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2 22:59:28Katle and Joe

荷索的電影 “Rescue Dawn”──搶救黎明



《荷索的電影 “Rescue Dawn”──搶救黎明》

或「黎明搶救」,是美軍營救被擊落飛官的行動代號。這是德國導演韋納‧荷索 (Werner Herzog, 1942出生 )2006年拍攝的電影,前一陣子意外在HBO看到,並且還重播好幾遍。原來把它當作好萊塢的越戰電影來看,直到出現導演的名字,吃了一驚,荷索也參一咖拍越戰電影?所為何來?

第一次看完全片,心中還是不甚篤定荷索的用心和用意。只覺得有些場景彷彿深富言外之意。
譬如:飛官Dieter Dengler執行任務,被擊落後,偷取村民置於草棚的食物離去,鏡頭卻攀回棚內的空籃子;Dieter被寮國 ( 越南?)民兵牽綁著通過橋上的遠景,像極了柏格曼《第七封印》裡死神帶著他的戰利品(蒙召的死者)在遠山脊的舞蹈;當他被釘在地上時拉遠的俯看鏡頭;偕戰友逃離俘虜營後,戰友撥弄含羞草的鏡頭,居然有邁爾斯東Lewis Milestone《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片尾主角和蝴蝶的美感;尤其逃營後在叢林裡的歷程不禁令人想起何索自己的《陸上行舟》裡,人與大自然的爭鬥;以及,最後返回母艦後歡迎會上的對話。 
幸而重播時有機會再度溫習一些片段,逐漸把荷索想藉此片說的話連綴起來,不禁讚佩荷索這位平易近人、善說故事的高手。他把要說的話包裝在非常平常的電影形式裡,如果我們不細察,就會覺得這是一部有關越戰戰俘如何逃出俘虜營的電影。其實在這件外衣下,荷索想說的是另一碼事:一個人、一個美國大兵的徹底改變,或者,更正確來說,經由戰爭被俘以及越獄的洗禮,一個人的徹底覺悟、醒悟和開悟!

首先,我們需要調整轉換一下視角。這部電影,荷索是拍給西方人看的,他假定的觀眾第一是西方人,從西方人(德國人、歐洲人)或美國人、或一個德裔美人的角度來敘述這個故事。所以,會吸引荷索拍這部電影,一方面這件史實的主角是德裔美人,與他有某種同鄉之情;其次,主角本人的重生經歷,包括身體和精神(心靈)上的重生。
而早在1997年,荷索拍了一部紀錄片《Little Dieter Needs To Fly》,本片等於是該片的劇情(fiction)版。

Dieter一開始,在作戰簡報時大放厥詞:我要把這些越共兔崽子炸得屁滾尿流。儼然一副不可一世的老美牛仔作風。
剛被俘虜時,依然傲氣凌人,拒絕承認北越軍官
(也是荷索)對美帝的指控:侵略他國、轟炸婦孺
及至被押送的過程中,先被釘綁在地上,完全無助,到連一個小孩子和昆蟲都可以對他為所欲為。那拉遠的俯瞰鏡頭正代表著,他所信仰的上帝和價值正離他而去,開始陷入純然無助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如何看待隨後非人的待遇呢?那個橋上的遠景鏡頭,Dieter 在中間被牽綁著,一隊人奔逐過橋,當聯想到《第七封印》死神在遠山巔率隊的舞踊,就有一種命運擺佈下不得不逆來順受的意味,微妙地調適著主角和我們的心境。

回頭看前面提過的,Dieter 剛被擊落時,從草棚搜取食物後,荷索特地讓鏡頭攀回到草棚下的空籃子,畫面色彩鮮豔而寧靜;在這兒荷索做了一個提示,接下來將是一次空卻之旅,空卻自我的、空卻舊我的旅程。若欲成長,一個人必須清空自我、空除自我。

美軍轟炸掃射德國城鎮時,童年的Dieter在窗口看到駕駛員的注視,這詭異的經歷使他立志要當飛官。這是一段奇妙的敘述:戰火下,受攻擊的是自己的家園,卻迷上了敵人執行轟炸的飛行員所代表的蠱惑未知的夢幻,最後還達成了這夢想!
屠殺的英雄面與飛行欲望的美感面就這樣交集著。這是少年單純的英雄夢,而背後隱藏的殘暴,卻在主角被俘後一一真實面對並經歷了!

再次不得不佩服荷索的功力。這一段Dieter在俘虜營的口述回憶,在落魄現狀對比下產生非常鮮明的影像效果。就像 Sam Wood 的《戰地鐘聲》裡,英格麗褒曼對賈利古柏描述未來的成家夢景,當我們聽著話語的同時,鮮明地看到如假似真的實景。

俘虜營彷彿修行的寺廟 (營前除瞭望塔外,還有三座小山丘,像三座守護神,或某種信仰的標誌),叢林可比擬磨練的大千世界。但俘虜營又像馬戲團、遠離戰場的世外桃源,有費里尼般的筆觸;這筆觸遊走在緊張、驚恐、詼諧、悠閒、平和、詭譎之間。

在網路上讀到署名Jonny_Numb的短評The "Dawn" of Naturalism
他說:
「荷索的電影一向標誌著與大自然界的緊密關係,兼編導的他把這一特色帶到《黎明搶救》的寮國境內。這是一部陳述越南戰事的感人而深入之作。」

“Writer-director Werner Herzog, whose filmshave always been marked by a rapport with the natural world, takes thistrademark to Laos in"Rescue Dawn," a compelling, intimate account of the Vietnamconflict.”

這一段所言不差。
文章末尾他評道:
「我唯一的不滿是電影結局顯得做作而多餘,扭曲了先前以寫實主義描寫折磨的效果…」

“My only real complaint about the film is aconclusion that comes off as contrived and unnecessary, stretching thecredibility of the harrowing realism that came before.”

這結論,我就不太苟同了。
影片看似多餘的結局,正是荷索畫龍點睛之處。也是可以讓我們把全片勾串起來的一條線索。而何索的手法,絕非寫實主義。他的手法太多樣了:既是寫實、也是自然主義、超現實的、紀錄報導式的…。其實他遠遠超越了個別的派別和主義,而是以生命實然的狀況和態度來呈現他所體悟的人性真情和情事真相。

影片結局就是他對生命的覺悟表白:
獲救的
Dieter──既是由越共手裡、殘酷的叢林中獲救,也是從軍情官僚體制裡獲救──回到航艦,受到袍澤的盛大歡迎。歡迎會的主持人問他:
「你能不能傳授一些叢林裡求生的訣竅?」,他回答:

“Empty what is full.
Fill what is empty.
Scratch what itches.”

電影的中文字幕翻譯:
飽了就拉,
餓了就吃,
癢了就抓。
如果看英文,可有另一層的涵義:
實則空之,
空則實之,
癢則抓之。

主角不但回答了求生的訣竅,而且往上推了一層,回答了真正生活的秘笈!

請看大珠慧海禪師的一則記事:
源律師問師:

「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師曰:「饑來喫飯困來即眠。」
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
師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師曰:「他喫飯時不肯喫飯。百種須索。
睡時不肯睡。千般計校。所以不同也。」

是否有異曲同工之處?
那麼,何索要說什麼,豈不清清楚楚?

最後主持人再問他:
“Do you believe in your country and God?”
他回答:
“I believe I need a steak.”

“believe”是一種堅定的信仰、信任和認定,而他認定他要的是──一塊牛排
──實實在在、具具體體,比起抽象飄渺的國家和上帝,正如戰場上或逃難中的袍澤和袍澤情誼,才是最具體可貴的!
而國家與上帝,不正是美國每次出兵的崇高理由!?
荷索等於根本否定了老美在越戰 (或如今出兵伊拉克) 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全場的歡呼肯定了這一點。

有一幕場景我一直百思不解。當他從基地醫院,躲在手推車裡逃離CIA情報員,登上直昇機後,直升機一個漂亮的迴旋離去,這時手推車飄著白色罩布被螺旋槳的風力吹開(往我們觀眾左邊的方向)──這個鏡頭有些難明的美感,一直在我腦中盤桓。
就在即將完稿前,我省悟,這既然是Dieter的重生之旅,他既然登上了悟的彼岸,我想到佛陀的筏喻──那推車不正是隱喻登岸的筏嗎!?
結筏渡河,登岸捨筏,既然登岸了,筏就可以不要了!
這筏是什麼?就是他努力逃出所有牢囚的奮鬥與苦難。
但,荷索更多了詩意的美感。
 
推車上飄飛的白色罩布和直昇機瀟灑離去的姿態,正像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般,對於這樣受苦的際遇,寧可不再,但同時將永遠影響了
Dieter的一生。用一句話來闡釋,就是:「再見了,這些銘心刻骨的往事!」同時又有正面積極的意蘊。
荷索以這麼中性、凝諦、不煽情、不著痕跡的手法,把這耐人尋味的境界表現出來,令我不得不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P.S. 很想看看《LittleDieter needs to fly》,以便和《Rescue dawn》比較,除了紀錄和劇情的類型差異外,相隔20年,兩片還有什麼其他的異同之處。




(Joe)
taews 2016-05-23 11:47:50

Good!

Katle and Joe 2013-02-14 10:27:33

捨筏登岸,這筏恐怕還包括了美國的國防軍情價值體系!
近看荷索的《爆裂警官》,更嚴苛地批判了世人所謂美國夢的美國,它可不是一部泛泛的警匪片,正如《黎明拯救》不是一部好萊塢式的越戰片!

Katle and Joe 2012-12-03 22:28:50

前陣子在MOD重看此片,其中
“Empty what is full.
Fill what is empty.
Scratch what itches.”
居然譯成
"實則空之,
空則實之,
癢則抓之。"
當下覺得怪怪的,太文謅謅了,還不若原譯
"飽了就拉,
餓了就吃,
癢了就抓。"
比較符合電影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