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03 05:45:10Linch

當你疼痛時---阿斯匹靈

2004. 12. 12 中國時報
⊙張文昌(成功大學講座教授)

▲英國藥理學者韋恩,因研究抗發炎藥物的抑制作用,獲得198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因為感冒引起的發燒、喉嚨痛等症狀、或因身體局部外傷引發疼痛,而需要至醫療院所就診,此時醫師就會給予一種含有乙醯氨酚
(Acetaminophen)成分的藥物,像是普拿疼之類來消除上述的症狀。為何一顆小小的藥物就有如此廣大的效用?這就要從人體的防衛系統發炎反應來說起。

 發炎是一種身體防衛的生理反應。在發炎的病態過程,因為微小血管擴張使局部血流增加,因而產生紅斑、浮腫及疼痛現象,讓我們有不舒服之感,醫療上就會用抗發炎藥物來抑制因為發炎反應所產生的紅腫、發燒及疼痛。抗發炎藥物主要分成二類,一類是類固醇藥物,另一類則是非類固醇藥物。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抑制發炎的藥效強,但因對腎臟、身體免疫力及骨骼發育有明顯的副作用,因此臨床上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使用就非常慎重。對於一般的抗發炎、止痛及解熱,還是以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為主。

柳樹皮有解熱效果

 什麼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呢?很有趣的,它的發展是從柳樹皮開始。早在18世紀,我們人類就知道柳樹皮有解熱效果,但並不知道柳樹皮為何有此功效,直到19世紀初期從柳樹皮分離出水楊酸,才了解水楊酸有抗發炎及解熱效果,爾後德國的拜耳藥廠就針對水楊酸的結構做一修飾,合成阿斯匹靈,於1899年上市做為抗發炎、止痛、解熱等症狀的臨床用藥。也因為這樣的發現,啟動了過去將近100年世界知名藥廠競相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研究開發。目前在臨床上使用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至少有30以上,而阿斯匹靈使用至今已有1 05年,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中最具代表性的藥物。

韋恩的研究發現

 至於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為何能抑制發炎呢?直至1971年才被英國倫敦大學藥理學者韋恩(John R. Vane)教授研究出來,阿斯匹靈這類藥物共同的作用,是將一種稱為前列腺素合成環氧酵素的活性破壞,使得發炎反應細胞無法產生前列腺素。因為前列腺素不但會促進發炎反應,也會促進發熱及疼痛,這一藥理機制的發現打開了一系列抗發炎藥物的研究及發展,也因為這個重要的發現,韋恩教授獲得198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以阿斯匹靈為代表的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物,與新一代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希樂葆,兩者抗發炎作用的差異,從圖中清晰可見。

改良的抗發炎藥「希樂葆」

 前列腺素除了發炎反應很重要之外,在胃部所合成的前列腺素也扮演著抑制胃酸分泌的生理功能。有些人服用了醫師開的阿斯匹靈這類非類固醇藥物,會覺得胃不舒服,這就是因為服用阿斯匹靈這類藥物,使得前列腺素無法產生,當胃中的前列腺素減少時,胃酸就會大量產生,這也是這些藥物對胃部的副作用。還好在科學家們共同的努力研究下,這個問題被解決了,因為研究發現會合成前列腺素的酵素有二型。第一型環氧酵素存在胃部、腎臟等部位,合成前列腺素來扮演例如抑制胃酸分泌及促進腎臟血流的正常生理功能。而第二型環氧酵素則在發炎細胞被誘導產生,合成前列腺素產生發炎反應。因此在抗發炎藥物的開發上,為了避免影響其對胃及腎臟的前列腺素的生合成,產生不良副作用,成功開發出抑制第二型環氧酵素的藥物,不但具有抗發炎及止痛的藥效,且因對第一型環氧酵素不具抑制效果,因此就沒有對胃部及腎臟產生的副作用,這種改良後的抗發炎藥物希樂葆(Celebrex)於1998年首先被開發上市,至今廣被使用在抗發炎及止痛的用途。

 從之前柳樹皮使用於退燒開始,到現在醫療上使用的希樂葆,整個發展過程可說是相當精彩,也說明了人類如何運用智慧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及健康。也因為有這麼多科學家的努力及貢獻,才讓我們能享用這一資源,遠離發炎反應所導致的發燒及疼痛。此一研究發展的過程,韋恩教授「用簡單的實驗做重要的發現」,來証明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作用是抑制前列腺素生成,這是在抗發炎藥物研發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

韋恩曾四度訪台

 韋恩教授在1988年第一次來台訪問,共訪問台灣四次。在1999年,剛好是阿斯匹靈上市臨床使用屆滿百年,韋恩教授也曾來台訪問,在台大及成大兩所大學,針對「從阿斯匹靈談起抗發炎藥物的發展」做了一個非常精闢的演講,讓大家還記憶猶新。然而在不久前接到從英國倫敦傳來的惡耗得知,這位大師級的科學家在今年(2004年)11月1 9日辭世,讓全世界研究前列腺素的學者覺得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