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6 09:00:00吳毓庭

在路上與音樂相遇



振芳食品公司座落在新生南路一段,從捷運站走至大門的路上,心思很容易跟隨繁忙的車流前去,而忽略這棟從外表看起來就像一般住家的大樓。但直到走進公司裡,才發現這是間既深且廣的辦公室,內部有自用電梯來往不同會議室,在講座會場更看見頭頂垂下兩幀投影幕,將廈門、上海兩地的公司現場也連接過來。

 

這場講座是由兩廳院聯繫食品公司所促成,講題著重介紹七月份(2018/7/21)「我們的青春約會」節目之選曲。由於音樂會內容都是從台北地景發想、延伸的古典樂,因此曲目可說是貼合著台北人的日常生活。

 

由於這是在晨會時間舉辦的講座,開始時是八點半,為了鼓舞大家一天的精神,我先以「波麗路餐廳」破題。位在大稻埕的「波麗路西餐廳」成立於1934年,由廖水來先生創辦。在日治時代,這是最時髦的約會地方,許多相親都安排在此,而它也是愛好藝文人士匯聚之處。廖水來先生本身就對藝術懷抱熱忱,凡去過「波麗路」者肯定都會對這間老店內收藏的畫作、使用的裝飾細節感到印象深刻。他在開店之初,即斥資添購音響,在店內與客人們分享唱片,讓用餐行程多了另一享受。算一算時間,拉威爾在1928年寫出《波麗露》(Bolero),距離西餐廳開幕不過六年,在那個通訊遠比現在緩慢的時代,如此迅速飄洋過海來到台灣,真顯得「波麗路」在台灣早期所代表的前衛與指標性。

 


回到樂曲本身,播放了法國樂團的版本:艾森巴赫指揮巴黎管絃樂團的錄影。帶著大家先聽每個樂器聲部以各自不同的語法表現樂曲的兩個主題,然後聚焦我一直很喜歡的單簧管首席Pascal Morague的演繹,更仔細聽他的音色表現與詮釋心情(對我來說他總是很有黑色幽默的)。然後,我們再繼續看這首樂曲最原始作為芭蕾舞配樂的模樣(此曲原先即為芭蕾舞者魯賓斯坦Ida Rubinstein的委託)。選擇了兩個版本,一是尼金斯卡(B. Nijinska)貼近西班牙舞步的版本,一是法國編舞家貝嘉(M. Béjart)採用大量抽象肢體的版本。貝嘉這則錄影來自一代芭蕾舞伶西薇.姬蘭(Sylvie Guillem2014年在東京演出的告別演出,是我個人時常複習的版本。在最後一次公開演出中,她所投入了全情與力量讓我每次邊看都忍不住落淚。我知道當天講座可能是許多人第一次聽到純粹的《波麗露》音樂,或是第一次看現代芭蕾,這些陌生都在姬蘭最後跳完時,透過員工們大力的鼓掌而消散。

 

《波麗路》後,我再選了和淡水河有關的〈淡水暮色〉、〈莫爾道河〉兩相對照;發現明星咖啡屋與柴可夫斯基如何運用俄羅斯元素創作;認識西門町電影街從六零年代以來的風華,並以1980年上映的《似曾相識》重新聆聽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十八變奏中的浪漫。

 


為時一小時的講座最後在琴聲中收尾,公司主辦人在接過麥可風後,笑著對大家說:謝謝我為他們帶來一個很文青的早上。我笑著回應:「不是文青,是旅人,在街角遇到音樂。」

 

就像在國外旅行,在街角會被別人的故事、別人的繪畫與音樂感動,我也總是覺得,我們在自己的街角也有自己的故事與音樂與美術。大家一起發現,讓故事更多、更豐富、更龐大,就在這樣充滿心意的環境裡,我們會更喜愛自己的日子。

上一篇:交流的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