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8 14:35:28+ share
[轉]《天地有大美》----蔣勳和你談生活美學
作者的話
蔣勳
(於2005年11月10日,「美的沉思」獲金鐘獎次日)
近幾年在IC之音主持了一個叫做「美的沉思」的節目,其中談生活美學的部分,由遠流出版公司楊豫馨整理,編輯成這一冊《天地有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莊子的句子,我很喜歡,常常引用,就移來做了書名。
莊子談美,很少以藝術舉例,反而是從大自然、從一般生活中去發現美。
莊子講美學,最動人的一段是「庖丁解牛」。「庖丁」是肢解牛的屠夫,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屠宰的工作,殺豬解牛,血淋淋的,似乎一無美感可言。
可是「庖丁」認真專注,在肢解牛的動作中,使當時上層階級的文惠君震動了。文惠君如果活在今天,大概是常常跑國家劇院國家音樂廳的「藝術愛好者」吧!某一天,他或許正看完了「歌劇魅影」,或聽完了「柏林愛樂」的演奏,走回家去,正好經過庖丁正在解牛的作坊,他沒有匆匆走過,他停了一下,仔細觀察「庖丁」的動作。他訝異極了!他發現「庖丁」在肢解牛隻時,乾淨俐落,有極美好的動作,可以比美「桑林之舞」;肢解牛隻時,也有極美的聲音,可以比美「咸池之樂」。用今天的話來說,文惠君竟然在屠宰場感覺到了比國家劇院或音樂廳更美、也更動人心魂的舞蹈與音樂。
因此,每次讀完「庖丁解牛」,我都會問自己,我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錢到劇院或音樂廳?如果我們不懂得在生活中感覺無所不在的美,三天兩頭跑劇院、音樂廳、畫廊,也只是鄙俗的附庸風雅吧!
「庖丁解牛」驚醒了文惠君藝術的假相,返回到生活現實,尋找真正的美。庖丁其實是真正的藝術家,他告訴文惠君:剛開始到屠宰場,負責肢解牛的身體,他是用砍的、割的,弄得一手血淋淋,的確不美。日復一日,經由一種專注,在工作中可以歷練出一種美。他告訴我們:牛的關節,看起來盤根錯節,其實可以理出頭緒。因為專注,他逐漸看不見整隻牛,他只專心在局部的骨節。他說:骨節與骨節之間,有空隙,手中的刀刃,薄到沒有厚度,因此「以無厚入有間,遊刃有餘」。「遊刃有餘」,我們今天還在用的成語,正是來自莊子的這段故事。
「遊刃有餘」是生命有了揮灑的自由,「遊刃有餘」是自己的身體感覺到了空間的自由。
「遊刃有餘」是使自己從許多牽絆與束縛中解放出來,還原到純粹的自我。
「遊刃有餘」正是美的最純粹經驗。
我們感覺不到美,做事就綁手綁腳。我們一旦感覺到美,做任何事,都可以遊刃有餘。
IC之音是為了新竹科技人設立的電台,也藉著「美的沉思」的這個節目,有機會可以和科學園區職場中的朋友認識。我去了幾家知名的企業,瞭解了科技人職場生活的辛苦。他們可不可能也是一種現代的「庖丁」,在科技職場血淋淋的工作中廝殺競爭?我如果要和這些朋友談美,會不會太奢侈?
每星期一次,我懷著修行坐禪的心情,在電台的播音室講「美的沉思」,我希望自己的語言,可以如同在屠宰場工作十九年後的庖丁的聲音,可以做到遊刃有餘。我們必定是自己先有了心靈的空間,才能有容納他人的空間;我們必定是自己先感受到了美,才能把美與眾人分享。
這一集的《天地有大美》便是多次廣播的文字記錄,裡面談到看來微不足道的「食、衣、住、行」,談到再平凡不過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但是,離開「食、衣、住、行」這些平凡又瑣碎的細節,生活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重心與中心。
美,或許不在劇院,不在音樂廳,不在畫廊;美,就在我們生活中。
蔣勳
(於2005年11月10日,「美的沉思」獲金鐘獎次日)
近幾年在IC之音主持了一個叫做「美的沉思」的節目,其中談生活美學的部分,由遠流出版公司楊豫馨整理,編輯成這一冊《天地有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莊子的句子,我很喜歡,常常引用,就移來做了書名。
莊子談美,很少以藝術舉例,反而是從大自然、從一般生活中去發現美。
莊子講美學,最動人的一段是「庖丁解牛」。「庖丁」是肢解牛的屠夫,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屠宰的工作,殺豬解牛,血淋淋的,似乎一無美感可言。
可是「庖丁」認真專注,在肢解牛的動作中,使當時上層階級的文惠君震動了。文惠君如果活在今天,大概是常常跑國家劇院國家音樂廳的「藝術愛好者」吧!某一天,他或許正看完了「歌劇魅影」,或聽完了「柏林愛樂」的演奏,走回家去,正好經過庖丁正在解牛的作坊,他沒有匆匆走過,他停了一下,仔細觀察「庖丁」的動作。他訝異極了!他發現「庖丁」在肢解牛隻時,乾淨俐落,有極美好的動作,可以比美「桑林之舞」;肢解牛隻時,也有極美的聲音,可以比美「咸池之樂」。用今天的話來說,文惠君竟然在屠宰場感覺到了比國家劇院或音樂廳更美、也更動人心魂的舞蹈與音樂。
因此,每次讀完「庖丁解牛」,我都會問自己,我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錢到劇院或音樂廳?如果我們不懂得在生活中感覺無所不在的美,三天兩頭跑劇院、音樂廳、畫廊,也只是鄙俗的附庸風雅吧!
「庖丁解牛」驚醒了文惠君藝術的假相,返回到生活現實,尋找真正的美。庖丁其實是真正的藝術家,他告訴文惠君:剛開始到屠宰場,負責肢解牛的身體,他是用砍的、割的,弄得一手血淋淋,的確不美。日復一日,經由一種專注,在工作中可以歷練出一種美。他告訴我們:牛的關節,看起來盤根錯節,其實可以理出頭緒。因為專注,他逐漸看不見整隻牛,他只專心在局部的骨節。他說:骨節與骨節之間,有空隙,手中的刀刃,薄到沒有厚度,因此「以無厚入有間,遊刃有餘」。「遊刃有餘」,我們今天還在用的成語,正是來自莊子的這段故事。
「遊刃有餘」是生命有了揮灑的自由,「遊刃有餘」是自己的身體感覺到了空間的自由。
「遊刃有餘」是使自己從許多牽絆與束縛中解放出來,還原到純粹的自我。
「遊刃有餘」正是美的最純粹經驗。
我們感覺不到美,做事就綁手綁腳。我們一旦感覺到美,做任何事,都可以遊刃有餘。
IC之音是為了新竹科技人設立的電台,也藉著「美的沉思」的這個節目,有機會可以和科學園區職場中的朋友認識。我去了幾家知名的企業,瞭解了科技人職場生活的辛苦。他們可不可能也是一種現代的「庖丁」,在科技職場血淋淋的工作中廝殺競爭?我如果要和這些朋友談美,會不會太奢侈?
每星期一次,我懷著修行坐禪的心情,在電台的播音室講「美的沉思」,我希望自己的語言,可以如同在屠宰場工作十九年後的庖丁的聲音,可以做到遊刃有餘。我們必定是自己先有了心靈的空間,才能有容納他人的空間;我們必定是自己先感受到了美,才能把美與眾人分享。
這一集的《天地有大美》便是多次廣播的文字記錄,裡面談到看來微不足道的「食、衣、住、行」,談到再平凡不過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但是,離開「食、衣、住、行」這些平凡又瑣碎的細節,生活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重心與中心。
美,或許不在劇院,不在音樂廳,不在畫廊;美,就在我們生活中。
懂得停一下
我們的一生,從生到死,其實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匆匆忙忙,好像從來沒有好好看過自己走過的這條路兩邊到底有什麼風景,其實是非常遺憾的。我覺得這一條路可以慢慢走得曲折一點,迂迴一點,你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一個城市裡為了求快,就把所有的馬路都開得筆直。可是不要忘記,我們如果去國家公園古代的園林,裡面所有的路都是彎彎曲曲的。為什麼彎曲,因為它告訴你說,你到了這個空間不要匆忙,讓自己的步調放慢下來,可以繞走更大的圈子,因為這是你自己的生命。你越慢,得到的越多。所以在生活美學裡所體會到的意義,會和現實當中不一樣。我們在現實當中希望一直匆匆忙忙,每天打卡、上班、賺錢,都是在匆忙的狀況。可是我常常跟朋友提到說,我最喜歡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名稱,叫做「亭」。也許大家都有印象,爬山的時候忽然會有一個亭子,或者你走到溪流旁邊忽然會有一個亭子,你發現有亭子處就是讓你停下來的地方。它是一個建築空間,但也是一種提醒和暗示說:
「不要再走了!因為這邊景觀美極了。」
所以那個亭一定是可以眺望風景的地方。研究中國美術史的人都知道,宋代繪畫裡凡是畫亭子的地方,一定是景觀最好的地方,絕對不會隨便添加上去。因為這個亭子表示說:你人生到了最美的地方,應該停一停,如果不停下來就看不到美。所以生活美學的第一課應該是:懂得停一下。
我們白天上班真是夠忙了,可是下班以後時間是自己的,我們停下來吧!去聽一些自己要聽的東西,去看一些自己要看的東西,一個禮拜上五天班真的也夠忙夠辛苦,壓力極大。現在不是有周休二日嗎?那麼這周休二日可不可以停一下?停下來其實是回來做自己,問一下自己說:
「這兩天我想做什麼樣的事情?」
坐在河邊發呆也好,或者帶著孩子去看山上的一些樹葉,可能在天氣寒冷的時候變紅了;或者去聆聽下雨時雨水滴在水面上的聲音……套用蘇東坡〈赤壁賦〉的句子: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意思是說,這些大自然的美,是不用一分錢買的,你甚至可以不用去畫廊,不用去博物館,不用去趕音樂會、趕表演。
你就是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發現無所不在的美。
這就是生活美學的起點。
picture from TadahiroUesugi
我們的一生,從生到死,其實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匆匆忙忙,好像從來沒有好好看過自己走過的這條路兩邊到底有什麼風景,其實是非常遺憾的。我覺得這一條路可以慢慢走得曲折一點,迂迴一點,你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一個城市裡為了求快,就把所有的馬路都開得筆直。可是不要忘記,我們如果去國家公園古代的園林,裡面所有的路都是彎彎曲曲的。為什麼彎曲,因為它告訴你說,你到了這個空間不要匆忙,讓自己的步調放慢下來,可以繞走更大的圈子,因為這是你自己的生命。你越慢,得到的越多。所以在生活美學裡所體會到的意義,會和現實當中不一樣。我們在現實當中希望一直匆匆忙忙,每天打卡、上班、賺錢,都是在匆忙的狀況。可是我常常跟朋友提到說,我最喜歡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名稱,叫做「亭」。也許大家都有印象,爬山的時候忽然會有一個亭子,或者你走到溪流旁邊忽然會有一個亭子,你發現有亭子處就是讓你停下來的地方。它是一個建築空間,但也是一種提醒和暗示說:
「不要再走了!因為這邊景觀美極了。」
所以那個亭一定是可以眺望風景的地方。研究中國美術史的人都知道,宋代繪畫裡凡是畫亭子的地方,一定是景觀最好的地方,絕對不會隨便添加上去。因為這個亭子表示說:你人生到了最美的地方,應該停一停,如果不停下來就看不到美。所以生活美學的第一課應該是:懂得停一下。
我們白天上班真是夠忙了,可是下班以後時間是自己的,我們停下來吧!去聽一些自己要聽的東西,去看一些自己要看的東西,一個禮拜上五天班真的也夠忙夠辛苦,壓力極大。現在不是有周休二日嗎?那麼這周休二日可不可以停一下?停下來其實是回來做自己,問一下自己說:
「這兩天我想做什麼樣的事情?」
坐在河邊發呆也好,或者帶著孩子去看山上的一些樹葉,可能在天氣寒冷的時候變紅了;或者去聆聽下雨時雨水滴在水面上的聲音……套用蘇東坡〈赤壁賦〉的句子: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意思是說,這些大自然的美,是不用一分錢買的,你甚至可以不用去畫廊,不用去博物館,不用去趕音樂會、趕表演。
你就是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發現無所不在的美。
這就是生活美學的起點。
picture from TadahiroUesugi
上一篇:勿忘初衷
下一篇:[轉]《生命咖啡館》譯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