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2 17:15:08jerrykang4377

最有味道的記憶7

隨著少棒揚威美國,拿到「世界」冠軍,在政府推波民族光榮下,全民瘋棒球,半夜起床看實況轉播,我們這一群未來主人翁也跟瘋玩起棒球來。

下課時間,同學拿出皮球(軟而有彈性,內充空氣,砸到人不會痛。),號召群雄(不好意思!女生對棒球大部份興趣不大,很少跟來。),衝去佔地。

因為校地小,操場不大,能馳騁棒球的場地不多,在有限的空間裡,孩子們創造出了變型制的棒球運動。

首先,由兩位帶頭(通常是實力差不多的同學)「剪刀、石頭、布」,贏的人先選隊友一位,輸者後選,然後再「剪刀、石頭、布」,做第二輪選秀,直到選完為止。

分完隊後,酌量人數多寡,看是打幾個壘包的遊戲;因此,我們玩過一個壘包、二個壘包這種簡易式玩法。

決定了玩法,接下是設置壘包。那時為求方便,壘包可以是一顆大樹,可以放鞋也可以在地上畫一個方塊。至此本壘板更簡單,就畫一個五角形解決。

球棒沒有,手套沒有。那怎麼比呢?球就用手打,球就徒手接。

我們試過找一根剛好手握圓木棍來用,但有時投手球路偏離大,壞球不打,時間等待久,忍不住去揮,又揮不中,不好玩。再說球彈性大,真被打到了會飛很遠,如果在操場內還好,瘋狂一下全壘打。偏偏校長宿舍就在一壘後方不遠,一個精準揮擊,一個離奇彈跳,進了校長宿舍。

「碰!哐噹!」遠處傳來嚇人的聲音,伴隨猛犬的狂吠。

大家面面相覷。

「哇!」

「有聽到玻璃破的聲音嗎?」

「怎麼辦?是校長住的耶!」

就這樣,沒人趕按門鈴拿球(其實校長不在),因此這種「正式」的比賽就不適合了。漸漸地另一種方式取而代之,成為主流。

我們改成「滾地式」棒球,也就是投手將球滾向本壘板,打擊者以手以拳揮擊,球打出去後跑壘,其後規則與正式棒球一樣。守方接傳球也都用手。

這種方式的棒球遊戲,一定打的到球,就看力氣大小,擊球遠近而已。

打棒球是我們男生每天玩不膩的遊戲,沒有身材限制,想參加都歡迎。同學裡一位小時得小兒麻痺,走路一擺一拐。姓蕭,高大壯碩,也來參加我們的遊戲,他不受身障影響願意來,我們很樂意接納他。

輪到他打擊時,一點也看不出他那裡不方便。當球滾過來,曲膝蹲下手一撈,球飛出去,然後一拐一蹦,笑嘻嘻奔向一壘,我們在旁鼓噪:「加油!快點!快點!」

蕭同學速度還真快,上壘率很高哪!

有時同學故意耍帥,慢慢接然後學電視美技傳球,球傳偏了,一壘手沒接到,球到處亂跑。蕭同學通過一壘後,直撲二壘,安全上壘。

蕭同學雀躍不已,攻方歡聲雷動,守方也歡聲雷動。這太神奇了!攻守方一起慶祝這偉大的時刻,我們不看好的棒次居然神起,站上得點圈,「中華隊」要反敗為勝了。

攻守交換時,我們體量蕭同學行動不便,很自然請他當補守,這樣就不用費力走去一壘;不過有時他希望換個位置,大家都想到守一壘,這樣也不用跑來跑去接傳球。

接納不方便同學入團,替他(她)們設想,高高興興玩在一塊,都是很自然的事。人性本善不用教就懂,孩子們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