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30 06:10:02PChome書店

好感力:讓人自然而然喜歡你的超能力


好感力:讓人自然而然喜歡你的超能力
作者:拉斯—約翰‧艾格(lars-johan ?ge)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21-10-27 00:00:00

<內容簡介>

停止追求按讚數,專心培養好感力吧!
瑞典暢銷作家與談判專家
繼國際暢銷書《溝通力》後又一精采力作

一味追求高人氣,只能帶來短暫而虛幻的快樂;
培養紮實的好感力,才能擁有真實而長遠的幸福。

當我們不刻意博取他人好感時,別人才會真正對我們產生好感。

人氣不等於好感力,而且與別人對我們的看法無關?

在當今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人人都在追求高人氣。然而,研究清楚證明,不健全的人氣可能造成許多負面影響,但健全的人氣──即「好感度」──卻能為人生的許多方面帶來驚人的正面影響,包括提昇幸福感、改善健康、並在事業上獲得更大的成功。

本著伶俐機智、紮實的學術背景,以及令人難以抗拒的「瑞典風格」,暢銷作家與談判專家拉斯—約翰.艾格將告訴我們如何提昇好感力。他明確指出一個令人意外的事實:如果刻意博取他人的好感,你也許會很有人氣,但卻不會讓別人真正喜歡你。因此,唯有放棄努力,才能讓別人真正對你產生好感。

在本書中,艾格以談判專家的身分(談判高手都善於在短時間內贏得他人好感),用許多有趣的研究、實驗與故事,告訴我們關於「好感力」的祕密:

● 若你穿上一件粉紅色的T恤,上面寫著:「Everybody likes me!」會引發什麼樣的連鎖反應?
● 在應徵新人時,能幹的討厭鬼與討人喜歡的傻子,老闆通常會選誰?
● 為何茱莉亞‧羅勃茲、布萊德‧彼特、麥特‧戴蒙等好萊塢一線明星,會願意以超低片酬接演《瞞天過海》?
● 當我們遭到排擠時,大腦內被活化的區域和身體疼痛時是相同的,以致服用止痛劑竟能緩解因失去人氣而產生的難受感?!

艾格認為,「好感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超能力,但唯有培養高度覺察力,我們才能找回與強化這種力量。本書也提出簡單易行的方法,讓你輕鬆擁有高人氣,又不致迷失自我,自然而然提昇好感力。

※好感力關鍵
● 如果你在做社會比較時,在意的是你的自我價值感,就必然會產生負面的情緒,而且你的自我價值感也幾乎必然會因此而降低。
● 要贏得他人的好感,我們必須展現真實的自我。
● FBI 探員都很擅長和挾持人質的歹徒建立互信,以便提高解決衝突的可能性。他們當中的頂尖高手,即便是在那樣困難的情境下也能夠展現真實的自我。
● 當人們感覺自己很「真實」時,更有可能產生正向情緒。
● 正向情緒可以改變我們思考的方式,使我們更能從「我們」、而非「你」和
「我」的角度思考。這樣的思考方式乃是建立好感度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 若能對負面事件採取開放、包容的態度,就能降低自己的壓力指數,使我們能夠以更有效的方式處理突如其來或充滿壓力的情況。
●真實、正向以及與他人的連結,會使他人自然而然對我們產生好感。而這樣的好感度與他人對我們的看法無關,而是建立在高度的自我覺察上。

★名人推薦:

邱文仁╱互聯網行銷專家
林靜如╱律師娘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李崇建╱作家、教育家
黃子佼╱跨界王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誠摯推薦

● 「好感力」絕對不止於外在的人氣表象,其實也有生命力量的維度。好感力可以淬鍊培養,內外兼修。那麼,培養「好感力」還有什麼方法呢?更多的祕訣就在本書裡!
──邱文仁
● 本書作者將「好感度」及「人氣」分開來討論,會讓我們發現原來這兩者竟然是不一樣的?!坊間雖有許多勵志語錄,教導大眾如何讓別人喜歡自己,但作者是用許多科學實驗的證明,告訴大家如何真實地面對自我,從自身內在改變,用最真誠、正向的自己來建立好感度,切入的角度很特別,是所有網路使用者都應該一讀的好書。
──林靜如

★目錄:

【推薦序】增強好感力,迎接更精采寬廣的人生 文╱邱文仁
【推薦序】人氣不等於好感度 文╱林靜如
【前言】好感力是我們的超能力

第一部 好感度VS.人氣
1 為何大家都渴望人氣?
2 問題出在哪裡?
3 好感度

第二部 好感度與高度的自我覺察
4 再談好感度
5 自我覺察能力的提升

第三部 提昇你的意識層級
6 專注當下
7 接觸大自然
8 身心放鬆
9 以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

【結語】讓「行動模式」與「存在模式」達到平衡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拉斯—約翰‧艾格(Lars-Johan Åge)
瑞典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研究員兼講師、談判專家、演講者。於哈佛法學院研讀談判技巧後,曾與FBI人質談判員及瑞典警察快速反應小組合作。他也曾分析全球最優秀的談判員──也就是深諳如何利用好感度的高手──在人質挾持案、商場、及外交上的表現。這次他以在這些領域的豐富知識與經驗,寫出了這部教我們如何提昇好感度的指南。

譯者:蕭寶森
台大外文系學士、輔大翻譯研究所碩士,曾任報社編譯及大學、研究所講師,現為自由譯者,譯作包括《蘇菲的世界》《森林祕境》《樹之歌》《在深夜遇見薩古魯》等二十餘部,生性好奇,熱愛閱讀、追逐美感、耽溺文字,樂當「文化靈媒」,傳遞來自「他界」的重要訊息。

★內文試閱:

‧前言

好感力是我們的超能力
我們都擁有一種力量,但因為我們覺得它是與生俱來的,因此有時會遺忘它的存在。這種力量不容易捉摸,甚至很難以言語形容。如果我們一心追求那些我們以為遠比它重要的事物,就有可能失去這種力量。就算不至於完全失去,也會忽略它的存在。但我們生命中所有的美好事物幾乎都少不了它──甚至包括我們通常所認定的「成就」。
這種力量乃是源自我們的人際關係。大家都知道,人際關係非常重要,但這種力量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組成?它對我們自己和周遭的人有何影響?有時很難說得清楚。但這種力量對我們的重要性並不因此而降低。事實上,它可以說是一種貨真價實的超能力。
這種超能力關乎我們是否能擁有人氣。但在現今這個世界裡,所謂「人氣」其實有兩種,一種是不健全的,另一種則是健全的。無可否認,不健全的人氣能帶給人身分地位和聲望,有時也讓人擁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如果我們太過追求這樣的人氣,就有可能受到非常負面的影響。
相反的,健全的人氣卻能使我們擁有成功的事業和圓滿的生活,也是我們獲得幸福感的基礎。這種人氣乃是關乎我們所接觸的人是否喜歡我們、對我們有信心,並且想要再次見到我們。
在我的研究以及這本書中,我把這種健全的人氣稱為「好感度」(likeability),因為它指的是你是否能讓別人對你有好感。
乍看之下,「人氣」和「好感度」似乎有密切的關連,但事實上兩者大相逕庭。最重要的差異在於:「好感度」源於我們和自己的關係,因此它其實和別人對我們的看法無關。這點可能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之外。
無論如何,追求人氣是我們的天性。比起從前,我們如今有更多的機會去追求人氣。科學家在研究人們一生中所重視和追求的事物後發現:現在的人比從前更在意自己是否有人氣,也更努力追求人氣。事實上,一般大眾皆是如此。只要隨便打開一個媒體頻道觀賞,就可以知道人們在意的是什麼。
談到追求人氣,我自己當然也有這個毛病。最近這幾年來,我體會到一件事:「人氣」和「好感度」其實會互相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有時不見得是正向的。我開始研究這個現象之後,逐漸發現一些科學實驗和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事實上,「人氣」與「好感度」兩者甚至有互相消長的現象,也就是說:人氣愈高,好感度愈差。
所以,幾年前我決定試著釐清這個問題,以便解決「人氣」與「好感度」無法兼顧的問題,因為這是我們大家在人生當中都會面臨的一個困境,而且它是相對較新的一個現象,我們對它的了解非常有限。
一直到大約三十年前,人們往往只有在十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才會努力追求人氣,在意自己是否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可。對這個階段的青少年而言,如果把校園比做市場,那麼「人氣」就是貨幣。但大多數人在成年之後就會發現:社會資本遠比表面的人氣更重要,於是就會開始比較重視自己的好感度與社交能力。但如今情況已然改變。科學研究顯示:現代人普遍非常在意自己是否有人氣,甚至連大人也都表現得像個青少年一般。
那麼,「好感度」究竟是什麼?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或許應該先讓你對我有一些認識。我是一個很喜歡建構「模型」(model)的研究員,經常試圖在我所研究的那些事物中找出共同點,並發掘它們共通的模式。我希望我建構出的模型能讓讀者有一種「喔!原來如此呀!」的感覺,並且讓他們可以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我開始閱讀那些有關「好感度」的研究論文之後,發現各家所宣稱的導致好感度的重要因素加起來還挺不少的,因此意識到我有必要建構出一個比較簡單的模型。
兩、三年後,我便把這許許多多的因素做了一個總結,得出了一個簡單扼要的結論:建立好感度的要素包括:「真實性」、「正向感」與「關連」。
本書有許多篇章是在世人努力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的那一年當中寫成的。在這個非常時期,我意識到「好感度」不僅關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關乎我們是否能夠接受來自一些機關組織的訊息並據此改變我們的行為。這是因為機關組織是由人所組成的,也是由人所領導的。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好感度差距」(the likeability gap)的意涵,則無論我們舉辦任何活動,都會更加圓滿成功。所謂「好感度差距」,指的是:「人們因為不得已而去做某件事」和「人們為了和他人建立正向關係而去做某件事」這兩者之間的不同。
那麼我們該如何解決「人氣」與「好感度」難以兼顧的問題?所幸我們並不需要戒絕生活中那些比較浮面的事物,或從此不再追求人氣。我們該做的是:更加注意並覺察「追求人氣」這件事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因此,既然問題的起因是在我們的心靈,解決之道也應該從心靈下手,而非只是採取行動。因此我在本書每一章最後的結語中,總是先說:「現在你已經察覺到……」然後再總結該章的重點。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在狀態很好的時候總是具有高度的覺察力。在這本書中,我的任務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可以如何透過認識自我覺察的過程來增進自己的覺察力,以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提昇自己的覺察力。
我將會從我自身的經驗談起,藉以激發你的好奇心,並讓你回想一些你很可能也曾體驗過的情況。說不定,我甚至能夠說服你去嘗試新的做法,或以更有系統的方式去做你已經在做的事。
因此,要解決「人氣」與「好感度」的兩難問題,與其去學習新的做法,不如去了解問題的本質並回想自身的經驗。我自己在研究這個題目以及撰寫本書時,對於「好感度」的影響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希望這本書對你也有同樣的幫助。
現在,請容我說明我們的「好感度」有時之所以會受到減損的一些基本原因。那也正是讓大家普遍想要追求人氣的原因。

‧推薦序

增強好感力,迎接更精采寬廣的人生
文∕互聯網行銷專家 邱文仁
談到一個人具備的「好感度」,應該是有跡可循的一種特質!放眼四周,有人似乎天生就擁有渾然天成的魅力,這種「好感力」,讓他們迎面而來的機會變多,於是工作和人生都變得更順利。不過,其實每一種人的獨特個性,都可能擁有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人人都可能「擁有好感力」,「個人的好感力」值得你經由學習,讓個人魅力綻放並迎來更多機會。
「好感力」怎麼來?我認為,其重要原因之一應該是「自信」。人格獨立的人,自然擁有自信魅力。而人格獨立是什麼?我想是來自於對自我的認知,認知到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同時,也願意承認自己會有「不足之處」,接納自己並繼續學習。
人格獨立的人可以接納他人的批評、意見,對不同意見具備判斷能力,也擁有抵抗挫折衝突的能力。因為生命的智慧與韌性,讓自己從人生的種種挑戰中突破困境,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就是人格的精神力量。
所以,「好感力」絕對不止於外在的人氣表象,其實也有生命力量的維度。好感力可以淬鍊培養,內外兼修。那麼,培養「好感力」,還有什麼方法呢?更多的祕訣在書裡!為了讓自己好感力增強,以迎接更精采寬廣人生的你,想要培養自我的好感度,建議可以從本書看起。

人氣不等於好感度
文∕律師娘 林靜如
身為一個網路媒體工作者,每天都需要接觸大量的網路資訊。我發現大家為了追求瀏覽、按讚數,常常做出一些令人退避三舍的事。然而,當事者卻渾然不知,甚至沾沾自喜得到新聞效益或人氣。
本書作者將「好感度」及「人氣」分開來討論,會讓我們發現原來這兩者竟然是不一樣的?!以往我們常將好感度跟人氣畫上等號,卻忽略掉這當中其實存在本質上的差異。網路上不乏有網紅靠著做大家不敢做的事來搏眼球,靜下心想想,大眾喜歡看這類型的影音,但是否會真心喜歡那個人呢?
社會上常有人喜歡將自以為的優勢亮在身上當成武器,彷彿全身名牌就是高人一等,抑或是總將自身的成功掛在嘴邊,像是在向大家說:「崇拜我吧!巴結我吧!只有向我靠攏,你才會成功!」這樣的人身邊絕對不乏人群,但也一定會有人在背後非議他的行徑。
人們通常喜歡歌頌成功人士的謙虛,我想這就是一種好感度。有些人就像是天生自帶一種吸引人的特質,會讓人想要主動親近;反之,有些人則是擁有會令人稱羨的本錢,卻不會讓人想跟他們來往。
我們總是渴望尋求認同,從父母、同儕到社會,這是人的天性。一路走來,我在自己的職涯上也曾經迷惘過,尤其是在開始經營社群後,我經常在想自己的文章可以帶給大眾什麼?我知道什麼樣的文章容易引起群眾的共鳴,但更希望我寫的內容是可以幫助粉絲成長的。剛開始,的確收到很多不同意見的反饋,我也不斷在其中調整。如今,按讚數不再是我所追求的,而是文章的內容是否能獲得正向的反應。
坊間雖有許多勵志語錄,教導大眾如何讓別人喜歡自己,但本書作者是用許多科學實驗的證明,告訴大家如何真實地面對自我,從自身內在改變,用最真誠、正向的自己來建立好感度,切入的角度很特別,是所有網路使用者都應該一讀的好書。

‧摘文

3 好感度

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在撰寫他的名著《人性的弱點》(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之前,已經於一九一二年創辦了一所名為《戴爾.卡內基卓越中心》(the Dale Carnegie Center for Execellence)的溝通學校。一九三○年代,當該書在全球熱銷時,這所學校也持續擴張,如今在九十餘個國家都有課程。到目前為止,《人性的弱點》已經售出了三千多萬冊,成為全球有史以來銷量最高的著作之一。
它是第一本有關「好感度」的書,也是最知名的一本。當我對「好感度」這個題材開始感興趣時,自然少不得要加以研讀。儘管卡內基在書中並未提到「好感度」這個概念,但它仍然是第一本和這個題目有關的著作。
卡內基認為,成功的祕訣就是成為一個有能力適應社會、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卻不至於惹惱別人並引發不必要衝突的人。他所提出的方法很簡單,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甚至有些老套,但在當時,他卻是第一個斷言這類行為的影響力並加以說明的人。
那麼,這本經典名著到底給了讀者什麼樣的忠告?簡而言之,他所建議的方法就是:經常微笑、傾聽別人說話、記住別人的名字、表達出對別人的欣賞但又不致流於奉承。最重要的一點是要避免批評別人。對讀者而言,這本書很淺顯易懂,因為卡內基寫作的風格非常生活化,而且他在書中還講述了許多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小故事,藉以證明他所提供的那些建議是多麼有效。
卡內基在書中所提出的建議非常實際。繼他之後也有一百多本相關的書籍都提出了類似的建議,告訴我們應該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才能博取別人的好感。但我發現這些書都有一個共通的問題,因為:要讓別人真正喜歡我們,我們其實並不需要做些什麼,也不需要表現出某些特定的行為。事實上,當我們不刻意博取他人的好感時,別人才會真正對我們產生好感。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可能會讓你感到很驚訝:如果你刻意博取他人的好感,你將會很有人氣,但卻不會讓別人真正喜歡你。所以你唯有放棄努力,才能讓別人真正對你產生好感。

不要刻意努力
這些道理是我在研究企業界人士的實際作為時體悟到的。我發現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因素往往在於能夠表現出真正的自我,並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行事,而不是一味地遷就別人、適應環境。我在研讀相關文獻時,也發現他們確實有這樣的傾向。事實上,在二○一二年《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所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作者群甚至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如果你和某人做生意時,過程非常順利,完全沒有任何摩擦,那你就該懷疑其中是否有蹊蹺。理由很簡單:那個人或許不是很真誠,也可能沒有真的把你當一回事。
後來,我開始針對那些負責營救人質的談判代表進行研究時,也看到了同樣的傾向。我遇到的那些FBI探員都很擅長和挾持人質的歹徒建立互信,以便提高解決衝突的可能性。他們當中的頂尖高手,即便是在那樣困難的情境下也能夠展現真實的自我。就像演員一樣,他們有時會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所有能和那些匪徒的遭遇連結的經驗,以便能和後者展開真正的對話。
企業界人士和談判高手之所以都有這個傾向,理由很簡單:如果我們想和別人建立真正的連結與適當的關係,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展現真實的自我。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與人建立可長可久的情誼。我稱呼這樣的展現為「真實」(authenticity)。即便是在學術研究界,也有類似的發現。曾有學者研究在五百五十五種以上的行為中,哪些行為最能提高一個人的「好感度」,結果發現其中名列前茅的是「真實」與「誠懇」這兩項特質。
在後面幾章中,我將針對「真實」這個特質做更詳細的說明。這是因為它會引發骨牌效應,有助養成使人贏得好感的其他幾個特質。
要贏得他人的好感,我們必須展現真實的自我。這不僅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所有想和顧客建立長遠關係或想對公眾造成長遠影響的組織機構。要因應今天社會上人們普遍缺乏互信的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真實地顯露自己的本色。
且讓我簡短地總結一下什麼才是不以刻意的方式贏得的好感度。

好感度的基本元素
誠如我先前所言,身為研究人員,我的專長是找出重要的模式,並以大量的數據為基礎,建構出一個模型(為此,過去這幾年來我也運用了社會學領域中的一個科學方法)。當我發現「真實」這個特質有多麼重要時,我意識到那便是我該做的事。對我來說,光是找出這個被前人所忽視的因素是不夠的。此外,我也覺得:就算「真實」是贏得他人好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它不太可能是唯一的因素。而事實也證明,它的確不是唯一的因素。
在研讀了其他學者的研究所得,並納入我自己的研究和實驗結果後,我建構出了一個模型,以很簡單的方式說明什麼叫「好感度」。在此,我想請你根據自身的經驗來驗證我所得出的這些結論:
請你回想你初次遇到某人時就感覺和對方很投緣的經驗。
當你尋思自己為何會有這種感覺時,你可能會想起那個人所說(或沒說)的某些話,也可能說不上來,只是隱隱約約地覺得「反正彼此很投緣就對了」。這很正常,畢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原本就非常複雜,有時並不容易理解。
但無論對方是誰、無論你們在什麼樣的場合碰面,我很確定當時你們之間的對話必然體現了以下這三個基本特性:「真實」、「正向」和「相關性」。
現在,讓我們回到之前做的那個練習。我相信無論你心裡想到的是哪個人,他(她)身上必定散發出一種「真實」的特質。或許他(她)向你透露了某件私事,或者說了讓你開心的話。也可能對方的舉手投足讓你感受到他(她)的真誠。這樣的特質可能會以許許多多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但無論如何,你就是可以感受到對方那種真實坦率的態度。
除了「真實」之外,那個人可能也給了你一些「正向」的感受。我所謂的「正向」指的並不是一種正面樂觀的態度,而是在當下的情境中自然產生的一種正向的感受。或許對方說了什麼,讓你忍不住笑出來;或許他(她)的言語讓你感到心安,甚至受到鼓舞。這些都是「正向」感受的例子。
除了以上這兩項之外,我想你也會感覺當時那個人和你是有關連的。我相信他(她)和你在一起的時候,一定不會坐在那兒一直看手機,和你講話時也不會是一副焦躁緊張的模樣,彷彿只想趕快講完以便去處理更重要的事情似的。
誠如物理學家確信宇宙是由四種元素(氧、碳、氫、氮)所組成,我們也可以說好感度是由以上這三種特質所組成,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
這三個特質也適用於那些想要建立客戶的信心的組織機構。他們必須以事實為基礎,有能力激勵他人並讓人產生正向的感受(對未來的期待),同時還要為他們所服務的對象創造真正的價值。
無論個人或組織機構,要具備這三項基本特質都必須有自覺,同時還要散發出一種氣質(個人如此,機構亦然)。所以,我在這裡要提出一個和之前所有同類書籍都不一樣的建議(我在本書第三部中將會談到這點),那便是:唯有在我們不刻意做些什麼的時候,別人才會真正對我們有好感。
在稍微了解我對「好感度」的定義之後,你可能會想知道其中的三個特質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以及它們在我們人生中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效果往往會讓人感覺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因而並未察覺。所以我想用電影圈裡一個很簡單的案例來加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