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9 10:57:53Rounder
不明下落——《水鬼事變》後記
時間是二〇一九年六月十一日,我和同事小岳搭機到台東,準備轉機到蘭嶼工作。飛機在風雨中降落,但迎接我們的是取消的航班。確定行程無法按規劃走後,我重整備案,聊以安慰地登記完候補,就和同事前往搭船處確認明早啟航時間,訂了民宿休息。
無論如何都無法改變現況了,索性視其為意外的假期一晚,借腳踏車到附近的富岡地質公園逛。岸被海和風蝕為各種形狀的礁,被人們看作蜂窩、龜陣或豆腐。出於對「隨機」「錯落」「不規則」等強迫症般的好感,我對「礁」也有連帶的喜愛。若非小時候曾看見許多海蟑螂在上面亂數遊走,恐怕會更早對其斑駁、粗糙、坦露和堅硬的氣質做出表白。
不夠格說是物傷其類,單純敬畏它經年累月地直面傷害,不圓滑不粉碎,矗立直到轟然倒塌。我做不到。
那時的我,只是隨身攜帶公仔四處擺拍,放進積起水來的石頭孔洞,像站在獨立露天澡盆中,頭頂著陰天,以太平洋為背景,兩尊小小的塑膠人像與狗,就這樣泡在湯裡,上半身露出微笑不改的臉——這麼說,好像它們真能感受到淹沒的危機?
至少我是沒有。我和小岳漫無目的走,跨步踏石,苦中作樂拍照。天黑之前,趕路回程,在溼的木棧板上,小岳忽然一喊:「等一下!」已來不及。一隻雨後出來散步的巨大蝸牛,慘死在我腳下。脆與黏感,毛骨悚然。
無論如何都無法改變現況了。
便利商店用過晚餐,回到民宿,洗完澡,便無任何要事非做不可了。孑然的我,在寂靜的夜,極簡的房,遠離台北,在某個不知原來一直期待的異時空,緩緩沉澱,像一顆灰塵飄飛旋轉許久,輕輕落在地上,悄無聲息,但確實地著陸了。
我從包包取出上一本詩集的初排稿件,讀了起來。手機裡還留有當時拍下來傳給主編的手寫校對照片,甚至有臨時起意新寫的詩。那時的詩,寫的都是淪陷。心像一顆布滿孔洞的石頭,大雨過後,四處積水,而我只是逕自耽溺窒息,不理會外界有人揮舞示警旗幟,或丟來救生的圈。
隔日,我們隨船在海上破浪,靠岸後,手機一口氣收到許多訊息,是本來預計晚我們一日到達的同事,先一步抵達的報信。他說:台東機場櫃台廣播候補名單,念到你們的名字,都沒人到,「我就這樣搭上了飛機。」他且說:出門前,臨時決定帶上護照,以便隨時被召去香港記錄歷史。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一人淪陷,乃至一城淪陷,世界淪陷,有些傷痕被留下來,開始了漫長等待,等待全面的毀敗與遺忘,像消失的礁。
消失之前,學習麻木。在聽過許多更恨更苦更無能為力的他人故事後,也逐漸對無病呻吟感到害羞,對寫作一事心生倦怠,想寫的欲望減低,要寫的力道疲軟。「都已經試過了,那沮喪並不能好一些。」借用郭頂歌曲〈不明下落〉的詞來交待自身,大概十分合適。
歌名本身,則是我對此間幾年的自己,最好的註解:若即若離,不明下落。平行宇宙裡,當時的月亮或許還在發光,一百種生活的可能性,仍只能擇一體驗,同時妄想更多。變動也是有的,譬如家裡多出一種孩子的哭聲,或者母親血檢出現嚴重異常,不知是好是壞,查到最後仍找不出原因,只能持續吃藥,壓抑無法理解的症狀。醫生判斷:可能就是年紀大了。
就像某天,我驚覺眼睛對不到焦,原來並非使用過度,而是老花。時間流逝,鑿穿一切的理所當然,成為前塵。無論發生何事,我終究要失去自己的。這才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改變的,將不斷改變的實況。
所以才持續在寫吧?所以才這樣寫著嗎?想起出發往蘭嶼前不久,接到自由副刊邀請,以手寫字體記下一則約莫十字的文學定義,當時寫下「文學是浮木」五個字,交稿時知道俗濫,但因為是事實,沒有掙扎。
曾經在不同公司,被有熱情有才華的人所照亮,耀眼能力雖使人嚮往,但也讓我擁有以為珍稀的能力被迅速稀釋、看穿。惶惑茫然之際,朋友遞來橄欖枝般的指點:「可是你會寫作。」彷彿多一個切割面的稜鏡,要我相信自己在同樣的人事時地境況下,至少能為自己折映出多一點的光。
深深被安慰,直到現在。是這樣才一直寫的,直到現在。只是清楚總要有所改變。另謀出路也好,重擬策略也好,寫作《水鬼事變》,我刻意強迫打破某些口吻的慣例、關注的主題,一邊自我懷疑,一邊攀越前進,希望它能是一趟返回火山口的旅行。希望忽然照亮路旁小鹿的手電筒,也照亮了幽靈。希望打開對話半徑,讓對象不再是不同時態的自己和周邊。
希望自己能像水般存在於更多地方。希望自己能不只是涓滴細流或兇猛潮湧,更能在敘述上直接成為誰沖澡的水,漱口的水,滲出的體液,飲用的毒與藥,更詭譎異端,更無情可怖。
詩集裡的詩,從早期的〈已知用火〉〈下一個冬天來臨前〉到〈自拍流出〉〈神知道〉等,接著砍掉亂練般發展水鬼系列,再回歸原始設定,寫下〈這輩子已經來不及〉〈無知欲〉等,確實有我所期待的,不可逆的蝸牛之死,一次性彰顯的硬傷與軟腐,以及礁石體內不同地質作用下,養出各種的坑疤樣貌。如果可以,我甚且想用結巴的窘迫節奏寫一首詩,如果它能更嘲諷更不政治正確更莫名更讓人不舒服。沒有寫成,就當是懸念吧。
最後,一心希望自己轟然倒塌的人,竟然還被接住,要感謝自由副刊孫梓評,時報出版羅珊珊,為前身《奶油事變》和本書做設計的陳昭淵,以及並不知道自己被借來一用成為訴說對象的幾個人。我或已不明下落(像那隻真的被海浪捲走的公仔),你們仍貢獻所能,讓我像一個不存在的人,仍沐浴著想念。
以及讀者。最後再援引歌詞,作為祝福:「好在是原野,若是不停歇,說不定能走出重圍。好在是山海,若是不感慨,應該還能浮出水面。」我感謝你們的出現。
《水鬼事變》(氣泡紙限定版):
上一篇:想見你
你好,「湖南蟲」!拜讀你的新詩集《水鬼事變》,讀到了可能的筆誤,想向你確認請教一下《只愛陌生人》的第四節,是「相擁後」,還是「相湧後」?謝謝。
原詩:
《只愛陌生人》——湖南蟲
狹路相逢
確認過彼此溫度
我們決定合作
吻質冰冰
像一顆硬糖融化
在你的舌煎
黑暗中
肌膚隱隱發亮
黏黏有餘
相湧後
解散
只有汗詩床單
無法朗讀
那些醃死了我們
結晶的鹽粒
海和岸的邊界模糊
愛和欲的邊界也模糊
我們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