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13 13:47:56雪子

誤會(四)

我實在很佩服有耐心看完這「誤會」系列的所有朋友,謝謝妳/你陪我克服挫折的過程,哈哈。

就「誤會」問題,我目前的結論如下;

一、我不僅「誤會」了該stranger的文字,還「誤會」了整個情境,這表示我比他人想像得還要白痴。

二、雖然我承認自己很白痴,但在某種特殊的情境下,stranger之間會產生出乎意料之外的互動。當某一方深深介入另一方的生命之後,被介入的一方往往會對介入一方產生依賴心,這導致兩方陷入makikomare狀態。雖然我上文承認我很白痴,但是,透過閱讀得知stranger之間的相遇、互動、關係的轉變使彼此受傷、最後不歡而散的整個過程之後,我認為,其實沒有人可以說誰「誤會」了誰。

畢恆達老師在下學期要開的「質性研究」課程大綱寫到:

「沒有一個觀察是不帶觀點的觀察,如果要在座的同學對教室內發生的活動進行描述,我想沒有兩個同學的描述會一模一樣;也不可能有站在上帝位置的全然的觀察。為甚麼你會計算城鄉所的學生有幾個,所外的有幾個;為甚麼描述同學的性別而不是身高;為甚麼不看他頭髮的顏色、是否戴隱形眼鏡?當你做訪談的時候,為甚麼不問他昨晚做了甚麼夢?當我們觀察小福廣場的時候,有人看到滿地的垃圾,有人聽到人聲鼎沸與風吹過樹梢,有人聞到玉米濃湯的香味。你所看到的、發問的問題,都與你的觀點有關;它取決於你認為它有意義或者沒有意義,說與不說都反映了你的位置與角度,也都造成某種後果。該看而沒有看到是盲目,不該看而看到我們說他帶著有色的眼鏡,也都有可能助長了社會中既存的刻板印象。就像人生一樣,行動還是不行動、說話還是沈默,都已經是一種選擇,都要負責任。」

http://www.bp.ntu.edu.tw/WebUsers/hdbih/new_page_10.htm

不管男女老少、社會地位高低、哪一國人,每一個人都活在非常local的「現實世界」裡。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都是由我們選擇的,我們以為能相信的,那只不過是剛好符合我們所屬的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罷了。

所以,我們得討論的不是「誰說的才是真實」、「誰誤會了誰」,而是得了解在各種不同詮釋背後的意識形態,而且越是更多人以為理所當然的論述越值得質疑。


p. s.

畢老師的大綱讓我想起上學期讀的沙特《存在主義是人道主義》一書,我覺得「就像人生一樣,行動還是不行動、說話還是沈默,都已經是一種選擇,都要負責任。」這一句跟沙特講的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