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3 05:58:02PChome書店

打造韌性:數位轉型與企業傳承的不斷再合理化路徑


打造韌性:數位轉型與企業傳承的不斷再合理化路徑
作者:黃俊堯、黃呈豐、楊曙榮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1-09-29 00:00:00

<內容簡介>

韌性,是什麼?
✔面對瞬變,經營者能夠預測、準備、應對、適應的一種能力
✔當突發的危機出現,組織能順利挺過風雨、持續成長的力量
✔不論對社群、組織、個人都是能有效回應高度不確定的特質

韌性,為何重要?
過去企業管理的焦點是競爭策略,如何搶佔市場、打倒對手,
如今變化與挑戰不斷襲來,具備韌性的企業能「轉危為機」,
是現代企業突破永續經營關卡的關鍵能力!

三菱電機、BMW、3M、西門子、杜邦、巴克萊銀行,這幾個橫跨不同國別和產業領域的企業,有什麼共通點?這些企業成立迄今都超過一百年,正是所謂百年企業。台灣也有百年企業,但幾乎集中在民生消費領域,規模相對有限。至於那些公開發行上市且持續營運中的近千家企業,平均歷史卻不到四十年。
在技術推陳出新、環境變遷快速的數位時代,經營者如何帶領企業在迎接當下各種挑戰之際,同時落實數十年、乃至百年的永續經營理想?
本書作者分別來自學界與順利跨世代傳承的產業界,從研究與實務面,探討不同時空環境下,讓企業維持不敗、能勝的原因。他們發現,經營者若能在數位轉型與企業傳承兩個面向上,放眼長期(「看長」的眼界)、持續做對的事(在「事」與「人」上「不斷再合理化」),就能為企業打造能因應變局的強大韌性,擁有成為百年企業的堅實體質。
目前常見的相關論述報導,多半屬於針對操作層面的指引,本書除了從跨業跨域的「橫剖面」檢視當代經營課題外,也從跨時的「縱剖面」探索經營的變與不變。透過更為全覽、綜觀的視野,為經營者帶來猶如撥雲去霧般的幫助,更是企業二代亟需共學共享的關鍵心法。
第一章將從較大的時間尺度,點出企業在各面向所面臨的挑戰,被動與能動這兩種韌性,又是扮演何種角色。第二、第三章則是對焦數位轉型課題,技術應用以外,還容易忽略哪些事,以及如何深化各種線上線下的、顧客端與生產端並存互換的概念,讓企業在轉型的過程中少走冤枉路。第四章則是將數位轉型的成敗從「事」連接「人」,而關鍵正是經營者的認知、眼界與企圖,接著銜接第五章有關企業傳承的準備與實踐。最後,作者提出「韌性六力」的模型,為企業在全覽力、連結力、穿越力、更新力、開創力、警醒力等六個面向提供具體作為,全面關照、護持、培養企業韌性。

★名人推薦:

何英圻 91APP董事長
林佳龍 前交通部長、台中市長
胡星陽 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黃明和 台中精機董事長
黃怡穎 台中精機董事長特別助理
黃男州 玉山銀行董事長
賀陳弘 清華大學校長
劉克振 研華科技董事長
龔明鑫 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依姓氏筆畫排序)

「書中充滿了許多國內外案例與架構性洞見,與我長期投入人智學的觀察有相似之處,故樂之以為序,並將本書推薦給大家。」——林佳龍,前交通部長、台中市長

「這本書巧妙地結合宏觀面的分析架構和微觀面的實務應用,既見樹又見林。」——胡星陽,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轉型與傳承,是打造百年企業最重要的挑戰,突破的關鍵在於具備長期的眼光及持續做有累積意義的事。本書提供邁向永續經營的重要思考框架,強調在以人為本的領導管理與企業文化的基礎上,打造能勝與不敗的韌性六力。」——黃男州,玉山銀行董事長

「讀完本書後,我深有打通任督二脈的暢通快感。書中提及的六大韌性,若一家企業能夠六力貫穿,力力相通,勢必能夠所向無敵。」——黃怡穎,台中精機董事長特別助理

「本書為永續經營提供數位方法與傳承之道。」——賀陳弘,清華大學校長

「企業發展需具備長期經營思維,《打造韌性》就數位轉型、傳承,以及企業韌性提供看長觀點及策略,能幫助台灣企業在面對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重組之際,力求不敗與能勝。」——龔明鑫,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目錄:

推薦序
企業迎戰多變時局的關鍵策略 林佳龍
邁向永續經營的必讀指南 胡星陽
兼具理論與實務,為經營者撥雲除霧 黃怡穎

作者序
面向時代的經營課題 黃俊堯
韌性,數位變局中企業接班人的關鍵修練 黃呈豐
協助經營者認清當下的機會與威脅 楊曙榮

前 言 企業不敗的關鍵能力
第1章 企業韌性由何而來?
第2章 從顧客端思考數位轉型
第3章 從生產端落實數位轉型
第4章 數據能耐,數位轉型到企業傳承的樞紐
第5章 企業傳承的準備與實踐
第6章 韌性六力的修練

注釋

<作者簡介>

黃俊堯
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博士,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教授。學術研究與教學之餘,藉由顧問及參與治理等機會,對企業所面臨的挑戰與需求,有若干較切身的理解。出版有《數位轉型全攻略》、《明天的遊戲規則》、《看懂,然後知輕重:「互聯網+」的10堂必修課》等書。

黃呈豐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學士,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雙碩士;曾在外商飛利浦工作,也曾帶領家族在中國大陸的皮件事業反虧為盈。目前經營及新創事業包括六星機械、斯達文星皮具、本革九號製所、傑士通,以及雷星光束公司。近年發起創立台灣最大二代平台——機械業二代會、清華大學中部校友會、台中精密園區廠協會。對創新創業、企業傳承及數位轉型有實務經驗。

楊曙榮
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教授和系主任暨所長。研究、教學與顧問諮詢領域,聚焦於營運與供應鏈管理、資料科學、數位轉型和相關領域之跨學科介面整合,如商業模式創新、數據賦能營運、量化行銷等。曾任教於澳洲墨爾本大學、英國艾塞克斯大學、挪威奧斯陸大學和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期間取得長聘教職並擔任行政職務。研究成果刊登在《製造與服務營運管理》(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生產與營運管理》(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零售研究期刊》(Journal of Retailing)等知名期刊,並獲得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等多項國內外學術榮譽肯定。

★內文試閱:

企業不敗的關鍵能力

這本書為當代的「經營者」而寫。

誰是經營者?無論在大型企業集團或台灣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裡,只要是扮演領導或輔佐企業前行角色者,都與企業的成敗直接相關,都屬於我們在書中所稱的經營者。

這兒,我們所啟動的討論,聚焦於經營者如何帶領企業在迎接當下各種挑戰之際,同時落實未來十年、五十年,乃至百年的永續經營理想。

如果把時間的尺度拉到十年後、五十年後,乃至百年後,這麼大段時間去看,企業的成敗關鍵為何?本書將指出,企業欲長期「不敗」與「能勝」,關鍵在於韌性(resilience)。

韌性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抽象地總結了企業長期間應對環境變遷的歷史(而成為企業當下的「被動韌性」),同時也是企業面向未來前瞻開創的驅動力(即企業當下的「能動韌性」)。因此,韌性既是企業在經營環境裡長期調適的結果,也是未來發展的因。

從這個角度來看,長期間企業的成敗,也可說是決定於企業如何適應環境的變遷。準此,我們將聚焦於兩大方向來探討企業的韌性。

首先,「由外而內」來看,有一項總體環境因素在市場競爭上日益重要,相較於其他總體環境因素也略有性質上的差異,那就是科技。對於企業來說,被動地看,科技同樣可以被理解成跟其他總體環境因素一樣,代表外部生成的機會或威脅。但如果企業採取主動、認識清楚且具備足夠的耐心,那麼科技是唯一可以被企業在發展中透過長期選擇、應用與累積,而加以逐漸「內化」的總體環境因素。科技的涵蓋甚廣,但從現在到可預見的未來,絕大多數企業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調適數位科技,以進行數位轉型,建構數據能耐—這是我們所將聚焦探討的第一個方向。

其次,「由內而外」思考,企業經營者作為自然人,必然面對生理意義上的生命週期,尤其是這生命週期所帶來的各種限制。經營者對其他股東與/或其他企業成員負責。如果不想讓企業在自己的手上結束,就需要試著跳脫個人生理上生命週期及心理認知框架的局限,才有辦法讓鑲嵌於總體環境與個體環境中的企業,在涵蓋更長久的時間軸線上,適應環境的發展與改變。這樣的思考,自然會觸及手上的棒子如何交接下去的這類問題,亦即企業的傳承—這是我們所將聚焦探討的第二個方向。

誠然,坊間已有大量針對數位轉型、企業傳承等課題的報導、指引與論述。從我們所見,它們所關照處理者,普遍傾向操作層面的問題。然而當經營者在較長的時間尺度上思考、規劃這些課題時,其實還需要更為「全覽」、「綜觀」的視野,以便釐清大方向。為與市場上現有的相關討論做出互補,本書企圖提供這樣的視野,以期為經營者帶來若干撥雲去霧的幫助。

我們希望,這本書能為經營者提供一個比較宏觀的理解與支持。而這樣的理解與支持,應該能在經營者驅動企業邁向百年發展時,長期思考與實踐的重要參考。根據這樣的脈絡,本書的架構如下:

首先,從個別企業的經營到整個市場中工商各業的發展,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面臨到不同「事」與「人」的挑戰。本書第一章將從較大的時間尺度,「瞻前」且「顧後」地勾勒長期而言,企業如何透過各面向的不斷再合理化,打造讓企業「不敗」且「能勝」的韌性,並簡介前述「被動韌性」與「能動韌性」這兩個面向。

接下來,本書將以兩章的篇幅,對焦至關當代企業韌性打造的數位轉型課題。

企業數位轉型,是全組織的、長時間的挑戰;而在實踐上,面向顧客端的數位與面向生產端的數位轉型,各自的重點多有交集,但也存在顯著的差異。多數的經營者,近年來應已多所涉獵各種數位轉型議題;但我們認為,如果能深入掌握顧客端與生產端各自的「虛實雙生架構」概念,在轉型的實踐過程中將可少走許多冤枉路。因此在本書第二章,我們首先聚焦討論如何從顧客端的「虛實雙生架構」理解,見樹且見林地驅動顧客端的數位轉型。接續的第三章,則從生產端的虛實雙生架構出發,探討過去半個世紀發展出的生產端精進概念,如何透過數位轉型而被進一步落實、深化。就著這兩種虛實雙生架構,與市場上已有的各種數位轉型詮釋互補的這兩章,提醒經營者在長期經營的框架下,技術應用以外應該特別注意,卻經常在各種數位轉型討論中被忽略的、但其實相當根本的相關理解。

而企業一旦開啟數位轉型,經營者必然意識到(無論面向顧客端或是生產端)轉型的基礎在於數據。而在為數位轉型打底奠基的過程中,真要能夠「役數據,而不為數據所役」,關鍵就在經營者的認知、眼界與企圖。這方面在實踐上,經常見到經營者存在著明顯的世代差異。因此,本書把數據相關的討論,視為是由「事」的「不斷再合理化」銜接到「人」的「不斷再合理化」,也就是本書焦點所在的數位轉型與企業傳承間的關鍵樞紐。這部分將在第四章中討論。

談完了數據這關鍵樞紐之後,本書第五章接著對焦討論企業傳承。我們將把企業傳承,看做是經營者試圖打破自身生理年壽限制,而把自己所要「照護」企業的這段期間,放在企業生命的尺度上去思考。如果在「人」的方面,經營者能維持在長期間不斷「理出頭緒」的準備與實踐,那麼長久下來做對各種「事」的機率,相對便會大些。我們將從這個角度,討論企業傳承的內容與形式。

依序探討完上述這些不斷再合理化的關鍵課題後,我們將在終章,提醒經營者去關照、護持、培養企業的韌性。企業的韌性,是企業長期生存發展所需的動態能耐。我們將從被動與主動的兩種面向來做討論,最後並提出與數位轉型及企業傳承都有直接關係的「韌性六力」,作為全書的結論。

在這樣的安排下,本書將以企業韌性的打造為主旨,探討數位轉型、數據能耐、企業傳承這幾個彼此緊密關聯,乃至互為因果的經營課題。我們無意再做導覽式或指南式的討論——經營者應該已熟悉各種相關的內容與說法。對於經營者來說,系統性的「除霧」與「提醒」,應該較稀缺且重要。

至於貫穿本書種種除霧與提醒的,則是在「看長」的眼界下,「不斷再合理化」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