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4 23:28:04吳毓庭

煙火大會,其樂無窮 — 聽聽韓德爾的《皇家煙火》




原文刊載於2018.5.25 《國語日報》藝術版


隨著夏天到來,這幾年臺灣的旅遊盛事澎湖海上花火節也即將熱鬧展開,這期的「大樂進」想應景一下,來介紹煙火表演時不可或缺的元素
——「配樂」!

 
一七四九年,英王喬治二世為了慶祝歷時多年的戰爭終於結束而舉辦了一場煙火大會,邀請作曲家韓德爾為煙火表演創作樂曲。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皇家煙火〉。聽著這首樂曲,我們能感受古人看煙火的氛圍,同時也來認識「巴洛克音樂」的幾個重要特色!

誰的意見
國王還是自己

在十七、十八世紀,音樂活動主要出現在教堂儀式和宮廷娛樂中,公眾的音樂會才剛萌芽。因此教會和貴族的喜好往往會影響作品的內容。


像是〈皇家煙火〉,喬治二世希望音樂完全由管樂器演奏,但韓德爾卻想加入絃樂,經過一番考慮,最後在典禮上使用了國王喜愛的管樂版,但之後的表演中就加入了絃樂,形成現在常聽到的管絃樂版。管樂版( 連結例一)聲響直接、俐落,管絃樂版(連結例二)較為溫和、細緻,其實各有不同風貌。

另外,國王希望能在正式演出前有完整預演,沒想到這場彩排吸引了大約一萬多人參加,由於抵達會場需要經過當時在維修的倫敦橋,還造成了長達三小時的交通堵塞。

可惜演出當天陰雨綿綿,演出效果大打折扣,中途煙火又不慎引起火災,。表演整體而言並不成功,然而由九把小號、九把法國號、二十四把雙簧管、十二把低音管所融合成的壯麗聲響卻立刻引起了大眾熱烈的迴響。

脫離宗教
音樂轉向大眾

韓德爾生活在十八世紀前後,當時整個歐洲社會正從嚴肅的、完全關心「神」的中世紀逐漸轉變為關心「人」的氛圍,「跳舞」就是當時「掙脫宗教局限」的方法,無論是宮廷或民間,「舞曲」都相當流行。


在〈皇家煙火〉中,韓德爾使用多種舞曲形式,像是第二樂章他使用了「布雷舞曲」(例二: 7:43~7:53),這類舞曲以快速的兩拍為律動,旋律發展簡單又明確,讓人一下子就能掌握到節奏並隨之擺動。

第三樂章雖然名為「和平」表示戰爭終於結束了,但樂譜上寫著「西西里舞曲的緩版」(例二:9:33~9:53),整體音樂感覺變慢許多就是西西里舞曲最重要的特色,舞者好像能夠花更多時間把每一個動作做得更細膩。最後第五樂章「小步舞曲」(例二: 13:08~13:25)以三拍為律動,它的速度介於布雷舞曲和西西里舞曲中間,恰好作為讓情緒回歸平穩的段落。

回到第一樂章「序曲」(例二: 0:10~0:22),韓德爾採用了當時芭蕾舞劇常用的「法國序曲」風格,沉穩的附點節奏就像模擬國王的步伐,帶有盛大、隆重的感覺。隨後樂曲轉快,韓德爾沒有另外設計音樂主題,而是加快附點節奏(例二: 2:24~2:34),巧妙連接起兩個段落的關係。



小教室

在〈皇家煙火〉中有兩個有趣的小地方值得注意:

第1,創作音樂就像寫作文,作曲家要怎麼讓音樂一句一句延伸下去呢?有一種重要的方法叫「模進」(例曲二:11:51~11:55 ),就是讓某一段旋律,不斷從不同音開始,但維持原本的起伏形狀,如此便能創造出「在熟悉的素材重新找到新鮮感」的效果。

第2,同樣的樂段由不同樂器組合演出,就會形成很不同的聲響(例曲二: 同樣的旋律,但在13:08~13:17時由絃樂聲部演奏,13:17~13:25改由管樂聲部演奏,這樣的設計會創造聽覺上的變化,而這種「變動」就是巴洛克音樂最重要的美感。

音樂連結: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2qciipCss8PGNAGOJsalF_idD4b6oV1

 

 

吃喝玩樂 2018-06-05 09:58:14

到處逛逛~http://avsex6a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