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萃鐵觀音
昨晚,陪彧少爺去跑步,我跟他說,要不換個地方跑,把大澄海國里能跑步的地方都給打卡一遍,然後做個表格,哪裡跑著最舒服,狀態最好,咱以後多去那裡跑。彧少爺選了一圈,最後選了南洋溪的河堤。之前每天夏天偶爾都會帶他去,今天還沒去過,是不是,因為盛夏未至?
昨天剛好是六月十五,月圓夜,雖然有雲,但是基本上也沒把月亮擋住,回來的時候發了幾張在堤上隨手拍的照片,小夥伴說,今晚是本年度“最低滿月”,是全年之中離地面最近的滿月的晚上。很神奇,都一兩年沒上堤上去了,這一去,就這樣因緣際會。
現在的夜晚光污染其實太嚴重了,加上大氣污染也嚴重,所以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但是在現代人的眼裡來看,月亮似乎已經不如早年那般明亮且誘人了。只是因為現在處處都是明晃晃的光污染削弱了月亮之亮帶給我們的直觀感受,加上大氣污染中的各種氣體和塵埃也會讓現在的月亮看起來沒有那時候那般光潔靚麗。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人還是那些人,只是感受卻似乎不一樣了。
記得早年在蘇北求學,大概是月半前後,某天半夜裡睡不著覺,不記得跟哪位師兄一起翻出了宿舍的欄桿也翻出了學校的圍牆,我們一起去夜攤上吃了白粥,配著豬大腸和白蘿蔔乾,吃完之後我們一起回宿舍,師兄說,走樟東路。那時候的大樟林,晚上很早,街上就沒什麼人了,許多的店鋪也都關門了,加上那時候翻出學校都已經是半夜時分,連一家做生意的門店都沒有。我還記得那天晚上的月亮特別的亮,比現在的路燈都亮,能看清楚街上的每一個角落,我們就這樣踢著石仔慢慢悠悠地回到學校去。那時印象中最明亮的夜晚之一,就昨天晚上的那個月亮,感覺跟那個月亮有得一拼。
河堤上其實比城區會好一些,因為光污染會略少一些,並且因為空氣比城區更濕潤,空氣中的水分會帶走一些塵埃,加上河面上視野更開闊,所以在河堤上看月亮,會比在城區的體驗好上許多,因此昨天晚上,大概是近年來對月亮體感最強烈的一晚。一切,僅僅只是因緣際會,我們也沒想是月半,也不知道什麼最低滿月,僅僅只是剛好一切都湊到了一起,於是就有了這樣的一次邂逅。
有時候在想,有些事情,不那麼刻意地去追逐,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恭逢其盛或者恰逢其時,也許更好。
最近幾天,我對冷萃茶真心有點上頭了。前天喝了《冷萃鳳凰赤葉》感覺只是還好,昨天喝了《冷萃千家寨野生族群古樹茶》,簡直給我打開了一個新世界,昨天上午喝完了一整瓶的生普之後,昨天下午又冷萃了一瓶鐵觀音,並且為了給久未喝的鐵觀音建立一個標準線,在冷萃的同時,我喝了一泡熱泡的鐵觀音,給自己重新建立一個比對標準。早年間鐵觀音大行其道的年代,其實也喝過大量的鐵觀音,加上母親大人一直是鐵觀音的忠實擁躉,所以鐵觀音其實沒有真正斷過,不過自從我迷上了普洱茶,後來又轉戰了鳳凰單樅茶,所以鐵觀音再也沒有成為我的主要口糧。
鐵觀音在製作工藝上其實也分熟茶與生茶,不過它跟普洱的生熟概念不一樣,它依舊還是烏龍茶的製作工藝,不過傳統的烏龍茶會有一個中火焙炙的工序,早年流行起來的鐵觀音熱潮,那時候最盛行的卻是一種相對新的工藝,用輕火慢焙,所以那時候的鐵觀音相對來說主打的是一個清香鮮甜,反而傳統工藝製作的鐵觀音,在那一波熱潮里並非主角。那時候其實也改革出來一些類似於抽濕茶之類的工藝,不過跟我之前寫鳳凰茶一樣,抽濕工藝感覺也是走得太過了,所以跟鳳凰的抽濕茶一樣,最終也沒有火起來。
我接觸鐵觀音,並且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品飲標準,其實是新工藝的鐵觀音。它與傳統工藝的中度發酵,做青時的重搖、厚攤、短晾不同,它相對輕發酵,做青時輕搖、薄攤、長晾,減少氧化程度,保留鮮葉的翠綠色澤和清新口感。烘焙工藝上,傳統工藝多采用 120–180℃中高溫焙火,破壞葉綠素,香氣沈入湯中,形成更醇厚的滋味;新工藝則以 50–70℃文火慢烘,避免高溫破壞鮮爽感,口感相對輕柔,香氣略揚,且帶有鮮嫩的花草香氣。
最近在網上看一些冷萃的博主,多說鐵觀音的冷萃效果很不錯,所以應該翻不了車,昨天下午冷萃了一瓶。晚上陪彧少爺跑完步回來,氣溫又高,所以就沒有到今天,在昨天晚上跑完步之後,慢慢悠悠地,把它全部喝完了。
冷萃工藝,確實對於這種輕焙火的清香型茶葉,有一種天生的親和力,清香型的鐵觀音,雖然依舊是烏龍茶工藝,但是在風味上它其實有點接近綠茶系,像泡鐵觀音的熱水,其實也不能用太高溫的沸水,它會直接將茶葉燙熟,反而會析出一些不好的苦澀出來,如果是用傳統型的高溫烘焙過的鐵觀音,相對就會比較適應高溫沸水——因此用冷萃,確實跟清香型鐵觀音同樣是非常楔合的,那種因為水溫把控不好水溫稍高就會析出的不好味道完全避免了,經過了幾個小時的低溫萃取,喝起來的口感更加清冽,鮮甜度更高。
可以這麼說,早上的冷萃普洱茶給了我一個很震撼的體感,那種品飲體會完全是遠超我的預期的;而因為有了那一次的體會,這次對於鐵觀音的預期,其實也是比較高的,像我之前說過,過高的預期其實更容易在主觀上給自己帶來失望,但是這一次,高預期完全被滿足了——鐵觀音的冷萃,從自媒體建立起來的高預期,以及生普洱帶來的超預期都會讓我對它有更高的預期,而這一次的表現,同樣能用驚艷來形容。可以這麼說,最近對於冷萃茶很上頭,古樹普洱和鐵觀音,都給我帶來了超凡的體會。
回到文章的開篇說的——有些事情,不那麼刻意地去追逐,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恭逢其盛或者恰逢其時,也許更好。昨夜的最低滿月是如此,最近上頭的冷萃茶似乎也是如此。
我慶幸我還有勇氣走出舒適圈,去嘗試各種更新潮的東西;我也說過,我一直是一個相對傳統的人,尤其在茶之一道,我更傾向於傳統的製作工藝,傳統的衝泡工藝,但是這一次的冷萃嘗試,確實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作為炎火夏日的冷飲,它的優勢比熱飲其實是非常明顯的。
昨天晚上喝完了一瓶冷萃鐵觀音,我把瓶子洗乾淨了之後,又冷萃了一泡高火的大紅袍。今天找個時間試試看,看有沒有功夫,寫一篇《冷萃大紅袍》。
以上,2025-06-11 12:11:44;乙巳蛇年壬午五月辛亥十六。
PS:擴展閱讀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