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3 12:34:31deepmind

廣論消文228 “不知修慈悲之菩薩,惟藏人能知。”若爾當如何修?“須從最初次第學習。”

廣論消文228  2291-2301

巳七、思惟對有情利益及損害的結果

此如《令諸有情歡喜頌》 說,若殺有情,則能引其墮三惡趣,若救其殺,能引善趣復得長壽。若於有情不與而取及施資財,發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惡趣。

如同《令諸有情歡喜頌》中所說,首先這樣對比殺生與放生而顯示因果:若殺害有情,以此惡業能把你牽入三惡趣,如果救護將被殺害的有情,就能牽引救護者受生善趣,而且能獲得長壽。若對有情不與取及布施財物,或對其生起嗔心及修慈悲,也分別能引生善趣與惡趣。

所以,損人就是損己,利人就是利己。

特緣有情乃得發心,為利有情始修諸行,是故成佛亦須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滿。

特別就成辦佛果而言,只有以有情為所緣境,才能發菩提心,為利有情,才開始修菩薩行。所以,成佛也需要有情,須依有情,才能圓滿布施等波羅蜜多。

當審思惟。

對於上述各種道理,都應仔細思惟。

巳八、利益有情可速成暫時、究竟之功德

對此,《釋菩提心論》中首先略說,其次廣述。

《釋菩提心論》 云: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於有情,作利損而生。

論中首先略說:在世間善趣和惡趣的所依上,感受的悅意、不悅意果,都是因為對有情作利益和損害所引生的。

其次廣說:

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財,梵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

無上佛果尚且都須依於有情而獲得,何況人天財富,梵天、帝釋天、大自在天(猛利天)、四大天王(護世)等的受用,無一不是從利益有情而產生的,對此又有何可驚奇的呢?(此乃不足為奇定能獲得受用)

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

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中有情感受的種種痛苦,都是從損害有情而引起的。

饑渴互打擊,及侵害等苦,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

在惡趣中,眾生感受的饑渴、互相打擊、吞食以及遭受侵害等痛苦,難以遮止、無窮無盡,都是損害有情的果報。

以下通過大、小乘的比較,更深廣地闡明利他的殊勝性。

諸聲聞等果報下劣,是由未能廣行利他;諸佛獲得究竟果位,是由廣利有情而生。應思此理,不應剎那貪著自利。

從出世間角度思惟大、小乘果報差別的由來:聲聞、緣覺等果報下劣,是因為未能廣大地行持利他;諸佛成就了究竟果位,是因為廣大利益有情。應當思惟此理,不應剎那貪著自利。

即前論云: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棄捨。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

日常法師開示

如《釋菩提心論》所說:我們所要「貪」的,是貪著怎麼利益有情,若對利益有情這件事情不管了,「離貪」了(心不貪著利益有情了),這就像是一種毒,應該棄捨。聲聞之所以成聲聞,是因為他只管自己,沒有執著於利他。所以「貪」並不壞,就看所貪的內容是否正確。因為聲聞不貪著利人,所以他雖然證得菩提,但卻是下(等)菩提;而佛因為貪著利他,不棄捨有情,所以證得了大菩提。當了解了這一點,自然一剎那也不會只管自己。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則於剎那頃,豈有貪自利?

應思惟:以利他與不利他為因,會產生如是殊勝和下等的兩種果,對此獲得定解後,菩薩怎麼會有一剎那不行利他,而只安住自利呢?

辰二、策勵修習菩提心分三:

當愛樂修習菩提心之根本大悲

應由教言引發菩提心乃大乘之根本及入門的定解 當依種種方便發菩提心

巳一、當愛樂修習菩提心之根本大悲

是則專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見是從菩提心苗之所出生,此心根本見為大悲,故諸佛子愛樂修習。若多修習令其堅固,則能任運趣極難行諸廣大行。

是故,應知專一安住利他之行大菩提果二者都是從菩提心苗芽所生,又見到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因此諸佛子愛樂修習大悲。若多修大悲,令大悲和菩提心堅固,則能任運(自然而然)趣入極其難行的廣大萬行。

即前論云:悲堅為根本,菩提心苗生,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

此即前論-《釋菩提心論》所說:以大悲堅固為根本,能出生菩提心的苗芽;以菩提心苗芽,能夠趣入專一利他以及成就菩提的佛果。因此,諸佛子應當著重修持大悲。

此處宣說了兩重因果:1.以大悲為因,生起菩提心;2.以菩提心為因,趣入一味利他、成就佛果。因此,大乘的根本是大悲,著重在這一根本上反覆修持,自會引生後後之道果。

修持大乘法,首先必須了知根本,然後在根本上修。

若修令堅固,諸怖他苦者,能捨靜慮樂,而趣入無間。

修行者著重多修大悲,能使大悲和菩提心穩固。先前見他人身上出血、長瘡,都會心生恐懼;後來為了利益眾生,即便禪定的喜樂都能泰然捨棄,必且入於無間地獄長劫久住,或者,連頭目、腦髓都能施予有情。

所以,一切皆由串習而來,如何串習,心就如何隨轉。自私自利的心串習久了,見眾生之小苦都不願伸手幫助;相反,利他心串習堅固後,連禪定的喜樂都可以捨棄,不顧自己而入地獄為眾生遣除痛苦。

此奇此應讚,此為勝士法。

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是為稀奇,是諸智者所應禮讚,是殊勝士夫修行之道,超勝其他各種道法。

巳二、應由教言引發菩提心乃大乘之根本及入門的定解

今於此義,亦應用諸先賢 言論而發定解。

對於慈悲菩提心為大乘根本的要義,也應當採用先賢教言來引發定解。

如覺窩云:不知修慈悲之菩薩,惟藏人能知。若爾當如何修?須從最初次第學習。

阿底峽尊者曾問藏地修行者:如何發菩提心?

藏人回答:按儀軌念誦,就是發心。

尊者又問:未念之前,如何修慈悲?

結果無人能答。尊者感歎:不知如何修慈悲的菩薩,只有藏人知道(意指藏人不知此種修行的道次第)。

眾人便請示尊者應當如何修。尊者答:必須從最初按次第進修。首先修好共下士道與共中士道,在此基礎上,一定要修習上士道的七因果法。真正生起了菩提心,才算是真正的菩薩。

日常法師開示

最後引阿底峽尊者的話教示我們。當他到西藏去的時候,有人問他:「修那個法(三士道)很麻煩,有沒有一個方便的法門呀?」阿底峽尊者說:「假定有的話,我第一個就不願意這麼麻煩,我早就修了,還何必你來問!」接著又說:「不曉得修慈悲心的菩薩,只有你們西藏人知道,我們在印度這個佛法根本之地可是沒有的!

所以我常常說,假定真的有簡易的方法,那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就一點用場都沒有了,因為十方一切諸佛菩薩無一例外,都是從這條路走上來的,而你居然有所謂的方便法門,那你不是強過佛嗎?那你還跑來學佛做什麼?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這是很清楚明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