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0 13:25:04PChome書店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溫和堅定的父母力,90個守則,引導孩子放眼未來、邁向獨立)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溫和堅定的父母力,90個守則,引導孩子放眼未來、邁向獨立)
作者:簡.尼爾森(jane nelsen)、琳.洛特(lynn lott)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17-09-06 00:00:00

百萬家庭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力!
「培養成年人」的任務,讓青少年學會管理自己!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你需要一本真正理解你和青少年、
化解對立衝突、學習愛與尊重的教養書!
「正向教養」風行美國逾35年,系列書共出版20冊,以16種語言發行全球60國,銷售逾200萬冊!
台灣第一本正宗、涵蓋青少年各個面向的經典教養指南!繼7月甫上市《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銷售熱潮,旋即推出「青少年篇」,延續阿德勒心理學基礎,安撫每一位焦慮父母與躁動少年的心!
如果你總是拯救或控制青少年子女,是否想過當有一天你不在時,孩子會變得如何?教養青少年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美國風行數十年的「正向教養」創始人──簡.尼爾森,與幫助過無數親子度過青春期風暴的琳.洛特告訴你,身為父母的最高成就是「無用」──不再被需要,幫助青少年子女學會獨立生存所需的人格特質與生活技能,如此,才能放心讓孩子邁向充滿挑戰的未來。

◎關於青春期孩子成長的探問,與青少年「握手言和」
該如何「賦能」青少年,幫助孩子學會獨立,而不是幫他們做他們能做的事,使孩子「減能」──降低學習能力?簡和琳以大量的生活實例和具體方法,幫助父母從了解青少年成長困境到積極啟發青少年走向獨立,深度探討孩子成長的各種難題,協助親子一同面對和解決:
.如何知道孩子變成了青少年?理想中的青少年跟真實的青少年差距有多大?
.如何開啟與青少年子女的真誠對話?
.如何教導孩子生活的技能?何時該對青少年放手?又該放手到什麼程度?
.如何將錯誤轉變成美好的學習機會?
.如何在教養青少年的同時保持理性?
.如何避免落入對子女過度控制或溺愛的陷阱?
.如何幫助青少年子女面對網路世界?
.如何引導青少年追求使他們快樂的目標?
青少年不是叛逆,而是對自己和世界開始好奇。當你站在青少年子女的角色思考與同理,放下威權責罵,以積極鼓勵取代責備、命令的無效教養,就能發揮溫和堅定的父母力!

◎改變需要練習,書中的每一句話,
都能幫助你檢視自己,重新學習更有效的教養!
孩子需要被理解,而不是控制!本書運用阿德勒心理輔導法:一套涵蓋溝通、衝突處理與相互尊重的「正向教養法」,為父母和青少年設計各種實用的教養技巧,舉凡:壓力遊戲、畫一個青少年、發展「感受詞彙」工具、打開「第三隻耳朵」傾聽、召開「家庭會議」、從錯誤中復原的步驟、「做交易」激勵青少年、共享「特殊時光」的點子……包含90個教養守則、65個實用練習,以及許許多多親子對話情境、衝突實況、情緒難題;甚至可以聽到來自無數青少年的真實心聲。邀請父母以「注重長期效果」的教養法,跟孩子建立親密、信賴、相互尊重的關係。
◎親子傳達愛與尊重訊息、給予積極鼓勵的時刻!
實行正向教養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青少年日後有能力處理人生各種危機及挑戰,並帶著快樂的心、獨立的意志,迎向下一段生命旅程。全書深度而完整涵蓋青少年各個面向的探討,提供父母明確的指引和教養技巧,幫助你進入青少年的內心世界,給予溫和堅定的支持。而當父母明白,青春期只是一段孩子嘗試搞清楚自己想法的時期,就更能平心靜氣地享受這幾年陪伴孩子的時光,以此創造溫暖平和的家庭關係。

★本書特色:

1.運用阿德勒心理輔導法──簡.尼爾森在1980年代接受美國聯邦政府委託,主持「正向教養法」教育研究專案,結果發現對孩子有明顯正面的影響和啟發。
2.收錄數不清的正向教養技巧、實踐案例及自我檢視的提問──協助父母引導青少年成為具有高度社會適應力的大人。
3.提供父母額外的優惠──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在青春期未能找到解決辦法的議題。
4.適合青少年自己閱讀──針對自身面臨的成長難題,與父母一同討論,積極找出解決方法。
5.每一章最後都有「溫和堅定的父母力」專欄──提供「教養守則」及「實用練習」,整理該篇章的實踐重點,給予父母明確的指引。
6.台灣首位獲美國PDA正向教育協會認證導師及講師──姚以婷專文導讀、審訂。

★名人推薦:

王政忠/「我有一個夢」發起人
李貞慧/親職作家暨閱讀推廣者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林明進/建國中學國文教師
姚以婷/台灣亞和心理諮商和訓練中心院長、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資深導師、北美和台灣阿德勒協會認證講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安儀/親子專欄作家
彭菊仙/暢銷親子作家
曾端真/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
黃淑文/心靈&親子作家
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蔡淇華/作家、教師
鄭皓仁/寬欣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美國正向教養協會家長正向教養講師
盧蘇偉/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魏世台/台灣婚姻與家庭輔導學會理事長、台北醫學大學心理學兼任教授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自家兩個孩子現在儼然就像兩個小青少年,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頻頻點頭稱是,畫了好多重點呢!這本書提醒為人父母者放下威權與控制,以傾聽、幽默、放鬆、冷靜、尊重、支持的態度與青春期孩子連結,溫和而堅定的陪伴孩子平穩走過自我探索期,是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必備的一本實用教養書。」
──李貞慧/親職作家暨閱讀推廣者

「『青少年正向教養法』幫助我和遍及全球的無數家庭度過親子風暴,讓家庭關係總能在風雨後很快恢復寧靜,維持著和諧關係的親密與彈性。」
──姚以婷/台灣亞和心理諮商和訓練中心院長、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資深導師、北美和台灣阿德勒協會認證講師

「『……當一名青少年的父母,跟當一名青少年比起來,絕對沒有輕鬆到哪裡去。妳的父母只是在做他們以為對妳最好的安排,同時也在面對他們自己的不安全感與恐懼。』我在本書看到這一段話時,非常欣喜,因為很簡短又精準深刻地,描寫了父母跟青少年互動的某個切面。」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這是一本豐富紮實的好書,內容涵蓋豐富的心理學知識與實用的教養方法,幫助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學會在溫和堅定中延續對孩子的愛與責任、享受日漸放手的輕鬆自在,也讓更多青少年得以間接受惠,在跨越青春期的種種挑戰之後,成為真實、夠好的自己。」
──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由於生理的改變、認知的分化、同儕的影響、加上瞬息萬變的環境脈絡,青少年展開了與父母爭執、對立的成長歷程;「為什麼我不能做自己?」「為什麼我都要聽你的?」本書提供父母如何關心卻不干預、導引卻不限制,有信念、有方法,讓孩子有機會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使親子雙方都能享受『青春』所帶來的成長中的新鮮與喜悅,以及步向成熟的自信與成就感。」
──魏世台/台灣婚姻與家庭輔導學會理事長、台北醫學大學心理學兼任教授

「我向父母、老師與任何從事青少年教養工作的人大力推薦這本書。在許多教導成年人與青少年如何將彼此的衝突轉化為友誼的書籍中,這是我所讀過寫得最好且最棒的一本。最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還教父母如何在達到上述目標的過程中,幫助年輕人培養出勇氣、自信、責任感、合作力、自尊與對他人的信任。聰明的你,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
──H‧史蒂芬‧格林博士(H‧Stephen Glenn, PH.D.),《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Raising Self-Reliant Children in a Self-Indulgent World)的共同作者

★內文試閱:

.前言

以鼓勵和尊重,培育青少年正向積極的心志!
你還記得家中青少年子女蹣跚學步時那副小小孩的模樣嗎?學走路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多麼重要的里程碑,你不想錯過這個階段發生的任何一件小事,你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與鼓勵。你牽著孩子的小手,一步步地陪著他走──但是你知道,必須放手讓孩子學著自己走。你也知道,當你放手時,孩子可能會跌倒,但你相信跌倒只是學步過程的一部分。
於是你試著放手,讓孩子自己搖搖晃晃地走了幾步,然後跌倒了。這時你會怎麼做?你可能這樣鼓勵孩子:「寶貝,看看你有多棒!你自己走了幾步呢!你可以的。讓我們再來一次。」你和孩子一起樂在其中。當孩子逐漸厭倦這個遊戲,不想再練習走路時,你會讓步,告訴自己要有耐心。因為你對孩子擁有十足的信心──有一天他們一定能學會走路的。
在孩子學步時,你幫忙安排適合的學習環境,打造一個讓孩子安全無虞的家。你覆蓋起家中所有尖銳的角落,移除所有可能碎裂以至傷害孩子的物品,創造一個讓孩子得以在其中安全增強技能的空間──我們將這種行為稱為「搭橋」,而你則是「搭橋者」。當孩子還幼小、脆弱時,你搭設四周附有圍欄的橋梁,讓孩子擁有安全的空間去探索、實驗、學習與成長。當孩子長大了一點,技巧也純熟了一些,你將橋梁四周的圍欄移得更遠,讓孩子在安全之餘,還能有更大的空間自由地進行探索。
如今,你有一個正在學習成為成年人的青少年,這座橋梁四周的圍欄在哪裡呢?你是否出於恐懼而將圍欄拉近、將空間縮小?還是為了支持孩子的學習,而將圍欄移得更遠、將空間放得更大?你明白自己在孩子學會當大人之前就必須放手嗎?明白當你真的放手時,孩子會搖搖晃晃,然後跌倒嗎?當孩子跌倒或犯錯時,你瞭解這只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嗎?(你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難道不曾跌跌撞撞、失敗、犯錯?)這時你會鼓勵孩子,為他打氣,給孩子信心,相信他一定會成功嗎?
青春期是成長過程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在這段時期裡,青少年進行自我探索,學著認識自己與父母的不同。根據腦科學研究的結果:「青春期的大腦發展……顯示青少年已經不是一張粗略的草圖,而是慢慢朝向成為一個知性敏感、適應力強,能夠輕易地從安全的家移居至外面複雜世界的生物這樣的方向發展。」(http://ngm.nationalgeographic.com/2011/10/teenage-brains/dobbs-text)。
但問題在於,大部分父母在這段時期所採取的許多管教方式,讓青少年的發展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有些甚至到了妨礙、阻斷青春期大腦自行運作的程度。這本書將幫助你學會與孩子相互尊重,肯定彼此的自我價值,在一個正向的環境中教育、挑戰並支持青少年子女的成長與發展。
本書將提供許多教養技巧,讓你協助青少年成為一個具有高度社會適應力的大人。本書還提供一個額外的優惠──身為父母的你,也將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在青春期未能找到解決辦法的議題,拋開過去的束縛,以嶄新的自我認知,繼續在生活中前行。
本書的每一章節都承載著十分重要的訊息,以至於很難決定該將哪幾章放在前面。我們認為每一章都值得成為第一章,或至少是第二章。因為在這本書裡的每一句話,都能幫助你檢視自己,重新學習以更有效的管教方法面對青少年子女,因此,請以自己認為最有意義的順序來進行本書的閱讀。
這本書談的是態度溫和、立場堅定,在言行上施予鼓勵的正向教養法。我們知道對許多父母和孩子而言,青春期就像是一個砲火不斷的戰區。此時,父母們很難保持溫和與堅定的父母力;更糟的是,還可能用上沒那麼鼓勵孩子的管教法。父母們很容易在失去對生命的敬畏時,也失去了自己的幽默感。還記得青少年子女蹣跚學步時那副小小孩的萌樣嗎?──如今,你看著同一個人,心裡卻在想:「天啊,我生出什麼怪胎?這個傢伙是誰?怎麼搞成這樣?怎麼辦才好?」許多人會告訴你,透過懲罰和獎賞來控制青少年,是最有效的辦法。
雖然控制的管教法在短期內看來有效,但若要培養孩子發展受益一生的社會與生活技能,最好還是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擁有自主權、責任感和負責任的機會。
面對青少年教養過程中各種稀奇古怪的難題,不要中場棄權,也不要輕言放棄孩子或自己,這本書將可提供你對症下藥的答案與準則。與青少年子女合作,把它變成一個學習──或重新學習──相互尊重的機會。當你學會以溫和、堅定──而非控制──的態度教養孩子時,你會發現家裡這個青少年其實是很可愛的。
如果到目前為止,你對孩子實施的是所謂的「鐵腕」教育,現在開始採取正向教養法,孩子將會因為獲得更多的自由空間而欣喜不已;但他們也可能誤解擁有更多自由與選擇的真正意義。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就得靠你幫助他們學會因自主選擇伴隨而來的責任。放棄控制並不等於放任孩子,而是要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共享權力。這本書將為你說明許多成功傳達此一訊息的方法。
如果你一直都在過度溺愛和保護孩子,孩子會對要開始學習自我負責感到適應不良。孩子過於習慣你幫他們把一切搞定。他們也許還認為,負責任這件事本來就是你的工作。他們可能沒學會什麼生活技能、很懶散,甚至還有點畏縮。萬一他們真的沒有能力,該怎麼辦?萬一他們在嘗試負責任時紕漏百出,該怎麼辦?萬一他們承擔越多,壓力也越大,又該怎麼辦?當青少年子女試圖說服你,父母的工作就是繼續幫他們搞定那些,原本該由他們自己學著搞定的事情時,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當你要求青少年子女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時,也要做好他們對你發怒的準備。一旦孩子發完脾氣後,你將會欣喜地發現,讓孩子承擔更多的責任並不困難,而他們也會喜歡負責任與勝任感所帶來的全新感受。
父母的工作是幫助青少年子女做好迎戰生活的準備。也許你希望能更早就開始這個準備工作。如果有,當然很好,但如果沒有,現在開始也不遲。記得,每一次踏出一小步,並練習一種新技巧,直到你感覺更得心應手為止。當你這麼做之後,教養會突然變得很輕鬆──讓青少年教養變得很愉快,絕不是天方夜譚。

.導讀

正向啟發青少年,溫和堅定的阿德勒教養法
姚以婷/台灣亞和心理諮商和訓練中心院長、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資深導師、北美和台灣阿德勒協會認證講師
青春期的孩子正值快速的身心和生活變化、探索世界並建立自我價值感的關鍵期,如何協助孩子成功過渡這段從孩童到成人的階段,是家長們共同的挑戰。從心理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對教育的思想而言,由於孩子在成人環境中長大,往往會覺得自己弱小,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教育則希望能幫助孩子消減自卑不安,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親子教養方針著重於培養孩子具有自主負責,同時又能關懷同理他人的獨立人格。阿德勒認為,有自信和勇氣的孩子才能努力克服困難,建立自主負責的生活方式(the life style),家庭教育若使用高壓嚴管的方式,只會使孩子灰心喪志,失去生活的熱情和主動性。他主張家長需要秉持平等和尊重去對待孩子,以民主精神和鼓勵的方式培育孩子正向積極的心志。
◎「正向教養」源於美國,以阿德勒心理學奠立深厚基礎
「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又被譯為正面管教或積極訓導,也被稱為正向管教或正向教育,是一套源自美國,針對家庭管理和學校班級經營所設計的教育系統,奠基於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在一九一二年創立的個體心理學和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的研究工作。美國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Jane Nelson)在八○年代主持一項以家長與教師運用阿德勒心理輔導概念進行兒童教育的研究專案,這項專案獲得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研究結果發現阿德勒心理輔導的概念對兒童有明顯正面的影響。
簡.尼爾森於一九八一年寫下《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暫譯)一書,一九八八年與家庭治療師琳.洛特(Lynn Lott)首度合著本書《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Positive Discipline for Teenagers),同時為家長和教師編寫出正向教養的課程指南,開始四處教導正向教養的理念和方法。在過去逾三十五年期間,正向教養已成為美國主流的親子教育法之一,涵蓋不同年齡層孩子、環境或特殊情況的系列書籍共出版了二十本,以十六種語言在全球六十個國家發行,銷量超過二百萬冊。
正向教養由美國協會認證的導師培訓家長、教師、兒青輔導人員等,鼓勵愛好者成為認證講師,並分享與傳授給周遭的人,正向教養課程與培訓遍布全球,進入台灣也已經有六年的歷史,在美國、歐洲和中國等地都有實施正向教養的示範學校,學習人數正持續增加中。
◎放下對青少年的憂懼,學習有效教養技巧
「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遵循著阿德勒學說,主張不懲罰也不溺愛孩子,核心理念和態度在於實施「溫和又堅定」的教養方式,在平時多肯定孩子的努力,鼓勵孩子的進步;在孩子能力範圍內須懂得放手讓孩子去做;當孩子遇到挫折或犯錯時,除了接納孩子和提供溫暖安全的依靠外,仍須要求孩子負起責任;如此培養孩子對未來獨立生活有用的能力,以及自主負責兼具同理他人的健全人格。
在真實生活中,當孩子尚處於嬰童時期,即便犯了錯誤也不至於太嚴重;面對孩子嬌小身軀和粉嫩的可愛臉頰,家長在教導孩子時,要把持正向教養所倡導之「溫和又堅定」的精神態度,對大多數家長而言還不是太難。然而,一旦來到青少年孩子的階段,家長跟青少年孩子發生衝突時,想要做到溫和堅定就不容易,因為此時可能產生的問題行為已經很明確了,例如,抽菸、輟學、網路成癮、晚歸和外宿、戀愛與性行為,甚至吸毒和參加幫派等等,再加上青少年平時種種捉摸不定的心情和言行,會讓家長膽顫心驚,思考著若不抓緊孩子改正錯誤,擔憂孩子的往後人生毀於自己疏於管教,甚至做出更可怕的壞事而陷入無法拯救的困境。這些對青少年言行的災難化想法,撼動著家長的信心與尊嚴,會促使家長重拾高壓嚴管的長鞭,用禁足限制、咆哮訓斥、或打罵懲罰等等傳統的管教法對待孩子;某些家長也可能因為不知如何是好,而採取否定和放棄孩子的態度。
正因許多青少年孩子與家長的關係面臨高壓,《正向教養》作者簡.尼爾森力邀對青少年養育有特殊熱情與專長的琳.洛特合著本書,由於二位作者都是資深的阿德勒取向家庭諮商師,也都是多位孩子的母親,書中不僅依循阿德勒心理學的教育理念,二位作者更不吝使用大量的青少年家庭生活親身故事與諮商案例,以呈現無效或有效的教養法則,解說九十項重要且經典的正向教養技巧,包括:家長的去個人化思考、為孩子賦能還是減能、透視問題行為背後的信念、七大項與青少年連結的技巧、召開家庭會議等等實用方法。書末還列舉各種青少年特殊議題並提供具體建議,內容兼具理論深度與實務廣度,精采豐富自是不在話下。
本書在每章最後均提供實作練習,總共有六十五個練習活動,作者建議讀者不僅可以自修,還可提供本書給青少年子女閱讀,當然,也合適於邀請同好舉辦讀書會共同交流研討。家長跟青少年子女一起進行每章最後的練習,這樣的親子互動過程對青少年孩子和家長都是種肯定與鼓勵。當家長們認識到青少年子女的言行,多數源於他們潛意識中不自覺的想法,而非故意針對家長的時候,將發現自己更能客觀而輕易地運用自本書中習得的技巧,面對和解決親子難題,與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從改變自己開始,實踐正向教養二大要點
筆者在攻讀碩士期間,在恩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退休教授暨副校長曾端真博士的指導下,完成阿德勒學派專題及論文研究並取得碩士學位;也在曾博士的引薦下,於二○一一到二○一六年專程到美國正向教養協會(Positive Discipline Association),接受創始人簡.尼爾森和琳.洛特親自培訓,成爲台灣唯一獲取正向教養協會認證的導師。
小女今年十五歲,恰巧正值青少年時期,筆者以數年來與青少年生活及教學經驗提出實踐青少年正向教養的二大要點:
一、「無為而治」:對孩子有信心,控制好成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雖然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沒做,但事實上已經停止了那些無效的教養行為。有時家長要做的,僅僅是提供青少年孩子充分的愛和信心就很足夠了,畢竟在人生的運動場上跑步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長。如同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無為而治」理念,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過多干預、順其自然、充分發揮孩子的創造力,讓孩子做到自我實現。
二、「授人以漁」: 進行討論是解決問題的教養重點
中國古代道家學派的著作《老子》當中有句諺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阿德勒的教養理念首重落實「民主式的討論」於生活當中。正向教養實際上須從家長自身開始改變,當家長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之後,才能平心靜氣地接納孩子犯錯,不受到孩子行為引發過度擔憂或怒氣,而是採取溫和堅定的態度進行溝通和討論,如此才能引發孩子合作的意願,聚焦於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與青少年子女討論的過程,可促進孩子正向看待和解決問題的思維,也就是「授人以漁」,而非說教或命令孩子如何做,那樣則是「授人以魚」。當家長和教師能夠以身作則,示範以愛和尊重的態度對待彼此時,自身的成長與突破已經發揮了阿德勒心理學提倡之「接納不完美的勇氣」,成為一位更有信心和力量的成人了。
「青少年正向教養法」幫助我和遍及全球的無數家庭度過親子風暴,讓家庭關係總能在風雨後很快恢復寧靜,維持著和諧關係的親密與彈性。隨著《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Positive Parenting Tools)甫上市即榮登暢銷榜的腳步,這本《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Positive Discipline for Teenagers)同樣值得每位關心兒童與青少年養育的人士閱讀和參考,實踐於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相信書中的知識和技巧也會對你的家庭關係有助益。

.摘文

Chapter 4 讓「錯誤」變成寶貴的學習機會
──換個角度看待每一次「犯錯」
以身作則,是向孩子傳達「錯誤」是寶貴的學習機會的最佳辦法。當你犯錯時,可能會認為自己不夠好、很羞愧、很失敗;或者,你也可以從中尋求學習的機會。
◎對「錯誤」感到興奮
錯誤何時變得如此聲名狼藉?錯誤本是成長與學習過程中一個自然的部分。我們何時開始有犯錯的自我意識?我們何時開始認為,犯錯就意味著我們不夠好,而不是去探索錯誤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意義?在很大的程度上,孩子從大人身上接受到的訊息,形塑了他們對於「錯誤」的認知。
有時,有關錯誤的負面訊息過度被凸顯:「壞女孩。妳不應該碰那個花瓶。妳不應該在幼兒園上課時講話。」我們很確定,你還能想出很多其他有關小心別犯錯的警告。事實上,她不會因為碰那個花瓶就是個「壞」女孩;如果她不想碰東碰西,那她也不算是個正常、還在蹣跚學步的幼兒。我們對於孩子在幼兒園裡因為講話而遭到「紅牌警告」這件事,感到十分震驚。當年幼的孩子對人際社交和書本知識的學習感到興奮時,想說話是很正常的發展。
有時這些訊息很微妙。當你將孩子送到學校,對他們開玩笑地說「要小心」或「要聽話」時,這些話究竟對孩子自信的培養和快樂的學習,造成多少傷害?因為這些話語背後隱含著犯錯的負面訊息。想像當你說「好好享受今天的冒險,看看你能從自己的錯誤中學到多少」,會向孩子傳達多麼不同的關於犯錯的訊息。這樣的說法為孩子創造一種可以在其中學習成長的自由氛圍,他們就算犯了無數的錯──犯錯永遠是生活的一部分──也不會因此失去自信。
◎在孩子遇上困難時,當個啦啦隊長
不知父母們是從哪裡得來這個瘋狂的想法: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首先要讓孩子感覺更糟?人無法一邊感覺糟糕,一邊又學習樂觀。最好的學習都發生在人們感覺良好的時候。如果你苛責孩子的錯誤,他們只會覺得糟糕,但無法從中學到什麼。如果你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將錯誤視為寶貴的學習機會──再試試看,你的孩子也許在未來能以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對自己也會更有信心。
錯誤的問題在於,它們發生得毫無預警,所以你無法為它們做好準備,但你仍然可以從錯誤之中學點什麼。我們建議你展開一個常態性的儀式,讓家裡的每個成員在晚餐桌上分享一個自己犯的錯誤,以及他們從中學到了什麼──每天都要!
除非你對孩子和自己都有強烈的信心,要不然很難眼睜睜地看著孩子犯錯,特別是嚴重的錯誤。當孩子把事情搞砸時,你相信自己能當一名給予孩子支持──而非排山倒海的罪惡感、羞辱、指責與懲罰──的父母嗎?
當孩子接連不斷地犯錯,要一直想辦法維持「來吧,你可以做到的!耶,真是太棒了!」的態度,並不是那麼容易。你不會興奮地在寶寶日記裡,記下兒子或女兒第一次酒醉回家的日子。在你花了一大筆錢幫孩子做牙套,而他們還不戴固定器時,你也很難提振起精神來。當青少年不做功課,有一科被當了,就因為花費太多時間在臉書或是Xbox(註:電子遊戲品牌)上,你大概不想打電話跟他們的祖父母炫耀──在他們小時候,即使從兒童椅上把食物丟給地上的狗狗吃,你都會馬上打電話告訴他們的爺爺奶奶。在當時,你不但不會責備孩子適齡的行為,還可能在她的椅子下放一個大大的塑膠盤。雖然這也是適齡行為的表現,但當青少年子女在睡醒的每一分鐘,都想給朋友發簡訊時,你大概不會覺得他們可愛。
你在青少年子女這個生命階段所要做的事,是以鼓勵和支持──而不是以打耳光和懲罰──來幫助他或她從錯誤中學習。
如果他們確定自己不會遭受批評或懲罰,青少年也許還會願意跟你分享他們所犯的一些錯誤。若能感覺和父母一起探索未知是安全的,他們甚至能避免犯錯。不過,大部分的青少年學會掩飾錯誤,以避免父母的評斷和怒氣。也或許,他們學會掩飾的行為──他們自己並不認為是錯誤,卻可以避開父母的囉嗦與管控。
◎好奇的提問
父母最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不斷地說教、說教、再說教。當孩子犯了錯,大部分的父母會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發生的原因是什麼,他們應該怎麼感覺這件事,他們應該怎麼做。然後他們會加上某種懲罰,「給他們一點教訓。」如果父母能停止說教,而開始提問,這個溝通會更有效果。
關於好奇的提問,我(簡‧尼爾森)最喜歡提的例子之一,是當我最小的女兒瑪麗向我宣告,她計畫在九年級的畢業典禮上喝個爛醉。雖然我很想,但我忍住不這麼說,「喔!不,妳不行。妳知道這有多危險嗎?妳想毀掉妳的人生嗎?如果妳這麼做,妳會被禁足一個月,然後失去所有的特權。」
相反地,我深吸一口氣,然後說,「多跟我說說這個計畫。為什麼妳想這麼做呢?」
瑪麗:很多孩子都這麼做,他們看起來很開心。
我:因為妳不喝酒,他們現在都怎麼說妳?
瑪麗好好地思考了一下。(你知道,當你好奇的提問,而孩子明白你是真的好奇時,你可以看到他們思想轉動的樣子。)
瑪麗:他們總是告訴我,他們很崇拜我,很以我為榮。
我:他們不會給妳喝酒的壓力嗎?
瑪麗:他們不是真的給我壓力。他們有時確實會試著要我喝酒,但當我拒絕時,他們不會硬要我喝。我只是剛剛才決定自己想試試看。
我:妳覺得當妳喝醉之後,妳的朋友會怎麼說?
瑪麗:嗯……他們可能會對我感到失望。
我:妳覺得妳會怎麼看待自己?
瑪麗(經過漫長的思考停頓後):我可能會覺得自己像個「魯蛇」。(另一個停頓)我猜我不想這麼做了。
我:聽起來是個好決定。我對妳很有信心,妳能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盲從。(好吧,我這裡確實還是說了點教,但我想她不會當它是說教。)
好奇的提問幫助孩子探索自己做的決定的後果,而不是將後果(懲罰)強加在他們身上。許多年後,瑪麗告訴我,她仍然嘗試喝過幾次酒,但都不是很喜歡,她因此確定喝酒不會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的朋友告訴她,她會慢慢習慣的;但她想,為什麼我需要習慣?
幫助孩子學會為自己思考,比刺激他們偷偷摸摸和叛逆,要好得太多。不是所有的孩子會決定將喝酒完全排除在自己的生活之外──畢竟他們的父母大多會在社交場合喝酒(如果不酗酒)。幫助青少年思考負責任的喝酒和不負責任的喝酒之間的差別,豈不是更好嗎?
只有在你真正對孩子的思考、感受和學習好奇時,好奇的提問才會有用。當你生氣時,這點會很難做到;因此,在進行好奇的提問之前,最好先讓自己冷靜下來。這樣對孩子說會有效果:「我現在對這件事太生氣了,但我愛你,等我冷靜下來時,再跟你當面談一談。」有時最好將問題留到家庭會議上,讓全家人都能參與討論,並共同腦力激盪出解決辦法。
◎以身作則──如何從錯誤中學習
當你逐漸增加身為父母的自覺,會發現自己過去做的許多事,不但無效,還可能讓孩子感覺很挫折。青少年子女不是唯一能從錯誤中學習的人──你也可以。基於他們自身的經驗、知識、支持系統,與發展過程等加總起來的條件,青少年在能力所及範圍內,盡可能地從錯誤中學習。你也可以──以身作則,是向孩子傳達錯誤是寶貴的學習機會的最佳辦法。當你犯錯時,可能會認為自己不夠好、很羞愧、很失敗;或者,你也可以從中尋求學習的機會。當你的錯誤涉及其他人時,以下這四個步驟可幫助你從錯誤中復原。

【四個從錯誤中復原的步驟】
1.承認
2.負責
3.和好
4.解決
承認:代表意識到自己犯了錯。把自己當作「魯蛇」,沉溺在自責與慚愧之中,對事情沒有任何助益,不如去簡單地意識到,自己所做的是無效的。
負責:意味著看見自己在這個錯誤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許你以某種方式刺激孩子的叛逆,或是讓他們感到挫折),並願意做點什麼來彌補這個錯誤。
和好:如果你對青少年子女不尊重,或以其他任何形式傷害了他們,和好就意味著向孩子表達歉意。你難道沒注意到,一旦你道歉,孩子有多麼快地說:「沒關係啦!」他們非常懂得寬恕。
解決:代表和青少年子女共同想出一個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一旦你承認自己的錯誤,為它負起責任,並道了歉,你通常已經打造好一個有利於解決問題的氛圍。
有一天,當我在髮廊裡做頭髮時,女兒瑪麗一直來煩我──她吵著跟我要錢;不斷問什麼時候才會好;每隔五分鐘就過來打斷我與設計師的談話。
當我們終於回到家,我實在是太生氣了,於是罵她是個被寵壞的小混蛋。她回嗆道,「哼,等一下不要跟我說妳很抱歉!」(她很熟悉那「四個從錯誤中復原的步驟」。)
我當時處在原始腦的狀態,於是我說,「妳放心,因為我不覺得抱歉!」
她氣沖沖地回到房間,用力地甩上房門。我意識到(承認)自己犯下一個錯誤──罵她是被寵壞的小混蛋。(我在這個事件裡犯了無數的錯誤,不過這個錯就足夠說明了。)我走進她的房間,向她道歉,但她還沒準備好聽我說話。她正忙著用《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書中的重點句反擊我。
她說,「妳是個騙子!妳教其他父母要尊重孩子,妳卻罵我是被寵壞的小混蛋。」
她是對的。我感到非常罪惡,不發一語地離開她的房間。剛開始,我沒有看出自己的錯誤正是個學習的機會;相反地,我在想放棄自己的事業──因為我沒有以身作則。
在不到五分鐘的時間裡,女兒走向我,給我一個擁抱,然後說,「我很抱歉。」
我說,「親愛的,我也很抱歉。當我罵妳是個被寵壞的小混蛋時,我自己就是個被寵壞的大混蛋(負責與和好)。我對妳真的很生氣,在我沒能控制好自己行為的時候,妳居然也暴走了。」
她說,「沒關係。我真的是個被寵壞的小混蛋。」
「是啦,」我說,「但我可以看出,那是因為我對妳不夠尊重,才會刺激妳出現這樣的行為反應。」
她說,「對,但是我不應該一直打擾妳、煩妳。」
當我們願意在浮現的問題中負起各自的責任,這通常就是問題解決的過程:我們的孩子以我們為學習榜樣,並為自己負起該負的責任。我的女兒和我協議,在下次我進髮廊之前,先一起做好時間規劃,由此解決這個問題(解決)。我會告訴她,我預計要花多久的時間做頭髮,而她可以決定,她想在那段時間裡做些什麼,我們可以在各自的事情結束後再碰面。
我也可以因為沒有實踐自己倡導的教養,而繼續沉溺在罪惡感中。相反地,我的女兒和我都從中學到了寶貴的一課。
◎利用錯誤來理解後果與責任
不要將焦點放在錯誤本身,而讓自己沉浸在評斷與罪惡的感受裡。你可以教給孩子數不清的東西──如果你能幫助他們評估自己對所做決定的思考與感受,以及他們可以採取什麼樣不同的行動,以便在下次碰到類似情況時,得到不同的結果。你可以利用同樣的過程來評估自己的錯誤。
下列這份清單羅列的觀點與技能,可以幫助父母更理解青少年子女,並增進與他們溝通的能力──特別是當父母犯了這類足以導致權力衝突、子女叛逆與報復的錯誤時。

【六個修正錯誤的步驟】
1.回歸到規定的精神,而非拘泥於規定的字面含意。(這個規定所追求的精神是,幫助女兒進入她所選擇的大學。「規定」的字面含意則是,做功課,要不然就接受處罰。)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你想被對待的方式對待孩子──以理解、尊嚴與尊重對待他們。(如果某人只因為你想做對自己來說最棒的事,就威脅著要懲罰你,你會作何感想?)
3.分享對你來說重要的事,並說明為什麼。(確實向孩子傳達愛與尊重的訊息。)
4.找出對孩子來說重要的事,並了解為什麼。
5.願意做出例外的規定。(這與溺愛不同。)
6.在不須形成例外模式的前提下,約個時間(家庭會議或其他任何時間),共同擬定一個計畫,以達成所有關係人的需求與願望。
當你發現自己陷入與青少年子女的衝突之中,而這個衝突導致你們疏遠時,問問自己,「我的行動是出自恐懼與憤怒,或是源自愛與信任?」然後使用上述的六個步驟來修正自己的錯誤,幫助你回想起,對雙方都具有鼓勵性的正向教養技巧。

【溫和堅定的父母力】
*教養守則
1.常常告訴青少年子女,錯誤是寶貴的學習機會。
2.相信青少年子女具有做決定,以及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
3.透過友善的「什麼」與「如何」問句,幫助青少年子女探索自己做的決定的後果。
4.青少年是有感覺的年輕人,要以理解、尊嚴與尊重對待他們。
5.分享對你來說重要的事,並說明為什麼。(確實向孩子傳達愛與尊重的訊息。)
6.找出對孩子來說重要的事,並了解為什麼。
7.願意做出例外的規定。(這與溺愛不同。)
8.不要在問題發生的當下說教,訂下一個日期,或等到舉行家庭會議時,再共同擬定一個大家都同意的計畫。
*實用練習
1.深吸一口氣。請青少年子女幫忙。戴上你好奇的帽子,和一雙懂得傾聽的好耳朵。現在,請青少年子女給你一個例子──他們認為,你在父母角色上所犯過的錯誤。
2.運用「四個從錯誤中復原」的步驟,或是寫下你對這四個步驟的答案,抑或與青少年子女討論你的回答。這四個步驟是「承認」、「負責」、「和好」與「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