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3-12 03:27:02黃允中

【私影評】濃情巧克力

影像版權:: Miramax Films

本片很容易讓人憶起多年前的《芭比的盛宴》與後來的《巧克力情人》,不過若要觀察到《濃情巧克力》在創作上更精緻的部分,在觀影時的切入點似乎應該放在這家巧克力店在經營的過程中與周遭環境與人們互動所形成的「聚落」與「社群」。在這個純樸的小村落,我們很能夠觀察到部落式人群凝聚群體向心力的方式,以及日常生活如何形塑他們共同的意識形態。

教堂與巧克力店的敵對關係可以讓我們找到許多對立元素,對立的雙方都在設法凝聚與壯大參予者的社群力量,並進而凝聚整個村莊(聚落)。這種敵對首先是性別上的,小鎮基本上是在基督宗教式(可惜我無從得知其教派,希望熟悉宗教或神學的讀者能提供相關訊息)的父權化管理之下;而老闆從缺的巧克力店老闆娘則是母系社會的背景:她們世代必須帶著女兒離開他們的男性伴侶。

其次的對立元素則是在於凝聚社群所必需的神話故事,在教堂裡不斷被提及的是「原罪」,而在巧克力店當中則是以茱莉葉畢諾許的彩色旋轉圖形所做的潛意識分析。這個部分的區別一方面更加深了前述「性別」上的相異──一方是父權的原罪觀,另一方則是母親遺留的象徵物給眾人的命運指導。有趣的是,此兩者在對於己方社群的影響上都是感官的,關於上帝的真理是一張被一改再改的、必須透過背誦來了解的主日學演講稿,對於生嫩的神父而言是一種折磨,對於小鎮鎮長而言,它隔離了他與甜食,並拘禁了他對於前妻的記憶,唯一欣賞這份演講稿的女秘書(我忍不住再插一句,她與《駭客任務》中的造型是多麼不同啊!),這份表面是救贖的演講稿阻止了她對於孩子在親情方面的表達,以及她對於前夫的記憶。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情感距離就被這張演講稿推離了好幾百萬光年。

宗教在這裡變成了一張紙,一種純視覺,我們可以看到它是如何折磨人們的其它感官,而且它的統治是極無效的,醉鬼在上了一個月的主日學後可以在一夜之間將宗教上的教條完全忘記,他的暴力與酗酒傾向可以說是將宗教視為教科書的教育下的後遺症:酒精可以在瞬間讓人產生感官豐盈的錯覺,但它始終是幻象。教會這個聚會空間對於人際關係的建立也並沒有幫助,夫妻、母女、親子之間的問題依舊嚴重。

巧克力在此作為一種整合人類全體感官的秘藥,它達成了心靈上可以被稱為「和諧」(Harmony)的狀態,這種和諧狀態在本片中是眾多多年來心理不快樂的人們的救贖,受暴力對待多年、並有偷竊習慣的女子在這裡找到了生命的光輝;嚴肅的房東老太太則重拾微笑;她的孫子則藉這個空間重新建立與外婆的關係(他的達文西式的創作才華也不再受到壓抑)。甚至到了最後,原本一向與畢諾許對立的教會眾人也臣服於巧克力的美味之下,釋放了多年來的心靈壓抑。

本片另一個主題是「旅行」與「定居」的概念,感官的和諧狀態依舊讓畢諾許家世代居無定所,而小鎮人們定居多年,在心靈上則是停滯的,本片可以說是位於天平兩端的兩種截然不同的靈魂如何取得平衡:小鎮人們開始試著透過感官的愉悅敞開心扉,而畢諾許,則是在領悟到驅迫自己不斷遷移的動力來自於對於母親的執念,被打碎的骨灰罈意謂著她解脫了心理的禁錮,而在此同時,真愛就出現了。

本片充滿了好萊塢電影中少見的歐洲風格,但是劇情能夠普遍被美國觀眾接受,原因是它妥善地利用好好萊塢的編劇方式。出品本片的Miramix公司再次讓我們看到了它旺盛的企圖心:我們曾看過它出品的優秀美國獨立製片作品(例如《黑色追緝令》);將優良的外語片打入美國市場(例如《美麗人生》);《濃情巧克力》則進一步展現融合多元不同文化風格電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