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5 18:52:36Tao

原民文化活動觀察:原民為主體的重建與防災

時光飛逝,轉眼我們就跟2009年說再見了。去年可說是原住民的苦難年,88水災帶來的家園殘敗、家庭解組、災民急需心理調適等等的問題,凸顯整個社會對於災難的認知與應變能力俱極缺乏。

88水災的重創區都是原住民族居住區,期待政府能連結原住民族、民族學、災難認知、遷村認知、重建途徑等等做出對話與討論,將對於重建與日後的防災有所助益。

放眼南島世界,2004年底南亞海嘯,讓亞齊省西部沿海與省會班達亞齊市遭受重創,23萬人遇難。但是巨大的天然災害,卻開啟了亞齊後海嘯時期的轉機與發展,聯合國與全世界主要國家的政府或NGO,印尼中央政府與台灣在內,皆投入災後的人道救援與災區重建工作長達5年,促成亞齊快速的國際化與高度的國內、國際能見度。

巨大海嘯、地震的國際救援與重建經驗,亦讓亞齊成為天然災害復原與預防的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領域的國際學術研究重鎮,特別是其「災後教育體系重建」備受重視。

台灣的原住民地區最近10多年來,常常成為重災區的難民與災民,如果能夠讓原住民災區整理災難經驗,以民族文化自主重建的願景出發,以人才培力來重建自己的家園,筆者覺得原住民可以透過參考觀摩國內外案例,透過整合學習而激發更大的文化重建力量。

過去的原住民教育研究集中在學校內的教育議題(師資、課程、學生適應),建議未來原住民部落大學課程可設計參與式重建與防災預防教育。

例如以生態流域為實證案例開設課程,從觀察當地居民的生態知識與災難認知,以及環繞其中的遷村觀念、宗教觀、民族文化自主教育、生態知識、救災資訊設計等面向出發,讓在流域內學校、各個教會、鄉公所、村辦公室、部落組織、原住民工坊等等各種類型組織的教育與學習資源串連,做傳統語言文化知識傳承,並進行有全貌觀的防災。

人才培育與在地的部落學習型組織,是民族文化自主重建的關鍵,台灣原住民族自治成敗的關鍵在於是否有民族人才,期盼新的一年能透過災難的苦難記憶出發,從尋找與建構在地知識的教育參與過程中,來啟動民族文化自主重建學習風氣。

資料來源:2010-01-05╱台灣立報╱第11版╱原民╱王雅萍 (政大民族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