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木棉不開花。
喜歡的作家去了新疆。
沮喪了幾天,也說不上來自己為何而沮喪。其實正是因為喜歡她多年,我並沒有很意外,所以也談不上失望。
喜歡中國文化、喜歡中國,於是傾向中國,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當然也有人並不,因為那些他們喜愛的文化,都被此時的政權扭曲摧毀失去了原先的樣貌。)
這依然不改變她是影響我開始嘗試寫作的重要作家,也不改變我喜歡她的小說。喜歡還是一樣喜歡,但我真的很傷心。
在追蹤的專頁發文底下留言聊了幾句,才終於稍微釐清了自己的情緒。
無論是不是樣板旅遊,只要是旅遊,本來就比較容易只看見美好的一面;東突厥斯坦也絕對有其美麗的地方,會有人想去、會有人喜歡,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去就去了,她還寫了。而且是那樣地寫。
我也有朋友想去圖博、想去東突厥斯坦。但一想到當地文化遭到平面化成為觀光的樣板、想到當地人受到的待遇,就擔心自己的到訪會不會成為剝削他們的幫凶,而選擇打消這個念頭。
甚至也有人去過、也就是因為去了,所以再也不忍去,也不忍推薦他人去。
但從她的文字裡,我看不見她是否意識到她的美好旅行,是建立在維族人受到的壓迫之上。
她明知道身為暢銷作家,她的文字有多大的力量,卻選擇將文字化為刀鋒,不是向著壓迫者,而是抵在那些受迫害的人的喉間而不自覺。──或者她有。我寧可她有自覺。某部分的我甚至寧可她真的是參加了樣板旅遊,所以不得不那樣寫。
此前或許也早就有許多跡象,只是我一直視而不見。也或許就是因為我其實都看見了,所以才只是傷心,而不感到意外吧。
我早就知道了。
會傷心,是因為我終於瞞不了自己了。
謝謝張曼娟。
謝謝妳啟發我開始寫。也謝謝妳讓我再次明白,從今以後,我想為了什麼寫、又要如何去寫。
過去的作品,字裡行間的溫柔,我還是願意相信那是真的。
但是此後,此後我心中的那株木棉再也不開花。
上一篇: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