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8 00:41:14Emma

觀看【閹雞】:女人菜籽命?!


好吧!我得先承認自己是缺乏學術文化素養的人,所以在網路購票順便閱讀延伸戲劇解說(參考網址http://www.ntch.edu.tw/news_info/disp.asp?id=4025)時,我竟迷失在冗長文字堆中不之所云。就像【閹雞】這個奇怪又讓人無法聯想的劇名一樣,我無法想像這齣戲劇的可能劇情。

雖然我屬原生種的台南人,何奈父母的河洛語薰陶未深入骨髓(沒辦法啊,我也是國小時在校內說台語就會被掛牌或罰錢的世代),戲劇開演的前十分鐘讓我有生硬的疏離感。融不入劇情的些微語言障礙,直至耳朵和大腦適應了七聲調的頻率後,才慢慢解放進入這篇日據時代某處名喚月里的女人故事。

主軸人物-月里,她算是有錢人家的小姐(想想,在那個年代,能出生在有錢人家是多難得啊),婚姻大事卻被雙方父母以利益交換為前提而被決定。丈夫阿勇是溫和但沒主見的乖乖牌好人,註定將來會是那種有想法卻沒做法的失意人物。夫妻倆新婚初期也恩愛過,隨著節節敗落的家道與生活磨難,愛情消逝尚存恩情,月里並未捨棄病弱又消極的阿勇自謀生路,直至她愛上身體殘疾的畫家,故事就此結束在不被祝福和允許的愛侶微笑著絕決地共赴大海……

這樣的劇情,難怪會在戒嚴時代被禁演。除了悲情到極點外,還有違社會道德標準,一點也沒淨化人心的作用。但是,戲如人生亦人生如戲,故事的鋪陳行進其實就是我們所理解並熟悉的真實世界面貌。

不管在哪個年代,總是會有無法掌脫命運安排的故事存在。表演結束剛離開劇場時,我對命運安排(家族關係切不斷的牽累、時不我予的有志難伸等等)的無奈拋下了人生不須強求的結論。但在回家的路上又再仔細想想,覺得不對。

不對。命運安排下無法突破的是現實際遇,然而,命運安排下無法掌握的卻是觀念態度。就像佐賀阿嬤一樣,改變不了貧困人生,卻不影響心中的幸福快樂。

所以,月里的後半人生是可以被改寫的,阿勇的一蹶不振也是可以被改變的。每個人的故事,都不應該只是目前現在這樣。

萬物,惟心造。即使是菜籽田裡的一顆小菜籽,只要願意仰頭,它也和玫瑰花享用一樣的陽光雨露藍天白雲。

只要,抬頭。

很開心自己後來有想明白這道理,未迷失在人生就這樣的感嘆中。想起勵志語錄常說的:態度,決定高度。

態度,才是決定每篇生命故事的重點。
戲如人生亦人生如戲。
你,決定好自己的演出了嗎?!





===========

如下資料,取自網址http://www.ntch.edu.tw/news_info/disp.asp?id=4025

凝視台灣女性原型(◎耿一偉)
前情提要
鄭三桂是福全中藥行的老闆,這家藥鋪在三桂父親健在時期相當繁榮,然而到了三桂這一代就逐漸蕭條,除了因為西藥房一家家開設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於三桂為人吝嗇刻薄。
三桂的遠親林清標在隔壁村經營貨運行,但清標的興趣原是學醫,但因父母反對,只好留在家經營祖業,但清標還是自己研究漢醫書籍。當時謠傳鐵路將會延伸到清標住的村裡,於是三桂就想要以自己的中藥行來和清標交換,以獲取暴利,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兒子阿勇可以跟清標的女兒月里結婚。
就在三桂所蓋的房子即將完工,突然傳來取消鐵路延伸的消息,為此打擊,三桂煩惱至死。阿勇本以為父親留有些許財產,結果卻不然。全家後來因為債務纏身,遭法院拍賣房屋,煩惱不已的阿勇被迫辭去在鄉公所的工作,回家種田。緊接著,母親也相繼過世。不習慣耕種的阿勇,每天勞碌不堪,最後竟染上虐疾臥病在床…。

《閹雞》是台灣的契訶夫式劇本,表現了閩南語的韻味與日常生活的點滴。台南人劇團的呂柏伸,在面對這個經典劇本時,他最希望的,就是能將台灣人的生活點滴與情感風景,呈現在觀眾眼前。的確,由台灣新劇導演林摶秋1943年於台北永樂座發表的《閹雞》,是台灣戲劇史上的里程碑。劇中的女主角月里(台南人劇團版將由姚坤君飾演),可是說是台灣女性的原型人物,因為父親希望得到對方的藥房,只好嫁給福全藥局的阿勇(閹雞是藥局的招牌),也展開了她乖桀的命運。

勇敢承擔與面對命運挑戰的女人,向來都是連續劇中的台灣女性原型。我們發現,這樣的女性,在台灣現代戲劇的發仞期,就已經存在。這是否代表一種男性凝視呢?實在令人玩味。林摶秋在改編台灣文學張文環的同名小說之後,感於月里的形象,甚至在晚年,試圖將《閹雞》擴充位為大河式的電影劇本。

不過,劇本與小說的不同之處,也在於林摶秋將主角重心從月里轉移到阿勇,試圖突顯男性勇於承擔的面向,彰顯了殖民時代的反抗意識(在小說中,張文環提到閹雞是去勢的象徵,是非常具有精神分析意涵的)。不過,也因這樣的轉移,原著小說中對於月里命運的更多描述,也就闕漏了。幸好在這次的製作版本中,呂柏伸找來知名劇作家王友輝,為本劇前後各添加一幕,讓《閹雞》的完整性更強。如此看來,一場關於台灣女性原型的戲劇追逐,在經過漫長的歷史道路之後,才得以在國家劇院的舞台上恢復原貌。

當年《閹雞》製作時,還找來擔任呂泉生擔任配樂,他也為演出編制了台灣民謠。不料首演過後,因為日本禁止在公開場演唱台灣民謠,隔日只好開始改成唱日本歌。這次《閹雞》要在國家戲劇院上演,台南人劇團也延續了本劇對配樂的重視,並採抒情搖滾的詮釋,讓台灣民謠成為的《閹雞》情感催化劇。呂柏伸說:「這真的是一齣有血有淚有靈魂的戲,尤其是人物鮮活,是當前台灣戲劇界缺乏動人角色,所值得參考的對象。」

台南人劇團採取的寫實詮釋手法,會讓《閹雞》舞台上,呈現什麼樣的台灣人生活形象,值得令人期待。如果說,文學與戲劇是對生活的提煉,讓我們可以好好省思自我的話。在劇院裡,對台灣人自我生命形象的審視,是比起call-in節目的快速語言消費,更能讓我們坦然面對台灣人性格本身的優點與缺陷。

從1943年首演至今,也只有在九零年代,台灣主體意識高漲之際,《閹雞》才有清大、靜宜與薪薪劇團在社教館的製作。如今,這齣台灣戲劇文學的塊寶,將在國家劇院演出,有了充足的經費與專業的編導演人才的支援下,是否能彌補首演後被禁唱的創傷呢?

相信不論是對戲劇、文學、歷史、音樂、女性主義或台灣文化有興趣的觀眾,都不會錯過這等了六十五年的難得機會。

阿德 2008-08-30 01:46:10

您好
我是台南人劇團的行政
希望可以徵得您的允許
讓我們在未來閹雞的節目介紹和宣傳品中可以摘錄引用您文章中的語句
引用時也會標上您的id: Emma

希望盡快獲得您的回音, 感謝!
如果希望標註其他名字, 也請告知

版主回應
咦!好詫異~
竟然收到劇團的回應...

當然歡迎引用文章囉

謝謝你在網路中發現這篇小小心得

^_^
2008-09-01 10:08:02