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4 22:21:17常憶

感性

pic/出如來家嚕.....依依不捨強作歡笑
(左起)常群、常霖、常資、常湛法師、常曉、常君、常憶、常念


閱讀釋迦牟尼佛的傳記。
  見佛陀不忍眾生遭受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所求不得的種種痛苦,他希望能找尋解脫苦海的方法;為了這異乎尋常的追尋,他捨棄了親人和王位,進入雪山的森林中苦修。
  當時的修行者皆行禁慾和苦行,佛陀同他們一般,進入了完全知性的艱苦修行;直到他憔悴不已、虛弱的病倒,好心的牧羊女供養他一碗羊乳,才悠悠轉醒。於是,他開始飲食,他知道在尚未解決生死問題前死去,是永遠無法完成自己的追求。
  既然完全知性的修行無助於人解脫生命的苦海,到底要用什麼方法呢?
  有一天,佛陀坐在菩提樹下,進入了禪定三昧,且經歷了巨大的魔考;歷時了七天七夜,他從三昧中出定,恰好望見天邊一顆明亮的晨星;他徹底的體悟了生命的實相,感嘆說:「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讀到這一段,我的內心充滿著感動,我知覺當佛陀望見晨星的明亮時,是非常感性的,它說明了完全理性的「識」是永遠無助於達到無限的境地,唯有活潑的、直觀的、充滿著慈悲的胸懷、從智慧的大海中流露的菩提與般若,才能夠喚醒自我,找到生命的真相。
  佛陀的教化是感性的,這種感性不是感官的覺受,而是清淨明朗,如月光輕灑的山川江河。如果佛法不是如此的感性,不會有無量的菩薩不厭生死輪迴來到這世間,便不會有無悔的慈悲、平等無私的智慧、百折不回的修行與勇猛不退的願力。誠如,大願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正覺。」又如,大悲觀世音菩薩言:「盡我形壽,遍度一切眾生,若有一眾生不得度者,我誓不取正覺。若我為眾生未盡度之時,自棄此宏誓者,則我之腦裂為千片。」多麼偉大的誓願啊!這不是最偉大無私的感性的胸襟嗎?
  然而,在修行之道上,最重要的即是慈悲與智慧。
  倘若一個人不能培養出廣大清淨敏感柔軟的心,就不能對有情眾生有真實的慈悲;同樣的,一個人若不能有真切動人的胸襟與風格,就無以落實到思維的核心,開啟直觀世界的智慧。大乘佛教是感性與知性平衡的;假若我們沒有菩薩般的視眾生病如己病、愍眾生苦而知己苦,我們就無法進入菩薩的心海。
常憶 2013-07-06 19:06:16

常湛法師抓我的小熊...嘻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