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1 00:54:21吳毓庭

關於降key

電視節目裡,女主持人問資深歌手:「妳還能用原key去唱那首XXXX嗎?」歌手歪著頭想了幾秒:「好像還真是要降一、兩個key了。」

 

歌手口中的降Key,代表了嗓音隨年齡增長而發生變化,代表了體力衰退或不斷反覆使用嗓子的結果。這提問像扎在自然衰老過程裡的一根針,提醒歌手今昔之能力分野。

 

對於唱上高音,多數人是趨之若鶩的。高音音色嘹亮,特別刺激人耳,帶動情緒興奮,亦讓人震撼於非常人之所能的技術與爆發力,特別是在流行音樂中,那些能夠唱上高音長久不衰者,通常被視為神人,也成大眾最津津樂道的音樂表現之ㄧ。不過事實上,這狀況不僅出現於流行音樂界,在古典音樂的訓練中,演唱、演奏者也常常希望自己能夠精準掌控那些高音,甚至力求高於他者,鶴立雞群。帕華洛帝在〈公主徹夜未眠〉裡最後的求勝長音,除了在宣告劇情裡他終將得勝,在戲外也樹立了帕華洛帝障礙,傲視古往今來的男高音。

 

唱不唱得到低音反而成了輕鬆的問題。歌唱節目中,評審會對選手說;這首歌對你/妳來說太低了,把key升上去吧似乎key一升就解決了問題,不過這也時常會發生升key後,儘管低音不是問題,高音卻又唱不到之窘境,此時只好更換曲目,這更換大抵仍是源於唱不上去的焦慮。

 

古典音樂的聲樂曲通常無法任意轉調,單一的藝術歌曲也許還能有不同調性的版本,但歌劇中的詠嘆調,鑲嵌在整個音樂結構裡,能唱與不能唱有一道清楚的界線。幸好古典音樂的訓練將人聲作了精細的劃分: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以及介於這中間再分出次女高音、女中音、男中音等等,更由音質特性區分出華彩與抒情,每一種音色特質的歌手都有為其量身打造的曲調。一齣歌劇便需要各種不同聲區的人聲來建構劇情、推展情節與營造情感。

 

某日,我難得和幾個朋友進KTV,點了幾首在大學時喜愛的歌曲,唱一唱,進入副歌高音前,突然喉頭一緊,立即失聲,又唱沒幾句,聲音分叉,慘不忍聞。驚覺自己多年沒來此練歌,過去的引吭之能幾乎盡失,索性自己拿起遙控降了三個半音。

 

機器降key很瞬間,沒有緩衝的轉調、生硬的嫁接,儘管我安然唱出了後半段歌曲的每個音符,只是曲調已染上了截然不同的顏色;新的調性有它的顏色,而我的心情有另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