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28 20:17:00尚未設定

教好男孩2

青春期需要心靈導師

13~14歲進入青春期,青春期初期的男孩身心尚 未發展成熟,卻開始想往外探索認識寬廣的世界, 這時如有一位關懷他的男性心靈導師帶領他從男孩 蛻變為男人,會對他極有幫助,專家畢德福分析。
美國的心理醫生杜蒙特也說,此時的青少年生理朝 大人成長,但心理卻停留在幼年期。而大環境的壓 力包括家庭瓦解、學業沈重、酒精毒品誘惑、媒體 訊息誤導等,又遠比他們父母的年代嚴重得多,讓 青少年更難以承受,因而對自我懷疑、恐懼、缺乏 自尊與安全感。

他們被迫加速成長,但不知如何處理壓力,由於 見識到的「世界」比過去大,開始不屑父母的建 議,而急著想找其他「重要的人」依靠,因而同儕 的影響力加大,朋友的價值觀與喜好,往往比父母 的告誡較具吸引力。

男性荷爾蒙量激增更使得男孩子變得容易衝動, 一群血氣方剛的同儕相互影響下,情緒混亂的青少 年容易傾向用暴力解決衝突、毀滅性的方式逃避壓 力時有所聞,不少政經企業界聞人家中都有教養兒 子大不易的難言之隱。

生理發育也讓他想要不一樣,嚮往光榮感、當英 雄。因為要當男人、大人,男孩會做「大男人的 事」。以耍「酷」、叛逆的行為宣示「我不再是孩 子了」。他會模仿大人抽菸、喝酒以示獨立自主, 追求速度所以飆摩托車、開快車,要用新型、酷炫 的大哥大顯示有「地位」,甚至把性經驗也當成長 大的標誌。

一旦需求增加但資源卻不足時,青少年很容易控 制不住慾望去偷,由偷而搶,由搶而發生暴力犯 罪。

內政部民國88年調查12~18歲台閩地區少年身心 狀況,發現每3.5位就有一位有偏差行為,15~18歲 的偏差比例更高達41.8%。

內政部刑案統計,4成竊盜案是青少年所犯。

而法務部青少年犯罪分析,10個犯罪者中幾乎9 個是男性,近10年(民國78~87年)來,竊盜犯罪 始終排名第一,而傷害行為亦長期居二、三位。

青少年犯罪新聞不勝枚舉,台大學生為大哥大搶 劫夜歸女子,蒙面青年搶劫便利超商、國中生為錢 謀殺同學後勒贖……不斷發生。

性觀念開放,使得青少年性行為年齡下降。一項 杏陵基金會調查發現青少年第一次性經驗平均年齡 為17歲,而台灣每100個新生兒就有5個是青少年所 生。

青少年不懂保護自己,也使他們暴露在性傳染病 的危險中。每5個新增愛滋病患就有一人是青少年 (參見《康健》2000年6月第20期《如何和孩子談 性說愛》)。

愛滋感染年齡逐年下降,截至88年9月止,29歲 以下的新增個案已超過200人,19歲以下也有19 人。

當男孩不再事事以父母的意見為意見,這時候就 需要父母運用社區或親友資源,為他建立社交網 路,鼓勵他參加健全的成人社團。父親就可以負起 幫男孩找尋男性心靈導師的責任,培養他的社交技 巧、自尊和責任感。否則,男孩孤獨無助下,就會 和其他同樣需要良師益友帶領的青少年一起頹喪蹉 跎,親子專家畢德福說。

家庭關係專家葛立安也指出,青春期男孩在媒體 暴力色情環伺的情況下,如果有同性的長輩──父 親、教練、心靈導師協助他們控制、導引內在的衝 動,就不致誤入歧途,社會問題將會大量減少。

溫文爾雅廣受全球樂迷喜愛的馬友友15歲時,也 曾經酗酒頹廢、拒絕練琴,企圖否定他父親刻意為 他選擇的路,後來見到七十幾歲的大提琴家卡薩爾 斯仍然執著於音樂路上,受到感動才不再迷惘徬 徨,遠離「愚蠢而瘋狂」的歲月。

陶大偉在陶(吉吉)中學時期就帶他參加教會合唱 團和青年團體。青春期男孩常會耍「酷」,也可能 會做些糊塗事,陶大偉就由慈父轉變為嚴父,一方 面基於責任不與孩子妥協,另外也藉助教會主日 學、青年團體來影響兒子。教會就是一種支持、協 助青年人的團體,這個團體也讓陶(吉吉)在受同儕 影響大的階段,除了音樂還有心靈的依託,帶他走 過叛逆期。

青少年普遍喜歡電玩,牙醫師洪輝雄知道無法完 全禁止兒子玩電動,因而從不阻止,而是容許他玩 一小時,看時間差不多了,再及時出現讓兒子知所 節制。

此外,步入青春期的男孩生理上開始有種種變 化,父親可以把自己經驗告訴孩子,例如,如何面 對夢遺、自慰,解決他的困擾,和平醫院醫師李慧 玟指出。家庭關係治療師葛立安說,過去缺席的父親,現 在更要積極表現。

有時候,爸爸適度關懷可以解決一些困擾。資深 廣告人徐一鳴兒子念高中的時候,班上的美國女孩 穿著相當暴露,兒子也笑說「會影響功課」,他就 出面和校長商量,結果學校和學生代表開會達成共 識──穿去上學的衣服,遮住的部份要比露出來的 多,否則就要接受委員會公評。

父親還可以從男性的觀點教兒子生活的法則。他 可以試著激勵兒子追求成功,和兒子探討價值觀、 規範,如何做決策等。

美國的社會鼓勵英雄,徐一鳴就鼓勵兒子多看歷 史,希望進一步鼓勵他從歷史興衰中了解成敗因 由,學學待人處事道理。他和兒子一同看「雍正王 朝」錄影帶,由雍正以一個四阿哥最後能在眾皇子 崛起登基的過程,分析討論管理者和領導人的分 別,及今天企業競爭的態勢。

他也藉一些例子來教導兒子做事的觀念。比如以 台積電集中心力專注晶圓製造成功,來讓兒子了解 「focus」的意義。

男孩成長的第三階段是最難的時期,連專家李慧 玟都覺得是「最難熬的階段」。她說兒子在小學階 段「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容易懂」,國中後開始有距 離、隔閡,大人愈想要去了解,孩子愈會不高興, 就是不懂為什麼媽媽要來探究他在想什麼?

這時候的母親要儘量避免和青春期男孩起衝突, 調整教養方式,態度上有如對待朋友,與兒子「平 起平坐」,就他的問題來討論。清楚的告訴他們該 守的規矩。

孩子需要更多自由,也要學會為自己負責。李慧 玟要兩個兒子注意健康、學業、行為不能違反社會 規範和法律,讓兒子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兒,因 此,當他們交了愛玩的朋友,李慧玟在了解這些朋 友除了愛玩並無其他行為上問題後就不再干涉。交 異性朋友也一樣,她鼓勵兒子在維持健康、學業及 行為基準限度內自我控制。

母親要將角色調整,這時候可以視他們為大人 了,除了言詞上是互相平等尊重的,做法上則要交 付他們責任、分擔家務,多照顧需要照顧的親友, 如祖父母、姊妹夜行的安危,以及要求他分擔些家 事如清潔打掃。

男孩做家事對成長有很多好處。首先他會獨立照 顧自己,也為能對家庭貢獻而產生自信。親子專家 莎朗指出,男孩不喜歡坐下來讓別人問他的事,也 不習慣自我表白,跟母親一起做家事的時候,正好 可以自自然然地談談自己的得意與失意。

母親女性溫柔的特質讓她還可以擔當兒子與丈夫 間的橋樑。

美國心理及教育專家卡倫臨床所見及香港中文大 學社會工作系教授石丹理研究都顯示,比起孩子對 父親的接受度,青少年較喜歡與母親溝通。有些父 親不擅言詞、有些又忙得不會、也不知道如何跟兒 子相處,母親就可以為父子安排共處時間,鼓勵兒 子多和父親在一起。

青少年心理專家李慧玟的先生不擅表達,她就充 當家庭溝通者,跟兒子解釋爸爸的立場和要求,讓 孩子理解爸爸;當孩子有發育成長上的生理疑問, 她就鼓勵丈夫和兒子聊聊自己當年的經驗。

牙醫師曹明玉則常為丈夫和兒子設計親子時間, 她會在週末去診所工作時,邀他們同行,然後途中 把他們放下,讓父子兩人一起看電影或吃吃逛逛。
陽明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洪蘭在先生曾志朗當陽明 大學校長時,安排曾志朗每天送兒子上學,讓父子 每天有段共處對話的時光;曾志朗擔任教育部長後 常常忙到晚上10點半還沒吃晚飯,洪蘭就鼓勵兒子 陪爸爸去散步、吃東西。向來習慣在刷牙後就不進 食的兒子,在媽媽引導下也願意陪爸爸邊吃邊聊。
建立祥和、健康的社會需要身心均衡發展的男性, 而兩性互動間,有智慧、肯負責、性情開朗的的男 性,將使世界更美好。在愈來愈複雜且迫促兒童、 青少年提前長大的世界裡,為人父母需要有積極引 領的方法教養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