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3 22:43:46志據依遊

《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文結構分析

《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

(甲)題解:

一、本文節錄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是一篇合傳。

二、主要寫廉頗和藺相如二人的事跡,寫兩人從不和到交好的過程,鮮明地表現了兩種不同的性格。

 

(乙)主旨:

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件事,表現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的恢大器量,以及廉頗勇於認錯的良好品德。

 

(丙)內容大要:

全文共分四部分:

一、人物介紹:

(一)廉頗的身份:

(1)出身高貴:趙的良將。

(2)良好資歷:於趙惠文王十六年,伐齊,取陽晉,任命為上卿。

(3)聲名遠大:以勇氣揚名。

(二)藺相如的身份:

(1)出身卑賤:為趙國繆賢的門客(即是部下)。

(2)藉功升遷:由繆賢推薦,得以出使秦國,並立大功,於是拜為上大夫;後於澠池之會,使趙王不受辱於秦,乃升為上卿。

 

二、完璧歸趙:

(一)背景:

1、秦王索璧:

()趙惠文王十六年,秦國自恃武力,假以十五城換趙國的璧玉。

()趙王乃與廉頗等謀議,面對三大難題:

A.若趙國答應,則恐十五城不可得,白白受秦國欺騙;

B.若趙國不答應,又恐秦國乘機藉口入侵;

C.派何人出使秦國,亦為考慮的問題。

()趙王與群臣正猶豫之際,繆賢推薦藺相如。

2、藺相如的出場:

()繆賢認為藺相如是一個「勇士」,且有「智謀」。

()原因:

A.有一次繆賢有罪,想逃去燕國,因為燕王曾對他說:「願結友」。

B.藺相如指出,這是因為趙強燕弱,而繆賢得寵於趙王,所以燕王想跟繆賢結交,無非想討好趙國。如今繆賢逃亡,燕王必不敢挽留,並會送他回趙國。

        C.藺相如建議繆賢不如向趙王請罪,則可望脫禍。

D.結果繆賢聽取藺相如的計策,得趙王幸免其罪。

()藺相如對秦國的策略:

A.藺相如的決策:

認為秦強而趙弱,不可不答應。因為不答應,秦國就會發動侵略。他指出:

l          秦國以十五城求璧,趙國不許,理虧在趙。

l          趙國給予秦國璧玉,而秦國不予趙城,則理虧在秦。

l          比較兩種方法,寧願秦國負上理虧的責任(即是選擇後者)。

B.藺相如的行動:

l          自動奉璧出使秦國。

l          答應若秦國以十五城予趙國,則和氏璧留秦國;若秦國不予趙國十五城,則會完璧歸趙。

(二)經過:

(1)藺相見秦王後,覺得秦王無意給趙王十五城,原因是:

1>秦王在章臺這個地方接見相如,即是不重視這件事。

2>秦王見相如時態度傲慢。

3>秦王竟將璧玉傳給美人及侍從觀看,從不談償城之事。

(2)藺相如於是:

1>假稱「璧玉有瑕」,把璧取回。

2>指責秦王無禮無信,更表示與璧同歸於盡。

3>為了拖延時間,藺相如要求秦王齋戒五日,並設九賓之禮於廷,然後才獻上和氏璧。

4>暗中派人將璧玉送還趙國。

5>當藺相如再次見秦王時,指出:

a)秦王向來不堅守信約,故令人先持璧歸趙。

b)秦強而趙弱,秦先予趙城,趙王自當把璧玉送上。

c)願受「湯鑊(死刑)」之刑,一死以謝欺騙秦王之罪。

(三)結果:

(1)秦王被藺相如行動所折服,釋放藺相如。

(2)藺相如回國,趙王以藺相如使趙不辱於秦,任命為上大夫。

(3)最後秦不以十五城予趙,趙亦不以和氏璧予秦。

 

三、澠池之會:

(一)背景:

(1)秦伐趙,拔石城。其後,再攻趙,殺二萬人。

(2)秦王乃遣使者至趙國,欲與趙王見面於澠池。

(3)廉頗為防趙王被秦人所脅持,乃預訂策略:

1>廉頗預計整個過程約需三十天,若趙王過期不歸,可能已被扣留,則請另立太子為王,以絕秦國的要挾。

2>趙國於邊境設置盛大的軍隊,以防止秦兵入侵。

 

(二)經過:

(1)鼓瑟(演奏樂器)事件:

1>澠池會上,秦王欲侮辱趙國,藉口趙王愛好音樂,誘使趙王鼓瑟,並立即記上秦王「令(命令)趙王鼓瑟」,以侮辱趙王。

2>藺相如立即奉盆缶(樂器)請秦王奏樂,秦王不肯,相如竟以生命來威脅,願與秦王同歸於盡,終於迫使秦王屈服,亦記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2)祝壽事件:

1>秦國群臣以趙十五城為秦王祝壽,借此欺負趙國;

2>藺相如立刻請以秦之咸陽(首都)為趙王祝壽,以維護趙國尊嚴。

(三)結果:

(1)盟會完畢,秦國終不能壓倒趙國。

(2)趙王以相如功大,授官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四、負荊請罪:

(一)背景:

(1)澠池之會後,趙王以藺相如功大,授官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2)廉頗不服,指出:

1>論功勞:有攻城野戰之功,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地位竟比自己高。

2>論出身:藺相如出身微賤。

(3)故廉頗欲當眾毆辱相如。

(二)經過:

(1)藺相如聽聞廉頗的惡言後,乃採取退謀的態度:

1>托病不朝,不欲與廉頗爭列位次的上下。

2>每當上街望見廉頗,亦引車避開。

(2)藺相如的行為使他的門客(部下)感到羞愧,因而提出辭別。

(3)藺相如提出對廉頗忍讓的原因:

1>秦國不敢對趙國侵略,實由於畏懼他與廉頗兩人。

2>如果他與廉頗爭執,就如「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那便給秦國入侵的機會,招致災難。

3>本著「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的宗旨,故不與廉頗計較。

(三)結果:

(1)藺相如的大公無私,終於感動廉頗,令廉頗感到內疚,所以負荊請罪。

(2)其後,兩人更成為生死之交。

 


 

 

(丁)人物分析:

一、藺相如的為人:

(一)有智慧:

(1)繆賢有罪,想逃去燕國,藺相如認為燕王不會收留繆賢,建議繆賢認罪,結果繆賢得趙王免罪。

(2)藺相如見秦王無意償趙城,假稱璧玉有瑕,把璧取回。

(3)假稱趙王齋戒五天,以爭取五天時間,將璧玉送回趙國。

(二)有勇氣:

(1)要與璧同碎於柱,以防止秦王用武奪回璧玉。

(2)面責秦王無禮無信,暗中派人送璧歸趙。

(3)願受湯鑊之刑,一死以謝欺騙秦王之罪。

(4)澠池之會上,秦王恃勢侮辱趙國,藺相如竟以生命來威脅,願與秦王同歸於盡,迫使秦王屈服。

(三)忠心愛國:

(1)    澠池之會後,趙王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欲當眾毆辱相如,然而相如只採取退讓的態度,因為他明白「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以免秦國入侵,使國家招致災難。

(2)    明白「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的宗旨,故不與廉頗計較。

(四)寬宏大量:

(1)對於廉頗的惡言羞辱,處處退讓。

(2)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亦不計較過去恩怨,原諒了廉頗,可見藺相如之大量。

 

 

二、廉頗的為人:

(一)有勇力:

(1)廉頗為趙之良將。

(2)於趙惠文王十六年,伐齊,取陽晉,乃拜為趙之上卿。

(3)以勇氣聞於諸侯。

(二)有謀略:

(1)當趙王與秦王欲會盟於澠池時,廉頗為防趙王被秦人所囚,乃預訂策略,若趙王過期不歸,則請另立太子為王,以絕秦國的要挾。

(2)於趙國邊境設置盛大的軍隊,以防止秦兵入侵。

(三)好勝器小:

(1)澠池之會後,藺相如位居其上,廉頗甚為不服。

(2)自恃有攻城野戰之功,以藺相如出身微賤,現自己竟處於他的下位,感到羞恥,故欲當眾毆辱藺相如。

(四)勇於改過:

(1)廉頗後來被藺相如的無私所感動,負荊請罪,請求藺相如責罰,可見他有勇於改過的勇氣。

 

 

 

 

資料來源:網路

威爾剛 2020-01-07 11:46:42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日本藤素 2019-01-16 10:18:19

不錯的分享 http://heijin.hi99.cc/

vegas 2011-10-05 23:45:30

可否借泥co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