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7 17:54:02PChome書店

青春正效應


青春正效應
作者:蔡淇華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9-06-28 00:00:00

新世代應該知道的人生微哲學──探索自我、友誼、學習、愛情、人生的50個夢想核爆點!

終其一生,你要學會的是,
當靈魂墜落時,用對的價值拉起自己,再拉起朋友,
最後,拉起敵人,往前走!

師鐸獎得主 × 暢銷書作家蔡淇華
以深情之筆和正向價值觀照亮新世代,點燃青春正效應!

「終於有一本書,以心理學為圓心、以成長為半徑、畫出完美的青春之圓。讓人生地圖有了座標軸。」──歐陽立中(SUPER教師.作家)

「期待每個世代,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你相信的價值,成為生命系統中的新參數。此後經年,會有一個魔幻瞬間,在你身上爆發正向效應。」──蔡淇華

戍守教育現場近三十載的蔡淇華,以文字呼喊,傳承他所信仰的核心價值,為新世代尋找突破困境的解答。

他深信,好的價值若得不到傳承,一個世代就能消失;
他期待,將價值轉為信仰,再從實踐的信仰中,活出力量。

40篇文章,涵蓋50種心理、教育、社會、生物、物理、管理……等經典理論,並以真實生命故事闡述佐證,爬梳自我、友誼、學習、愛情、夢想等人生奧祕。

★內文試閱:

【內文試閱1】馬太效應:組合「弱勢強項」成為「超級強項」
經濟學有一個「名聲累加回饋」現象──「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說明了「多者愈多,少者愈少」的兩極現象。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的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一九六八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發現,科學獎項老頒給那些最有名的科學家;有貢獻但名氣小一點的科學家,卻什麼都分不到。莫頓提出「馬太效應」來解釋這種「錦上添花」的社會心理現象。
「全球化」已開始席捲全球,M型化社會成形,「馬太效應」開始將全世界的人口,捲入這個「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漩渦。
二十一世紀一開始,臺灣、美國、日本的實質薪資都一起倒退十幾二十年,最可怕的是全世界同時掀起「普設大學」風潮,年輕人一離開大學,發現自己成了歷史上第一批面臨「極端資本主義」與「文憑貶值」曲線死亡交叉的世代。
無論我們同意或不同意,都被捲入了時代巨輪,但這不代表我們沒有選擇的機會。若我們不想被巨輪壓碎,可以試試「從自己的強項出發」。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重要的是有什麼能力,而非缺乏什麼能力。」 但我們受的教育常要求我們注意自己的不足,就像放學後,爭先恐後去補習不擅長的科目,很少加深加廣自己的強項。
重點來了,什麼是「強項」?
以寫作而言,臺灣文筆比我好的,超過一萬人,所以寫作算是我的強項嗎?不算是。但是在芸芸眾生中,寫作算是我在人群中百中選一的「弱勢強項」。在校園中教授「現代文學」的老師不多,我有這個機會,但我又比不上某些神人級老師,所以「在校園教現代文學」也算我另一個百中選一的「弱勢強項」。以此邏輯類推,我又擁有「當過廣告文案」的百中選一的「弱勢強項」,「充滿熱情」也算是我十中選一的「弱勢強項」。若把這些「弱勢強項」交叉組合在一起,那就成了「千萬人中選一」的「超級強項」。
「強弱是系統組合的比較值」,所以一開始在一群新手中看到的強者,不見得是最後的強者。像NBA的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不夠壯、史蒂芬.柯瑞(Stephen Curry)不夠高,原本都不被看好,但一個加上彈性與熱情,另一個加上神射與熱情,他們都成了傳奇;又例如歌壇的 Lady Gaga 和周杰倫,兩人都長相普通,但加上創作能力與熱情後,都成了跨不過的天塹。
他們四人一開始都是「馬太效應」中「輸者全失」的受害者,但最後卻成了「馬太效應」中「贏者全拿」的受益者。
世界的贏者圈不斷縮小,被資本主義滋養的「馬太效應」仍在發酵,在失望之餘,記得去盤點並組合自己獨特的相對優勢,但必須記得,這些組合中,「熱情」永遠是最核心的優勢。
別把自己的獨特優勢埋在土裡,記得用熱情把它們一一挖出來,用心用力組合,才不會連手中最後的一千銀幣都被這個世界拿走。

【內文試閱2】騙子症候群:裝久了,就變成真的
這幾年出書、上媒體,漸漸被許多人認識,然而每次錄音、錄影之後,我都不敢閱聽。我內心認為,我不夠格,或者說──我是個騙子。我曾向一位學心理諮商的朋友吐露心態,他誠懇的問我:「你是否有一個『不夠優秀』的童年?」
「還好耶,國小成績都十名內。」
「那,是否身旁一直有一群比你優秀的人?」
賓果!中了!
我想起比我優秀太多的大哥、二哥;想起中學時,成績永遠追不上前段同學;想起大學時,令我相形失色的校刊社同儕;還有,進入第一所學校服務時,許多老鳥的耳語:「那個新老師,程度不好。」
經過這麼多年,這些負面信念在我腦中形成一條堅定的神經迴路。
「你聽過『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嗎?又叫做『騙子症候群』(Fraud Syndrome)。」
「騙子症候群?」
「臨床心理學家克蘭斯(Pauline R. Clance)與因墨斯(Suzanne A. Imes)指出,有些人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本身的能力,總擔心有一天會被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個騙子。」
「講得好,我好像就是這樣子。」
「你相信嗎?優秀如愛因斯坦,終其一生也為『騙子症候群』所苦,就算日後在科學領域找到自己的天命,成為揚名立萬的物理學家,但他在晚年時,還曾說自己是個『不自覺的騙子』。」
「天哪!想不到兒時的經驗對他影響那麼深。」
「哈哈!你自己不是也一樣,但別擔心,有騙子症候群的人,大都有一種特質,因為害怕被其他人『識破』,所以會超級勤奮,甚至比一般人努力好幾倍。」
朋友的話,讓我再度陷入沉思,我想起在第一所學校任職時,瘋狂買了一百多本敦煌、書林、牛津,甚至是日本人寫的英文參考書。在沒有網路的時代,我竟整理出三千多頁講義,熟到可以空手寫下一本文法書、背出兩百個字根衍生出的三千個罕用字。十年後,當我參加一所公立高中的教師甄試時,發現那些大學聯考比我多了將近一百分的老同事沒進入複試,而我竟然考上了。
「我好像……好像不是騙子了。」我挖出深埋底層的實力,「但每次面對群眾和媒體,還是覺得自己在假裝。」「你知道嗎?臉書營運長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也曾在著作中透露自己得了『騙子症候群』,她說自己『當感覺不到自信時,就假裝自信』。所以,你們都有假裝的自覺。」
「這好像英文的一句格言:『Fake it till you make it!』成功之前,先裝一下。好像裝久了,就變成真的了。」
期許所有和我一樣沒自信的「騙子症候群」患者,一起善用「加倍勤奮」的特質,就不用再畏懼沒有別人厲害。因為,不用比你厲害,只要習慣比你帥!好的習慣堅持久了──冒牌,也會成為真正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