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萃鳳凰單樅
最傳統上喝鳳凰單樅茶,應該怎麼喝。
曾在茶業,聽一些老人們講舊時的阿捨,有書房,有書僮,也會有專門的茶房,並且配有專門的茶僮。茶房外有迴廊,並且必須有轉角,而茶僮侍水,每日去取山泉水備用,待阿捨喝茶時,在茶房外的迴廊轉角外,用炭火砂銚烹水,而從侍水處至茶房內的茶桌,走過轉角走過來,不多不少剛好七步。
那時候也慒,我問老人說,為何如此;老人答曰,有轉角,烹水的炭灰不會飛到茶房內,不太遠,又能嗅著炭火味,只見其味而未見其塵;作七步走,是為控溫,從一壺水煮到大開,由茶僮拿起,走這七步路過來,這時候的水溫來泡茶,恰好就是一個剛剛好的水溫——少一步則太燙,會把茶葉燙熟而失其鮮味且更多苦澀;多一步則水溫不夠無法將茶中最好的味道給浸泡出來——所以舊時阿捨喝茶,那叫寸寸是法步步為營,從建房子的時候就已經把這一切都考慮在內了,他泡的茶,豈有不好喝之理,只要按他那種方法去泡,一個不太會泡茶的人,泡出來的茶都不會難喝。
心嚮往之,後來細想,這不就是現代的流水線工藝嗎。茶僮懂不懂水溫不要緊,我用空間和時間去精准把控,你只需要記得,在水大開的時候,第一時間把它拿起來,然後按我教你的走路節奏,一步一步走過來,你也不用去數走多少步,我都七步的距離都給你安排好了,你只需要按我說的,做最簡單的事情就好。用時空距離,來做茶湯出品的品控問題,潮汕功夫茶的功夫之深,可能真的是超越所有人的想象。
記得有一次,小夥伴JCM跟我買了相同的茶,在家中喝,又來我家喝,然後他說,為什麼在我家喝的茶比在他家喝的茶更好喝,明明是在同一家茶葉店裡買了同一品種級別的茶,我說,說不定是因為我的泡茶功夫比你好呢。
他不信,某天,他從家裡的茶葉罐里摸了一泡茶,然後用他自己的茶壺裝著茶葉帶到我家裡來,說,泡泡看,結果一泡,他說,確實跟他在家裡泡出來的味道還是不一樣,那麼問題來了,竟然是哪個環節讓相同的茶相同的壺,換一個地方泡出來的就不太一樣呢。答案應該是在水,或者爐子上。潮汕功夫茶之功夫,功夫之外,水質和器皿的影響一樣很大。只是不曾深入玩味過的小夥伴,可能不那麼相信吧。
有一年家裡裝修,收集了許多爐子全部翻出來堆在我眼前的時候,我做過試驗,用各種爐子和相同的水去泡相同的茶,比如今天用酒精爐,明天用煤氣爐,後天用電磁爐,大後天用電熱爐,大大後天用電陶爐……那一番試驗之後,我發現就是相同的茶器和茶葉,相同的水,只是換一個烹水用的熱源,泡出來的茶還是有些細微的差別。
那一次之後,我用的爐子,如果條件允許,最好是用炭火爐,但是居家使用確實不太方便,所以用得極少;相對略次一些的就是酒精爐,它泡出來的茶可能不如炭火爐那麼柔滑,但是乾淨衛生並且也方便;家裡老人不習慣,所以又配了一個電陶爐,就我感覺,一眾電爐它出來的水是最接近明火烹的,其它的幾種電爐感覺就十分參差了。
記得JCM君曾經說過,《茶經》有載,一切明火帶有更多陽剛之氣,以陽剛之氣烹煮之水,去化茶性寒之中和,可得極好之湯。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句話對我有什麼心理暗示,或者真的是有差,在我試過許多爐具之後,我確實更偏愛明火烹水。
從骨子裡來說,我可能還是比較傳統的茶者。
早幾年,鳳凰茶出過一種工藝,叫凍茶,它跟傳統的製作工藝不太一樣,成品出來有一些是抽濕脫水的,有一些則是帶著水分一起去急凍的,那時候流行過一段時間,鳳凰山上一大堆茶農門口掛著抽濕鴨屎香或者凍茶的招牌,就可見那時候行情火爆了。
那個時候也喝過一些,但是我確實喝不習慣。我本身就比較喜歡喝那些高火烘焙的熟茶,所以那種輕火的清香茶我都喝不太習慣,所以那時候我對那個新工藝頗嗤之以鼻。當然,我自己不喜歡,不代表沒有人喜歡,主是因為有很多人喜歡,所以那時候才會行情火爆不是嗎。所以那時候也會從山上採購一些下來賣,但是似乎那個火,並沒有吹遍澄海大地,有幾個客戶也嘗鮮了一下,多數就理性克制了。
現如今,不知道這種工藝是否還繼續流傳下來,我自己倒是許多年沒有去喝過這種工藝的茶了。今天是因為寫的是冷萃,我突然想起來這種工藝,這種工藝如果用冷萃法來泡,是不是會更好一些。
我之前試過冷萃咖啡,也試過冰萃咖啡,但是我一直不太相信冷萃的茶能好喝,所以一直沒有去做嘗試。這兩年,鳳凰單樅茶似乎大熱,從潮汕地區往全國各地快速地鋪開,而只需要一鋪開,就會有許多新的玩法會被應用在它身上。
關於冰萃茶,以前其實也聽說過,甚至從古時候就有了。以前見過一款極扁的紫砂壺,看那壺的樣子確實想象不出來能有什麼實用價值,後來聽一老人說,那是舊時王公貴族夏天喝綠茶的,採摘最新鮮的茶葉,在壺底薄薄地擺上一層,然後在茶葉上方擺放冰塊,再把蓋子蓋上,看著這一層冰塊慢慢地融化,直到完全融化了之後,再把壺里的茶湯倒出來喝,冰涼且清冽,帶著嫩茶的清香,傳言體驗十分愉悅且高級,喝一杯茶可能只需要幾秒,但是等待冰塊化開這漫漫的時間,可能是幾十倍幾百倍喝茶的時間,會將人對它的期待拉升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最終化作那幾盅入喉香,怎能不叫人魂牽夢縈。
冰萃茶,原來自古有之。只是那時候只限在特定的階層,以及特定的茶種里去做小眾的玩耍,不像現在這樣,各種夏目低溫隨處可得,最近氣溫一上升,一時間玩冷萃的人似乎突然多了許多。
冷萃,其實也並不難。取一容量,按茶水比例兌入,之後密閉,放置在冰箱里,按茶葉展開的形態,八到十二小時則可取出飲用。而按冷萃的工藝來說,通過低溫萃取茶葉中的物質,低溫有利於茶葉中可溶性糖類、低沸點芳香物質和氨基酸分子的有效析出,同時它又會降低了通過高溫析出的主導苦澀口味的茶多酚、咖啡鹼、兒茶素和部分單寧酸等物質的析出——所以冷萃茶的優勢明顯:果香更濃烈,甜度更高,口感清冽且苦澀度低,口感會更柔順醇滑甜潤清爽。
昨天晚上我冷萃了一瓶,依舊是日常口糧的那道赤葉單樅。早上起床之後,我就直接把它當早茶了,也確實,苦澀感更低,甚至帶有點草木香,這個風味確實是熱泡泡不出來的感覺。中午我試了一下,第一種是就直接冷萃的,第二種是日常沸水衝泡,第三種是沸水衝泡後直接衝進冰塊里降溫,這樣一試果然差別是比較大的,感受最差的,竟然是第三種,這也是我沒想到的。
綜上,冷萃鳳凰單樅,其實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像我們習慣了傳統衝泡的喝法,這種衝泡法只能說風味新穎,但是真的要完全習慣,目前我似乎還是做不到。如前文所說,一切的傳統技法能被沿用至今,是一定有道理的,潮汕功夫茶這許多年的傳統,以潮汕人那種喜歡折騰的性格來說,這中間來了去去了來不知道折騰過多少遍了,可是到最後仍舊能被沿用下來,說明它就是被折騰了無數遍之後仍舊被證明是最好的,而所有的看似新穎的改革,最終都消失在茶餘飯後的茶几上。
圖個新鮮,玩個新意,或者夏天圖點清涼,這都是不無不可的。但是回歸到西本源上去,我可能依舊還是會喜歡,原來的那種感覺。
以上,2025-06-09 15:48:39;乙巳蛇年壬午五月己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