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0 07:55:04deepmind

法華經 金剛經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 聖嚴法師著


下面他們之中又有人問:「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這段意思是說:佛得解脫,阿羅漢也得解脫,解脫之義應該都是相同的,親到涅槃地,即名解脫。如今的世尊,為什麼要說漏盡而住最後身的一切大阿羅漢皆如舍利弗尊者,都不能獲知佛所得法的義趣呢?

這裡的「佛說一解脫義」是指從生死得解脫,不論是佛及佛弟子,凡得解脫,即離生死,故說解脫之義,唯有一種,應該是佛與弟子平等無二的,所以佛得阿羅漢,辟支佛亦同得。

解脫梵文毘木叉(vimoka),亦名毘木底(vimukti),乃離繫縛得自在,即是遠三界之煩惱,離生死之繫縛,也就是實證涅槃之義。不過若從大乘佛法的立場而言,

二乘聖者所得解脫,乃是實證五蘊非我的層次。

大乘所得解脫,則是雖不離五蘊四大的身心世界,亦不被五蘊四大的身心世界所困擾污染。

二乘的解脫是遠離五蘊身心的繫縛,故於一旦進入無餘涅槃的肉體物化之後,便不欲再來三界五趣受身捨身了,因此而被大乘菩薩譏為「灰身泯智」的焦芽敗種。

大乘的解脫是既不貪戀五蘊四大的身心世界,也不厭惡、懼怕五蘊四大的身心世界。

未發大乘菩提心的凡夫眾生,在三界內受身捨身,是由於造業受報的因果流轉,大乘菩薩則以發菩提心的弘誓願力,以眾生為菩薩道的福田,以行菩薩道饒益眾生為成就無上菩提佛果的正因,故能自由自在於生死中來回,這才是第一解脫、最上解脫。

有一個比喻可以說明這種情形:一般人是不能任意進出監獄的,但是有一些法師、居士為了教化的工作,到監獄裡為受刑人說法,也有一些法師到監獄裡主持佛七、禪七,他們不是受刑人,所以可以去,也可以不去;可以在裡面多待一些時間,也可以打完佛七以後馬上離開,甚至不再進去;也可以從這個監獄到那個監獄,進去之後又能自由地出來,不受監獄的繫縛;但是,被關進監獄的受刑人,便不能隨時離開,要等到刑期滿了,或者至少要等獲得假釋時,才可以離開監獄。

以此比喻可知,二乘人的解脫如出離監獄後不願再進監獄,大乘菩薩的解脫,如同擔任教化工作的宗教師,可以自由自在的出入監獄。

涅槃是梵文nirvāa的音譯,意為寂滅、圓寂、不生不滅、無生滅。小乘的涅槃即是脫離一切煩惱而不再生於迷界,有部論師名為「擇滅」。大乘聖典中的涅槃,則與般若及法身為同義。一般來說,不生不滅有三種:肉身的不生不滅、心念的不生不滅、煩惱的不生不滅。

肉身不可能達到不生不滅,有生必有死,肉身沒有不生不滅的道理,所謂長生久視、羽化登仙、化肉身為虹光等,是信仰的,非事實的。

心念的不生不滅是指不受內、外境干擾而有念頭生滅。內境即內在的境界,就是自己的種種思想、妄想;我們的內心思想非常複雜,起起滅滅,想東想西,這是有生滅。外境就是外在的環境,是我們所接觸到的一切現象;外境動,我們的心也跟著動,這也是有生滅。

前念滅後念生、前念滅後念生,念頭經常在生滅不已,一念產生後就不可能不滅,換言之,只要有念頭起就一定有念頭滅。就是入了高深禪定的人,心住一境,似乎已是不生不滅,但其五蘊中的行蘊,仍是因緣遷流於三世的生滅法。依《俱舍論》說,四十六個心所有法,其中四十四個屬行蘊;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包括無想定、無想果、滅盡定等,都屬於行蘊的生滅法。

煩惱的不生不滅,意指小乘聖者至阿羅漢果位,斷除了三界內的見思二惑,稱為涅槃;

大乘菩薩則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為涅槃。

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雖然外表顯現出心念的用相,但內在卻是不動如鏡,那已是不生煩惱的般若智慧心,是諸佛菩薩的權巧方便,叫作不生不滅,也就是「大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