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4 14:32:13火神紀

冷萃末篇:白牡丹

  最近如著魔般地痴迷於冷萃,看看這個月的目錄,初十寫了一篇《開湯千家寨古樹茶》,從十四開始寫了第一篇《冷萃鳳凰赤葉》開始,至昨天已經冷萃了五天了,《冷萃野生族群古樹茶》、《冷萃鐵觀音》、《冷萃高火岩茶》,昨天的《重建味覺系統感知的標準》嚴格來說,可以算是《冷萃熟普-2025大雪山古樹散茶》,包括今天,現在我的案頭擺放的是一杯冷萃的白牡丹,白牡丹是白茶的代表性品類之一,屬輕微發酵茶,主產於中國福建省的福鼎、政和、建陽等地。其名稱源於獨特形態:綠葉托銀白毫心,衝泡時如蓓蕾初綻,形似牡丹花。在白茶體系中,白牡丹介於白毫銀針(純芽頭)與貢眉/壽眉(多葉少芽)之間,採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屬白茶中的上乘佳品。

  今天這一篇,是不是也可以直接以《冷萃白茶:白牡丹》為開題。不過,我已經冷萃了這麼多天,就算當年作為茶業從業人員的我,可能都沒有這樣連續地寫跟茶相關的文字吧,五篇六篇連續寫,那時候能有這種持續力度的茶文化探索創作的,大概是幾次出行,去安溪、去武夷山的幾篇連續的茶都遊記,大概能跟這次的冷萃並肩。記得那次寫《武夷山閩行印象》系列的幾篇文章,大概是我上一個創作期的最末一個時間段吧,《閩行印象》當時寫了大概四篇,第一篇發佈的時間和最後一篇發佈的時間,我印象中應該是隔了幾年,並且那幾年間,我幾乎沒有再寫什麼字了,所以這次寫的這幾篇冷萃系列,突然感覺是不是跟那時候的武夷山印象系列給連上了呢,這中間,我幾乎斷更了十年。

  寫《福建安溪印象》系列的時候,我僅僅還只是一個茶愛好者;寫《武夷山閩行印象》系列的時候,我是一個茶業從業者;而今寫《冷萃系列》的時候,我大概連一個茶愛好者都算不上了。從傳統的茶人角度來看,他們也許能接受古時候的冰萃龍井是古茶人曾經有過的浪漫與風情,但是現代的冷萃或者冰萃,可能他們都會覺得是從咖啡演變過來的,所以像那些相對比較固化的老茶師來說,不屑一顧是必然的,更有甚者也許會覺得大逆不道欺師滅祖了,我反而有點慶幸我只是一個前茶業從業者,所以我能用更開放的眼光和心態去平和地接受這一切。

  年過不惑之年,仍能接受新東西,我其實對自己還是挺欣慰的——尤其是喝茶一道,我自幼時隨長輩喝茶,可能只有幾歲光景,小學時我已經會自己泡茶喝了,所以我的茶齡至今也得將近四十年了,一個玩了四十年的東西還能玩出新花樣來,這一點上,至少還讓我覺得自己是不是依舊還年輕,所以還能接受新東西,還能玩新花樣。

  今天寫完這一篇,我大概可能會有比較長的一段時間會不太想寫跟茶相關的文字了,這篇文章作為冷萃系列的一個暫時的注腳,我來給這個系列做一個收尾吧。

  最近寫了這幾篇冷萃茶系列,感興趣的小夥伴如果一路讀下來,其實對冷萃茶會有一個大概的概念,並且對於冷萃茶的特點應該也會有一個相對清晰的認知。

  首先從技術層面上要搞明白,怎麼衝泡冷萃茶才會好喝呢。按我最近的各種嘗試,網上流傳的茶水比拿例是1:100,也就是100毫升的水兌入1克茶葉,但是就我感覺,這個茶水比例過於寡淡,我傾向於加更多的茶,但是法無定法,每個人其實都應該去嘗試一個適合自己的比例,並且其實每個茶類的風味不同,濃淡不同,對於低溫長時間冷萃的反應也不盡相同,所以可以先按1:100的比例嘗試之後再做細微的調整,調整到你覺得最合適的那個比例就好。像我最近喝的幾個茶類,我自己的口味比例大概要去1.5:100。

  我不搞冰萃,所以我這裡不講冰萃,我最近喝的,全部都是冷萃,衝泡方法也簡單,在一個容器里投置適量的茶葉,然後加入適量的常溫水,這兩個適量,需要你自己去把握,然後直接密封之後,放置在冰箱里,之後就需要一個長時間的低溫萃取,關於這個長時間,網上有的說是兩小時到四個時,有的說五到六個小時,我的方法更簡單粗暴,因為我基本上不統計這個時間,我把茶水按比例罐裝之後我就直接扔冰箱了,一般在晚上睡覺之前,第二天起床的時候,基本上就可以喝了,並且我用的容器比較大,那價量大概夠我第二天喝整天了,所以我在第二天睡覺之前,就換另一個想嘗試的茶葉,按我對它的理解比例況常溫的水,然後再度放回到冰箱里。

  其次,需要解決怎麼喝的問題。這幾天,我嘗試過整瓶拿出來,一邊喝它的溫度會慢慢地拉升,最近天氣炎熱,所以它大概會在兩三個小時內恢復常溫,而按我的體會,常溫下來喝,它的口感不如低溫下喝,因此,我會拿一個杯子,從容器里一杯一杯慢慢倒出來喝,容器仍舊存放在冰箱里,保持它的低溫狀態。

  我也試過用熱水衝泡並且直接將它衝在冰塊里,那種感覺跟喝熱茶差不多,並且是冷的熱茶,感受上跟冷萃的風格完全風馬牛不相及。所以最近不斷地嘗試之後,我最終定型下來的就是當前的這種喝法,大瓶倒杯子,一杯一杯慢慢續。

  其三,冷萃茶跟熱泡茶相比,有什麼優點和特點呢。這其實我在最近的幾篇文字裡都做過相關的闡述,總結如下:通過低溫萃取茶葉中的物質,低溫有利於茶葉中可溶性糖類、低沸點芳香物質和氨基酸分子的有效析出,同時它又會降低了通過高溫析出的主導苦澀口味的茶多酚、咖啡鹼、兒茶素和部分單寧酸等物質的析出——所以冷萃茶的優勢明顯:果香更濃烈,甜度更高,口感清冽且苦澀度低,口感會更柔順醇滑甜潤清爽。

  說人話,首先是低溫,它會保證了你在炎炎夏日的清涼爽滑的口感,然後就是低溫萃取的過程所萃取出來的物質跟沸水衝泡出來所析出的物質比例是不太一樣的,低溫萃取出來的茶湯鮮甜度會更高,香氣會顯得比較淡雅,如果你能適應這種口感,你甚至會覺得它是淡雅卻不是淡,所以不會覺得它香氣不足,甚至會覺得它香得更高雅內斂一些。這種品飲體驗,如果能夠適應的話,會很快就上癮上頭。

  熱水衝泡與冷水萃取,就我感覺是各有風格各有千秋,尤其是在淡淡夏日,冷萃法可能更能吸引人。如昨天所說,我最近的整套味覺系統幾乎在重建對於茶葉標準的整套體系,我希望這次最終能進化出來兩套標準,熱泡的標準和冷萃的標準,其實應該各行其道的,各自用各自獨立的系統,就會好很多。可能,我現在喝的冷萃茶還太少,無法建立其獨立的系統,所以才會去找熱泡茶的系統做比對因而產生了部分的混亂。

  今天喝著冷萃了一夜的白牡丹,寫完了這一篇。今天晚上,我在想家裡還有啥拿去繼續冷萃吧,不過喝了這幾天的冷萃,冷萃的特點基本上在每一個茶品上的表現都是比較清晰的,尤其是你如果拿著它去跟熱泡茶做比對的話,你會發現它倆的風格完全迥異,雖是同一茶品,但是整個品飲體驗卻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好多玩冷萃的人都推薦銀毫白針,今天的這泡白牡丹告訴我,銀毫白針只會更出色,因為它的風格跟冷萃的這種技術更加楔合許多,所以網上說的,有許多事情其實還是有些可信度的,需要你自己去嘗試和判斷。

  以上,2025-06-14 13:13:54;乙巳蛇年壬午五月甲寅十九。

 

上一篇:冷萃高火岩茶

下一篇:雖未得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