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末記
又到月底了,今天是四月的最後一天,明天,又是嶄新的五月了。上個月的月底,我寫了《三月紀》,所以今天,是不是應該寫一篇《四月紀》?最近這幾天,寫字的狀態其實不好,我就剛剛把《三月紀》點開了,我甚至都覺得,那時候寫得真好,說明我現在的狀態,遠不如三月底,估計都寫不出那樣的字來。四個月,每天2000字以上,原來是這種感覺——狀態好的時候我大概還能東拉西扯天南地北,但是狀態不好的時候,好像每打一個字都是頗感艱難。
今天,我把《蒙曼講紅樓夢》的講座給聽完了,這個講座,蒙曼老師從2022年的5月開始在某平台上講,一直持續更新到2023年的12月收官,總共歷時一年半,總計247集。記得有一集,蒙師講她從十一歲開始讀紅樓,讀了三十幾年十幾遍,本來想著講一本如此熟悉的書當是不難,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沒想到出乎意料的難,非經過不知難的難——每周雷打不動15000字打底,並且只能佔用上課,寫文章,錄節目,開會,出差之外的業餘時間——這確實難,無比艱難。
每一個文字工作者,其實都不容易。尤其是這種持續不斷的輸出,碰上個身子不適或者感冒發燒啥的,人就會變得十分慵懶,這種狀態下要持續做創作性的輸出,就特別艱難。
在聽蒙曼老師這個講座之前,我是剛剛聽完了葉思芬的金瓶梅講座和紅樓講座之後,劉心武的金瓶梅紅樓合璧閱讀講座聽了一半,然後開始聽這個講座。
聽著聽著,247集,每集平均大概半小時左右,所以這個講座,我斷斷續續聽了有120小時左右。正如蒙曼老師自己的定位,她給自己講座的定位是紅樓愛好者,所以她不搞複雜的知識考據,不做繁瑣的版本比對,更沒有猜謎式的索引,就是基於一個普通人對文字的感悟,對情感的感悟,對生活的感悟,對社會的感悟來看待紅樓夢,然後再把自己讀書的心得體會分享出來。
就最近聽的這幾個講座,最喜歡的仍舊是《葉思芬說金瓶梅》,之後是蒙曼老師和葉思芬老師講的紅樓夢,至於劉心武老師的合璧閱讀,我最後沒有聽完,確實有點太過牽強了。
習慣了一個人的語調和語速,並且在特定的環境里給你講特定的故事,現在聽書有這種感覺,就是每當一個專輯或者一個專題講座聽完了之後,再開一個專輯或者專題的時候,一開始就會有一種慣性上的接入困難,這種接入困難有時候就會讓我不自覺地沈溺於之前的那種氛圍里,直到聽完了整個專輯有時候都無法從裡面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我聽葉思芬的金瓶梅會連續聽了兩遍,之後才開始聽葉思芬的紅樓夢,而至現在,我似乎還在紅樓的圈子里打轉沒有緩過來。
手機上的App會自動記錄我聽到哪裡,下次播放的時候會自動從停止的地方重新載入,並且這個功能還跨設備同步,所以一路聽下來,一直沒想過什麼時候會聽完,直到今天聽到最後所有的聲音戛然而止,我才終於接受了這個事實,原來,這個故事也有讀完的時候呀。如前面所說,我所享用的這個故事,是蒙曼老師每周15000字的輸出,還要耗費時間去錄音和製作,最終呈現在我們耳朵里的這個成果,得有多少人花費了多少心血在裡面。
我倒是想這樣天荒地老地一直聽下去,只是,是不是要換一個專輯接著往下聽呢。但是如果連找一個新專輯都懶的話,是不是,跟聽葉師的金瓶梅一樣,直接點開第一集,再來一遍。
蒙曼老師的這個講座幾乎是貼著書講,基本上每一回目講兩集,兩集之後有一集答聽者問,講完了80回目大概就是240集,所以總篇幅247集滿滿當當,沒有半點偷工減料。聽完這個講座我其實還想找書來讀,但是搜了一下,似乎沒有書集出版,頗有點遺憾。
如蒙曼老師自己的定位是紅樓愛好者,所以她的出發點是分享她的讀書心得體會;而我,也算是一個不太稱職的紅樓愛好者,也算是蒙曼老師不稱職的聽眾,所以我的定位更次一些,我僅僅就只是來聽蒙曼老師講故事,至於蒙曼老師講故事的能力,我們早在當年的百家講壇上就已經見識過了,毋庸置疑。
整個講座聽下來就十分的輕鬆,也許,本身我也沒有帶著做學問的想法來,所以斷斷續續倒也一集不落地聽完,如果蒙曼老師一直往下講,我可能可以一直往下聽,睡前聽一小時,做家務的時候聽,閒暇時候也可聽,開車的時候聽,跑步的時候也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聽書似乎成了一種隨時隨地的消閒方式,雖然沒有奔著做學問而去,但是至少總會比坐著刷手機更有性價比吧。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總覺得人生似乎頗為苦短,所以真正有效的時間似乎不太夠用,而聽書,似乎成了填充這些碎片時間更好的一個方式,刷手機還得戰勝我們的眼睛,而因為眼睛被佔用,我們很多事情就都得停下來,而聽書,它僅僅只需要佔用我們的聽覺,我們可以一邊做任何事情一邊聽,當習慣了這種輸入方式之後,漸漸地會越來越沈溺於其中。
孟夏將逝,而仲夏將至。祈今年仲夏,一切皆順遂。
以上;2025-05-26 17:02:00;乙巳蛇年辛巳四月乙未廿九。
頭圖由Leonardo Phoenix 1.0大模型生成。PROMPT: a cinematic photo of a close-up shot of worn, dirty hands with prominent fingers, clasped tightly in prayer, resting on a distressed, aged wooden altar with visible cracks and scratches, symbolizing brokenness and redemption, lit by a single, warm, golden-hued candle flame that casts deep shadows, illuminating the creases and scars on the hands, against the dark, muted background of a late evening atmosphere, shot with a Fujifilm GFX100, 80mm f/1.7 lens, employing high contrast chiaroscuro lighting to accentuate the textures and contours, with a shallow depth of field to blur the surrounding ambiance, capturing the quiet, intimate moment of contemplation and reverence.
上一篇:四月,我寫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