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心靈的奧德賽之旅──聽 齊柏絲坦* 的《展覽會之畫》
* 齊柏絲坦 ( Lilya Zilberstein, b. 1965 ),俄國鋼琴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想像與猜測
一次、兩次、三次…聆聽齊伯絲坦演奏的《展覽會之畫》,每次都感到不知所云、不知所措──那習慣上如嘉年華的節慶氣氛、如費里尼般詭異的馬戲團場景、以及諧謔嘲諷的意味呢?總體上,那活潑生發、積健雄闊的風格呢?都沒了!
齊的詮釋彷彿一張癱軟無力的網,飄撒下來,壟罩住我聆聽的心神,跟著一起陷入一種無從分辨的退縮迷茫中。
三月份,奧國藝術家尚諾偕妻來訪。一日,我放了這片CD。他詢問是誰的演奏,我說是一位俄國鋼琴家。他旋即笑著說:「憂鬱的俄國人!」他用了melancholy 這個字。
我當下不甚苟同,許多俄國鋼琴家並不具有這個特色。但這一聲明卻點醒了我齊柏絲坦演奏所含的詮釋特質。
這是非常特別的詮釋立場,在歷來的演奏家中殊為少見──一種對於生命的迷惘無力感;她在展覽會之畫中所見的,充滿無法舒解的生命之謎、之苦、之荒謬。
在展覽會的巡禮中,許多片段或章節,隱含了悲觀或所謂憂鬱特質引發的失落感,某種深沉退縮式的內省,直觀到生命最陰暗的部份。
如果我們放下固定的習見,用心靈之耳來接受齊的詮釋,那麼,她為我們敞開了新的疆域,不同於以往的詮釋方式,不諦是一帖發人深省的藥引。
她看到了什麼?
她那善良仁慈底心地怎麼面對?
聽她演繹的《展覽會之畫》就是最好的答案!
【二】、嘗試再度聆聽
齊柏絲坦的演奏內斂而不炫技,觸鍵非常Q黏富有彈性。她轉化展覽會巡禮成為一次內在生命之探索旅、她的奧德賽之旅。
我將聆聽的筆記參照相關的資料整理於下,有些部分也許是離題的解讀:
01. 漫步:清純無玷的起步,一步步變化、由童稚而青春而逐漸熟成。
02. 驚愕、小心翼翼;近觀、躡足、跟蹤、綜覽,所見皆不同。
懷著悲憫與同情。
某種諧謔嬉戲。
遁走。
03. 輕鬆漫步,悠閒、無目標、隨遇而安。
04. 田園,流水般的自然,無為而為的閒適;自我(慰藉)之歌、自我的搖籃曲。
一波三折的心情變化。
在高渺處擺盪…不知不覺,從白日夢中驚醒。
05. 從新精神抖擻的出發。
06. 在遊蕩的氛圍下,到處溜轉、充滿趣味。
07. 又打起精神好好觀看。
裝模作樣地、跟著人群亦步亦趨;東看看、西看看。
也彷彿逐漸明朗,漸漸融人群中,或駐足融入畫中,被某張畫吸引。
08. 進入某張畫中,順著步履一步步墜入。
09. 精靈的飛舞、跳躍。
10. 某種東方風味的畫、耐讀、細看畫裡的種種變化與蘊含的智慧。
11. 又是漫步開始:持平的步伐。
12. 飛舞,這幅畫、那幅畫,如蜻蜓點水般、熱鬧的市集到處看。
跟著畫的內容飛轉,昏頭轉向。
13. 止步,沉重,幾乎不能走動。
又一幅吸引人的畫,彷彿死亡、死亡的顛簸。
14. 從死亡中步出,帶著復活般的迷惘幽思、醒來,還在似醒非醒的階段,一面醒來一面回味著。
似莊周夢蝶後的反思。
15. 加快步履──追逐──逃離死亡?
奮力追求某種神秘的經驗,以出離生死之謎?
16. 走上開闊大道,不再疑惑。
最後走上昇華之路,亦即凡人之路──只要戮力以赴,既平凡踏實又是十分特異亮麗
── 十分內省的音樂。
觸及崇高,充滿光采的、不斷昇華而轉化。
做為總結的回顧與前瞻。
依依不捨地告別展場──這趟生命之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聯經出版社:焦元溥 /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
專訪齊柏絲坦(摘錄)
焦:您如何建立自己的詮釋?
齊:我試著讓自己直接面對樂譜。我在建立自己的詮釋之前很 少聽各種演奏版本,除了一些必要的例外。像我學習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前,自然先研究過他本人的演奏錄音。但除了這些少數情況,我都是直接從樂譜建立詮釋,之後讓音樂隨著我成長。我和DG簽約時,他們要我錄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可是我不會彈。後來我學習此曲,做了第一次錄音,但很不滿意。過了幾年,我覺得我可以錄音了,才又再錄一次成為DG發行的演奏。這兩次錄音間我的詮釋就有很大的轉變,而我現在的詮釋又和錄音大不相同了。或許是我因為成長了,或是演奏經驗增加,或是技巧進步了,都有可能。像我生完小孩後,我先生就說我的演奏進步許多。這可能是生活經驗增加,也可能是身體變化—我懷孕時體重增加,但也因為這些重量,特別是手臂的重量,讓我能夠更輕易地彈出我要的音色音量,所以我一點都不希望減重。
( 本片 CD 為 Hänssler 的錄音,應是最近的一次 / 2006年9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