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2-11 16:43:13弓長

Cambridge 77 – France 56


這不是什麼體育球類比賽的比數,而是學術研究的指標,光光一所劍橋大學歷年來的諾貝爾獎項得主,就比法國全國有史以來的諾貝爾獎得主人數多出整整21人之多。其中有以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 Trinity College 培養出的31位諾貝爾獎得主之多為榜首﹐聖約翰學院 St John’s College 以8位得主佔第二位,但 St John’s 的其中兩個諾貝爾化學獎由 Fred Sanger 一人包辦。而劍橋的傳統死對頭, 牛津大學也只有訓練出29位諾貝爾獎得主的份 。

出乎他家族的預料,瑞典人Alfred Nobel當年決定將他龐大的財富捐贈出來,成立諾貝爾獎基金會,從 1901 年起,每年表揚對人類在物理 、化學、 醫學生理、文學、及促進和平方面最有貢獻的人。為了瓜分諾貝爾獎基金 的巨大金額﹐他的家族還打了五年的官司,嘗試逆轉遺囑的決定。 諾貝爾本人生前是一位熱心研究的科學家,化學工程師,及成功的商人,但他對人類留下的貢獻卻是炸彈的發明。

諾貝爾經濟獎是後來添加的,不屬於諾貝爾原有遺囑的吩咐。只有兩次世界大戰時間,諾貝爾獎的評選及頒發有過中斷。

得到諾貝爾獎當然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但它的獎金金額也是不可忽視的。以2001年的個別獎項金額來說,就有高達一千萬瑞典幣 (Swedish Crowns) 之多的犒賞 ,相當于新台幣三千二百五十萬之多 。

可是正如諾貝爾本人所說,滿足才是最大的財富。

劍橋歷年來的77位諾貝爾得主,來自各個不同的領域,但對人類的貢獻多具震撼性的影響。從發現DNA結構到量子力學,劍橋的諾貝爾得主科學家的發現徹底改變了現代科學世界的面貌。在陶醉在前人的榮耀時,讓我們別忘記諾貝爾獎背後的精神,正如物理與化學獎牌上的刻言 –

Inventas vitam juvat excolusse per artes

取自改編自Virgil所作史詩Aeneid之歌劇的第六首曲目,大意是改善美化生活之發明。

在此抽樣介紹幾位跟劍橋大學有淵源的諾貝爾獎得主。

Sir Joseph John Thomson

1906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發現電子的J J Thomson 28歲就獲得教授頭銜,後成為三一學院的院長。他開放劍橋大學研究所給他校畢業生入學,建立起在物理界有名的 Cavendish 實驗室的黃金時代。他對電子的研究,帶來了第一個原子理論,Plum Pudding 的模式學說。Thomson 的兒子 George Thomson 在倫敦大學的研究後來也使他跟老爸一樣在1937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

Paul Dirac

193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為量子力學之父之一。他對量子力學所需的數學基礎奠扎根,使後來的研究可以含括次核子層面,應用于如在CERN的粒子加速器研究。這位訓練出大批物理界現有人才的恩師,逝于1984年,看不到量子力學今日對資訊,電腦科學,及編碼上的影響。

Francis Crick, James Watson

1962年諾貝爾醫學生理獎得主,共同提出DNA分子結構,以及DNA在遺傳上的重要。Francis Crick 在1953年2月某日踏入劍橋的The Eagle 酒吧時宣佈﹕”My friends, we have discovered the secret of life” ,這也意味人類正式進入 生物科技 的時代。依賴他人的X-光繞射分析 DNA 的數據,那天早上James Watson終於找出合理的DNA 雙螺旋狀的分子結構。在那個以簡陋實驗室器材搭起的克難 DNA 模型的五十年後﹐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複製品種﹐基因治療﹐法醫鑒定科學及人類基因體解碼計劃的時代。這都要感謝 Crick 與 Watson的發現,但我們所見只是發現DNA結構後,帶來有潛能之發展的冰山一角,這世紀無疑將是屬於生物化學的時代。

Fred Sanger

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發明蛋白質序列訂序法。
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發明DNA序列訂序法。

Fred Sanger這位雙料得主對分子生物學的貢獻不是後輩同業可以在短期內輕易超過的。有了DNA和蛋白質序列訂序法這兩種分析利器,在了解生物系統中遺傳因子的成分後,許多生物醫學研究上的問題都可引刃而解。沒有Fred Sanger 帶來的DNA序列訂序法,就沒有分析基因體的自動訂序儀的發明﹐更不可能有人類基因體解碼計劃藍圖在2001年2月的完成。

位在劍橋市郊南方Hinxton的Genome Campus內,與European Bioinformatics Institute併鄰而建的Sanger Institute就是紀念Fred Sanger之貢獻而命名的基因體研究中心。Sanger Institute 是參與人類基因體解碼計劃的主要研究機構之一。

照片攝於去年夏天- 圖中建築物是Fred Sanger所屬的學院 St John’s College 橫跨康河的 Bridge of Sighs一景。

內容是在 08 February 2002 發行的劍橋大學學生報 Varsity 科技版面所取。

大概是因為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美國哈佛大學畢業生﹐數週前在另一份學生報 The Cambridge Student﹐投書指出劍橋大學 每況愈下﹐不敵哈佛的說詞。 這可 能是美國人的狂妄之言痛挫英國人的自尊後,在地的學生編輯群發起絕地大反攻﹐更正事實的系列文章之一吧。

Nobel e-Museum http://www.nobel.se/

Varsity Online http://www.varsity.cam.ac.uk/

Cambridge University http://www.cam.ac.uk/

Sanger Institute http://www.sanger.ac.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