喜愛並不因為它的市場價值有任何提升,

因為對我來說它的美已經超越了金錢超越了時空。

我的如是觀是一見鍾情,因果觀是無限 崇敬,世界觀就留給宇宙吧!

瑜貞 2007-03-15 22:18:27

宏實:

其實透過身體的感觀對待事物, 原本就有很大個人差異.
好或不好?美或不美?原就是如人飲水.

不知是否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是謙虛?
是低調?是沒有勇氣挑戰專業 ?
還是不敢如實的作自己 ?相信有一大部分的人是不慣於否定已被推崇的事物.
頂多表達自己個人不喜歡(也需要一些勇氣)

面對專業,如果你的&quot如是觀&quot覺得不美不好,
會不會是因為不具備 &quot因果觀&quot ,簡單來說就是專家會認為你不懂.

謝謝宏實提出 “如是觀” “因果觀” “世界觀”
以這樣的方式面對世間的事物,是很棒的.

我前面表達的想法,是離題了,是因為探討美不美,所衍生出來的另一個想法
就是在面對所謂的專家,或者被大眾認定的 “美好” ,有多少人可以勇敢的說不.
以我來說,如果我經過認知學習後仍然不認同,我也許會跟親朋好友分享我的想法
但我不會去挑戰所謂的專業.


瑜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