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8 00:10:46 火星爺爺

10.流水席節讓節日變形的神奇魔術

一開始,流水席節並不是流水席節,而是美勞節。

節日多是為了紀念某個特別的時刻,某個特別的人,或恢復一項已然被忽略的美好。美勞節也是如此。

小時候,我們多喜歡美勞課,多喜歡剪剪貼貼,多喜歡做燈籠,多喜歡在圖畫紙畫滿五彩繽紛的顏色。

美勞課最美妙的是,我們可以自己動手做。作品或許不成熟,不一定出色,但那是我們做的。不管做出什麼,作品都反映我們對這個世界一份小小的認知、理解與主張。

隨著年紀增長,大人開始覺得美勞課不重要(聯考又不考)。他們替我們決定,把美勞課的節數變少,還允許數學或理化老師借去考試(借了都不還)。

我們創作的時間變少,作品也變少。我們創作最多的是分數,各種考試分數。分數反映不了什麼,分數只反映我們讀了多少參考書,做了多少測驗卷,花了多少補習費。

大人沒有美勞課,他們已經習慣不創作(大人唯一創作的是自己的生活,而且他們的生活,多數是單調、貧乏又一成不變)。鎮上一位年輕的國小美術老師覺得,美勞課是不分年齡的,大人忙碌,但也應該有自己的美勞課。於是他向小鎮的節日管理局申請「美勞節」。

應該要會恢復大家年少美好的傳統,讓大家在美勞節這一天,花點時間做美勞,像小時候一樣,然後把完成的作品,擺放在自家門口,供大家欣賞。如果大家願意這麼做,小鎮就有很多露天的街頭美術館。

管理局通過了「美勞節」的提議。

一開始響應「美勞節」的人不多,只有年輕的美術老師,跟幾個同事,還有幾個學生的家長。但幾年過去,隨著有些好東西做出來,隨著有人在網路上宣傳小鎮的「庶民藝術」,美勞節慢慢成為一個被期待的節日。

周媽媽不會做什麼美勞,她拿不出什麼作品。她沒唸過書,小時候就當人家的童養媳,20歲嫁給一起長大的先生,就忙著生孩子、養孩子、照顧大家族。要餵飽一家十幾口(公婆、老公、小叔小姑跟好幾個孩子),不容易,周媽媽練就一身好廚藝。

第三個美勞節,看著鄰居都拿出特色作品(紙傘啦、木雕啦、小茶几啦、扇子啦……),想說乾脆來做一桌菜,擺在門口,請街坊鄰居吃。別人的作品只能看,那有什麼了不起,周媽媽的作品可是能吃的。

就這樣,周媽媽做了十道拿手好菜:鳳梨蝦球、香煎豬肝、紅燒獅子頭、蔥油雞、橙汁子排、客家小炒、蠔油芥蘭、紅燒豆腐、菜脯蛋、竹笙雞湯,擺滿一桌。

結果,街坊鄰居對周媽媽的手藝讚不絕口,太好吃了。

周媽媽是第一個這麼做的,鄰居的婆婆媽媽吃了周媽媽的好菜,就相約,明年這個時候也要來辦一桌,回請周媽媽跟街坊鄰居。

就這樣,隔年的美勞節,好幾戶人家在門口擺起桌子,婆婆媽媽端出自己的拿手好菜,宴請街坊鄰居。跟做美勞比起來,顯然大家更喜歡吃吃喝喝(太愉快了,享受美食又可以聯絡感情)。所以,隔年,有更多戶人家這麼做;再隔年,又有更多戶……

於是,美勞節變成流水席節。

消息傳開之後,流水席節造訪小鎮的人越來越多,而且開始有流水席達人在blog報導,哪幾戶人家是非去不可的。這幾戶人家每到這一天,門口也一定排滿了人。流水席節,如果沒有吃到周媽媽的紅燒獅子頭,唐奶奶的蘭州拉麵以及郝伯伯的月亮蝦餅,這個節日等於白過。

這麼好吃的料理,一年才能吃一次,很折磨人。於是有許多好事的人開始慫恿周媽媽、唐奶奶、郝伯伯出來開店。

一個人說,兩個人說,很多人說,終於說動了周媽媽。周媽媽開始賣起「核爆獅子頭」(裹了杏仁片),結果生意大好。

郝伯伯看得心癢,也出來開店,賣起「郝大塊蝦餅」;然後是唐奶奶的「吃到老蘭州拉麵」、蔣大嬸的「咬一口再說生煎包」、金大姊的「哦~我還要蚵仔煎」……

這些店都在同一條街上,後來成了鎮上有名的小吃街。

演變至此,超乎每個人的想像。從一開始美勞節到流水席節,到小吃街,任誰也沒想到,小吃街,竟然成為鎮上最特別的美勞作品。

時間是最神奇的魔術師,當初,不過是一個年輕的美術老師,想要恢復我們小時候的美好,申請了美勞節,結果最後,大家集體創作出一條帶來幸福的小吃街。

我們常說,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節日也是。
panther 2009-10-01 17:28:53

習慣看別人表演

聽別人上課

但再美好

都是別人的

何妨自己動手作

再怎麼怪

都是自己的心血

給自己拍拍手

鼓勵鼓勵吧

SHIOU 2009-09-25 10:58:29

真令人有感覺的一篇文章,曾幾何時,我們把創作、美感當成是一種特殊

份子才能從事的活動,殊不知,再平凡也不過的瑣碎片段,也能成為生活

裡的一種美。謝謝爺爺分享這種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