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0 13:25:23PChome書店

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


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
作者:洪蘭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0-01-21 00:00:00

沒有壓力的人生,是個沒有意義的人生。
快樂是自己去找的,拿不到好牌也沒關係。
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

在這個眼花繚亂的年代,面對數位狂潮、資訊超載,每個人的精神和時間都不夠用。但是,到底哪些事情,才是最珍貴、最值得我們投入心力的呢?
洪蘭教授從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和生命科學的專業研究出發,涵蓋生活、親子、思辨和素養等層面,提出一般人生活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與迷思,讓大家在面對紛亂、似是而非的資訊時,能用有科學依據的理性態度來一一來檢視,找到人生中真正有價值的事物。

正向思考是謀定而後動,
不是一廂情願——
◤人生要先甘後苦,還是先苦後樂?
◤聰明人知道何時出手,有智慧的人才知道何時放下。
◤正向思考的訓練,可以抑制壓力荷爾蒙的分泌,保護免疫系統。
◤對既成的事實不要去後悔,因為悔恨對健康有害。
◤聰明藥到底有沒有效?真的會讓人「變聰明」嗎?
◤人當然希望活得長,但也要活得快樂才值得。
◤皺紋只是告訴你,這裡曾經有過笑容。
◤答應別人的事,哪怕不睡也一定要做到。
◤與其用珠寶增光,不如充實自己,曖曖內含光才是真價值。
◤誠信是人最重要的品格,人一定要看得起自己,別人才會看得起你。
◤放手讓孩子出去外面磨練一下吧!人只有學會感恩,才懂得珍惜。

★內文試閱:

◤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個已經在大學教書的學生回學校來找我,充滿挫折的問:老師,人性是愚昧的嗎?為什麼人們寧可相信八卦的無稽之談,卻不肯相信科學的證據?

原來她的同事替孩子報了松果體開發課程的名,上完六次課後,發現孩子的記憶、注意力和學習狀態並沒改變,也沒有開天眼,更沒有用摸的就能認字,白白繳了七萬九千二百元的學費。覺得受騙了,就來找她,詢問什麼是松果體,次數多了讓她不勝其煩。

她問:老師,為什麼父母的錢這麼好騙?他們連上網去查一下松果體是什麼都沒有,就掏錢報名?這六堂課是我一個月的薪水,如果八萬元就可以開天眼,這價格豈不太便宜了?我們的教育究竟在教什麼?知識份子應該要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的慎思明辨到哪裡去了?為什麼隨便就被人騙去?

看到她激動的樣子,我只能苦笑,台灣騙子特多,天天都有人被騙,我有朋友被騙怕了,搬回美國去了。這究竟是我們太天真善良還是我們的教育不到位?

針對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台灣有很多匪夷所思,完全沒有科學證據的大腦開發課。三十年前榮總神經內科主任胡漢華醫生曾站出來說明沒有右腦開發、沒有皮紋測腦紋、沒有只用一○%的大腦……等等迷思,但是開發大腦的補習班依舊生意昌隆。

我自己每次演講都從大腦結構和功能來說明兩個腦半球如果沒有把中間的胝胼體剪開,是一致對外處理訊息的,不可能有左腦的人或右腦的人(我曾碰過某博士很得意的說他是右腦人,我當場很想問他,那你的左腦廢了嗎?)。我們在成長時的教育課程忽略了大腦的教育。其實既然人都有個大腦,何不教些正確的大腦知識,避免父母因無知而被騙?

我不能想像到現在還有人相信我們只用到一○%的大腦這個迷思。大腦是整個身體用掉最多能量的器官,雖然只有三磅,占體重的二%,卻用到二○%的身體能源。因為大腦的資源不夠,我們六○%的行為是習慣化的行為,以節省能源。它是台語說的「生吃都不夠,怎可能拿去晒乾?」的最好例子。

當然也沒有左腦人和右腦人,人類同時使用兩側大腦處理所有的認知功能,左腦和右腦的區別是訊息一開始進來時,左腦對語言、右腦對情緒和空間有優先處理權而已。訊息在千分之二秒後,馬上就被整合,然後統一,一致對外。

至於腦大等於聰明,腦體積與智商之間的相關只有○・三四,即只有一二%的智商可以歸因到腦的體積。腦最大者為俄國的屠格涅夫,二○一二克;最小是非洲pygmy的黑人,愛因斯坦的腦只有一二三○克(一般人是一三五○克),而一九二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佛朗士(Anatole France)的腦才一○一七克,比屠格涅夫整整小了一半,但是他拿到諾貝爾獎。可見聰不聰明是看神經的連接,不是頭大不大。

◤讓孩子學會主動思考,親近大自然
為什麼要給孩子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因為選擇權是最基本的人權。納粹在屠殺猶太人時,曾經把他們的名字都拿掉,但是有一樣東西納粹還是拿不掉,就是人有選擇態度的自由。著名作家、納粹倖存者弗蘭克(Viktor Frankl)說,即使一無所有,你仍然可以選擇自己要做個紳士或淑女。

一歲前的嬰兒,如果給他兩個玩具,他會兩個都要;一歲以後,他們會選擇一個,而不像之前兩個都要,因為大腦額葉開始成熟,他們慢慢有主見,不再受人左右了。所以每個孩子都希望有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那怕發呆、做白日夢都好。但是大人為了怕孩子將來輸人,便要他們盡量學習,替他們把時間排得滿滿的,表面上好像每一分鐘都在學習,其實徒勞無功,神經只有主動時才會連接,被動學習沒有用。所以青春要留白,大腦需要時間去思考、去消化、去歸類。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是有神經學上的證據的。

有個實驗是呈現一個字單給學生看,看完請他們默寫,結果發現,如果呈現的速度過快,他們只來得及看,來不及想,回憶的效果較差,如果拉長呈現時間,使他們有機會去思考前字和後字之間的關係,學習效果就好很多。

另一個實驗,是在同一地方背一個生字連續十次和在十個不同的地方背這個生字一次,雖然背的次數一樣,但後者的效果好很多,因為記憶需要時間去把生字和回憶(刺激和反應)連接起來。所以填鴨是無效的學習。

父母什麼都替孩子做,最大的壞處是養成依賴性。孩子變成叫一下動一下,不叫就不動,失去主動性。達文西說:就如強迫餵食,身體不能吸收,強迫學習也沒有功效。很多小學老師都觀察到,提早受教的孩子在一、二年級時成績很好,因為都學過了,但是到四年級時,成績開始下降,因為四年級的教學開始注重主動思考,而他們只會坐在那兒等待老師吩咐。因此,把孩子時間安排得太緊,不但花了大錢,反而害了孩子。

父母可以把不去上補習班的時間用來陪伴孩子閱讀,因為閱讀能力是所有學習的基礎,而增進閱讀能力只有大量閱讀一途,沒有其他捷徑。神經迴路必須持續活化,神經纖維外面包的髓鞘才會變厚,電流傳遞的速度才會快,閱讀的能力才會增進。

剩下的時間可以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訓練孩子的觀察力。美國的孩子一週至少有二個小時在戶外,因為陽光對維他命D的形成很重要。維他命D的受體在大腦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中到處可見,表示維他命D跟大腦的運作有關, 如果缺乏維他命D,會影響大腦中多巴胺和血清胺的濃度,這兩者都會影響學習的效果。

演化使大腦對新奇、會動的東西特別注意,在大自然中的孩子,他們的大腦是大量活化的,他們的眼睛會快速將視網膜上的光點送回視覺皮質處理;同時,儲存記憶的地方也會活化起來,將新訊息與已儲存的舊訊息相比較,大腦在學習。辨識能力需從經驗中得來,一個會察言觀色的孩子,他的人際關係會比較好。

在顏色知覺(colorperception)上,綠色是撫慰的顏色,紅色是警戒色,大自然的青山綠水會使孩子的心胸寬大,不再為小事發脾氣,同時,大自然的寧靜與美,會陶冶孩子的心靈,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種美育是金不換的。

如同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的,二十歲以前的雅典公民,只要學習音樂和體育就夠了,音樂陶冶性情,體育增強體魄。

父母若想要孩子快樂、健康,不要把他鎖在教室中,讓他去戶外親近大自然,不但性情變好,身體也強健了,這是一石二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