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5 23:13:31了解

失去只是..............

精神科醫師朋友告訴我,近來接到愈來愈多憂鬱症患者的求助,這個現象不用說也知道,主要是受到經濟、股市表現不佳影響。其實台灣自殺死亡率從一九九七年開始上揚,當時台股由萬點暴跌、亞洲面臨金融風暴肆虐,就已經顯示了台灣人的憂鬱程度受到經濟影響很大。自二○○八年四月起,自殺死亡率又開始明顯上揚,只是媒體有默契不公布。這波全球不景氣的危險程度,一點也不亞於一九二九年的美國股市大崩盤,如何維持心理健康,是政府與整個社會的大功課。

「錢財是身外之物」這句話大家都能琅琅上口,諷刺的是,我們心理狀態卻受到經濟這麼大的影響,其實,人如果將自己的價值、存活意義放在錢財上面,從心理學來看,人的那份自主性也就不見了。

我喜歡用一種對比的角度來看,在四、五十年前那個窮困的年代,透過環境無形的淬煉,台灣老一輩人知道:要努力培養能力去奮鬥、去爭取﹔但是,當社會開始有錢了,人們腦袋想的卻是:要如何活得比較輕鬆、安逸。於是,這一、二十年來,社會上有些價值開始改以錢來堆積,可以說,現代人其實不是挫折忍受力低,而是缺乏一種在匱乏中創造能力以克服困難的精神,這十多年來台灣社會讓人喪失了一種能透過淬煉來贏得成功的特質。這個失落的溝距很大,讓我很擔心:我們社會到底需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把這個差距補起來?

別被經濟情勢 「綁架」快樂和情緒

過去的社會是從匱乏走向豐盈,現在大環境則是由豐盈轉為匱乏,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不過,目前台灣的儲蓄率仍很高,相較於數十年前的台灣,不能說大家沒錢,嚴格來說,人們的憂鬱並不是來自貧窮,而是因為大家的快樂、情緒被經濟情勢給「綁架」了。在從前窮困的日子裡,台灣人民的生活是很有目標的,知道只要肯努力就會有獲得;當大家活在豐盈年代,反而忙著去搶資源、搶預算,心裡只覺得害怕、總是擔心不夠;而當經濟環境由豐盈轉為匱乏時,許多人頓時失去目標。

從豐盈滑落到匱乏,外在現實條件與人們內心的期待落差一拉大,人的情緒因而出現負面傾向,就是因為思維還留在當年的豐盈中。歷史學者史賓格勒曾說:歷史演進就是春夏秋冬。人也一樣,冬天是要告訴你春天的腳步不遠了,重點是你有沒有能力熬過冬天,只有先跟過去「Say Goodbye」(說再見)才有能力往前看,放下你對風雲年代的懷念情緒,放下既有的見解、觀點,重回匱乏年代當時的拚勁,春天就會到了,這點我對台灣社會還是抱著很大希望的。

快樂面對一天 等於多賺一天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大環境,卻能靠著增加正向情緒來對抗憂鬱。例如這幾天陽光很好,想想老天爺是不是在教你放寬心?就看你願不願意打開心房,懂不懂得操作自己心理的「快樂證券」,去集點、去累積聚沙成塔的正面思維。人在不憂鬱的時候,活力就多,因為憂鬱只會消耗你的能量,現在能快樂面對一天,就等於多賺一天,若陷入憂鬱、卡在懷念過去的情緒,每過一天,那就是白活一天。

以我參與的九二一災區重建心理研究為例,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度過大災難與重建生活的重要因素,人們往往太需要一種確定感,面對變局卻固守著這種心態是坐以待斃,能在變局中繼續奮鬥下去,關鍵是變通能力,樂觀、自信的心理素質就是變通能力的基礎。若是透過經濟寒冬能讓你看清楚,自己對自我的肯定竟然來自錢財等身外之物!不啻是一個重新開啟自我價值的機會,用這個角度想,這次金融風暴其實是一尊菩薩。這幾十年來,台灣社會不斷失去的,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扶持的感受,社會經濟起飛後,人與人之間開始疏遠,反而必須用錢到club、pub去喝酒與人交流,但那並不實際,如何促進人與人間的真情流露,這樣的價值觀如何重建?值得我們思考。

你說現今社會貧富差距大讓你不快樂,其實社會上本來就存在著各種差異性,每天比誰的薪水高並沒有意義,不要把你的思維還放在高薪年代,一起共體時艱仍有機會創造下一波的豐盈年代。你說你的財產歸零、甚至負債,那就扛起這個責任,人生有些事就是要配合去承擔,這是一種人生智慧,老天在訓練你的心理素質,看你有沒有那份信心與希望。以前動不動開雙B車到礁溪泡溫泉、住豪華旅館,現在資產歸零了,就瀟灑揮揮手:那是有錢人才去的,在家洗澡、吃家常菜也很好,管他是不是M型社會,M型就M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